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深情的感恩与回报[已发表]

(2006-12-25 13:14:58)

           本文发表于2006年12月28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题目为《第7次做跳板》.

 

最深情的感恩与回报[已发表]

 

最深情的感恩与回报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戴妈妈的故事。

 

上周末单位组织联谊会,同事阿英一定要请假,说是要参加家庭会议。

 

我们自然不依。家庭会议什么时候不能开?单位年终聚会,一年却只一次呢。

 

阿英苦笑:“不去不成,老妈下了死命令。”她想了想,还是讲了缘由。

 

原来,阿英老家在辽宁一个偏远的农村。父亲年轻时在建筑队工作,常年在外,母亲戴妈妈拉扯着阿英姐妹三人,靠父亲寄来的工资艰难度日。

 

在农村生活,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要砍柴,要磨米,要修理漏雨的房子,这些都是女同志干不了的力气活。善良的乡亲们见阿英一家可怜,经常主动帮助她们。

 

有一次,父亲单位晚发了一月工资,这对靠父亲寄钱买粮吃的阿英家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母女四人省吃俭用,还是有二十几天断粮了。戴妈妈哭了,难道老天真的不给人活路了吗?

 

就在戴妈妈一筹末展的时候,乡亲们来了,他们拿着碗,端着盆,送来了米、面,还有青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母女四人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二十几天,等来了父亲的汇款。戴妈妈把每个送过米面的乡亲都记住了,发誓要用一生的力量来报答,来感恩。

 

后来,父亲所在的建筑队留在北京,阿英母女也跟着成了北京人。但戴妈妈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她经常给家庭困难的乡亲汇款,有乡亲来京看病,戴妈妈总是给提供食宿,跑前跑后联系医院。90年代初,戴妈妈还带着阿英回到老家,拿出全部积蓄给村里小学换了新桌椅。

   

    这两年,老家的人思想解放了,小青年们纷纷想到北京打工,村里老人又想到了戴妈妈。戴妈妈退休了,自己没有能力,便动员老伴帮忙安置老家来的打工青年。

 

    父亲做模具是一把好手,退休后被朋友请去当顾问。父亲求了朋友,将六个小青年安置位于北京西郊的模具厂。小青年们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拿到薪水,毫不节制地乱花。戴妈妈便让父亲建议老板只发给他们生活费,其余薪水统一保存,年底回家前一次发放。为防止小伙子们晚上出去学坏,父亲和老板还花两百元钱租了间卡拉OK室,让小伙子们每周都可以娱乐一下。

 

就在上周,老家一位阿姨又打来电话,说家里的老二想到北京打工。父亲工作的厂子规模有限,无法再招人了。母亲于是召集这次家庭会议,动员女儿女婿帮助想办法解决。

 

会议的情况是阿英后来转述的。参加会议的有父亲,二女儿、二女婿,阿英夫妇。阿英大姐一家在内蒙古工作,没有参加。

 

母亲说:“这个阿姨救过咱的命,咱们断粮那次,人家给了咱们一盆米。你们有没有关系,咱就是送礼求人,也得帮孩子找份工作。”两对夫妻都没有吭声。母亲便再动员。会议一直开到晚上九点。阿英二姐说话了,她说:“妈,我能理解您的心思,我们也想报答乡亲们。可您也知道,我们四个都是事业单位的小职员、小办事员,和企业圈子根本搭上不,真的无能为力。”

 

母亲知道二女儿说的是实情,叹了口气说:“看来北京是不行了,我给你大姐夫打电话,他在企业里还是个小头头,看能不能解决。”电话打通了,大姐夫满口答应,母亲终于长长地吐了口气,对四个女儿挥挥手说:“你们回去吧。”

 

家庭会议结束。戴妈妈终于成功安置了第七个进城打工的青年。

 

我自己弟弟在北京打工,我知道帮助他们找工作是多么不易,而工作之外,还要有许多事情要帮助处理。戴妈妈一家要帮助七个打工青年,工作量有多大,不身处其中,绝对想象不到。但戴妈妈一个退休老人,竟然做到了,感恩的力量,爱心的力量真的非常强大。

 

我问阿英:“你们肯定也要帮助做很多事,觉得烦吗?”

 

“有时很烦,好多琐碎的事人管,”阿英说,“但我敬佩母亲,我为她骄傲。”

 

    我差点冲口而出的是,我也敬佩你的母亲。真的,我深深为老人感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