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女儿下乡去“改造"
前些日子,四岁的女儿馨被岳母带回了农村老家,我和妻戏称为“下乡改造”。没想到,在乡下生活了三个月后,馨真的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造”效果相当明显。
这次回家,馨住在妻姐和妻弟家。妻姐有一男孩,名叫亮亮,今年9岁。妻弟有一女孩,名叫莹莹,今年7岁。馨在老家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亮亮、莹莹一起生活、玩耍。亮亮、莹莹到田野里采果子,在小河池塘边看小鱼,捉蜻蜓,馨总是小尾巴一样跟着,边跑边喊:“哥哥姐姐,等等我。”
馨生来挑食,只吃肉蛋,不喜欢吃菜。为改掉这一不良习惯,我们想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无奈,我们只好将菜剁碎,包成饺子给她吃。后来,馨竟连饺子也不再爱吃。我们只好让她定期服用维生素,以免营养失衡。这次回家,馨在吃菜方面竟小有进步。
“一个孩子哄着吃,一群孩子抢着吃。”这句老话说得真准。与一个孩子单独吃饭不同,三个孩子吃饭真香,大家抢着吃,吃得多。受亮亮、莹莹影响,馨也吃起了菜。一天早晨,妻姐买了十个菜包子做早餐,结果三个孩子风卷残云,一扫而光,还没吃饱。妻姐只好又买了十个。岳母说,那次馨吃了三个菜包子。
岳母在妻弟家的园子里撒上许多白菜籽,一个月的功夫,小白菜长到两三寸高。馨很喜欢将这些洗净的小白菜蘸着酱生吃,每次,她都能吃很多。回北京的前一天,岳母到园子里拔菜。馨一边帮忙拔菜一边建议:“姥姥,咱们把这些菜都背回北京吧。”逗得姥姥哈哈大笑。由此可见,她多喜欢吃这种蔬菜。
馨生来胆小谨慎。自断奶那天起,每吃一样新东西,必先用舌头舔一下,觉得没有异样才会吃。晚间在小区内玩耍,见到宠物狗跑来,远远地便尖叫着躲到我们身后。我们鼓励她勇敢些。但馨嘴里答应说不怕,见到狗来了,还是要躲。
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大黄”。大黄是妻弟家养的一条看家狗,体形硕大,吼声响亮。它在门前一站,生人别想进院。馨两岁时曾在老家住过半年,这次回去,大黄竟然记得馨,对她极其友善。馨常常给大黄喂食,与大黄玩耍。有时,还要搬着大黄的头说几句悄悄话,大黄竟也竖起耳朵,静静地听着,好像真的能听懂一样。妻弟家来客人,大黄吠叫,馨会出来大喊:“大黄别叫。”回到北京,馨见到宠物狗不像原来那样害怕了。大狗都能和平相处,小小宠物狗自然不在话下。
而馨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与亮亮、莹莹等小朋友相处中培养了自信。此前,幼儿园老师曾对我说,馨的性情太过温和,同时抓到一件玩具,别的小朋友一抢,她便让了。老师说,这是馨懂得谦让,同时也是她没有竞争意识,长大了要吃亏的。这次,馨在这方面也有进步。
亮亮和莹莹很喜欢馨。他们有时带着馨一起玩耍,有时也犯“坏”。比如,他们教馨唱了几首歌,其中一首有两句是:“吃了给我吐出来,偷了给我拿回来。”孩子的脾气是夏天的脸,一时一变。偶尔,亮亮和莹莹带着馨玩,也会不耐烦。馨与他们相处,自然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虽然因年龄差距过大,这种“斗争”最终是输多赢少,但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馨颇建立了几分自信。
妻姐带着三个孩子到松花江边玩耍,江潮汹涌,一波一波,不断冲上沙滩。亮亮逗馨说:“小妹,你把脚埋在江边的沙子里,站着别动。”馨知道江潮会冲到自己,立即抗议:“你又捉弄我,大水会冲走我的!”馨要走了,莹莹送她一条红领巾,临走时突然变卦,将红领巾又要了回去。馨追着莹莹要:“把红领巾红我,你抠门!哼,我再不跟你玩了。”
胆子大了,馨还管起了闲事。妻弟家左右邻居有不少老人吸烟。每每看到老年妇女吸烟,馨总要说:“女生不能抽烟。”老人们觉得有趣,便问:“为啥不能抽烟呢?”馨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俨然一个禁烟小先锋。后来,馨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看到来往客人吸烟的实在太多了,禁不胜禁,才不再出声制止。
妻弟家盖了新房,亲友们开着车帮忙搬家。馨不明所以,见这些人搬舅舅家的东西,便拦在门口说:“不许拿我家的东西。”每来一辆车,她都要走过去制止。最后,岳母说:“是我让他们搬的。”馨才作罢。
十一长假,馨回到北京时,皮肤晒黑了,身体结实了,个子长高了一寸多。脑袋里的“道道”也多了不少,说话玩耍每每会有些我们意料不到的东西出现。淘气调皮时,则变得很难“对付”。前天晚上看“多啦A梦”光盘,馨看了一小时仍不让关机。我说:“不是说好只看五集吗?”她回答说:“我们又没有拉钩说定。”没“拉钩”说话便可以不算,十足一个小“赖皮”。
到乡下“改造”,也有些负面影响。比如,馨在老家学了一口东北话,变得有点平卷舌不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不过我们并不担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语言很快,与小朋友一接触,很快就会改正过来。还有,馨三个月没上幼儿园,耽误了一些功课。另外,馨一回到我们身边,吃饭费劲、挑食等一些已改掉的坏毛病渐渐又显现出来。
不过总体上,我和爱人都觉得,下乡“改造”的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毛病回家后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毕竟成长是一个过程,坏毛病改正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决定,这样的下乡活动,每两三年就要再来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