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生存

(2006-09-22 12:03:33)
分类: 生活走笔

 

与过季的瓜果要打折、年久的商品房须折旧一样,知识也有个“过季折旧”的问题。据科学家计算,在18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的更新周期为30~40年,20世纪初至70年代更新周期为15~20年,70年代以后为5~10年,90年代以后缩短到3~5年。

 

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导致人们“存储记忆的知识”过时、陈旧的速度加快。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指出:“过去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可用一辈子,现在只能用三年,之后就有一半东西不懂,再过三年,只有四分之一了。”一幢商品房要使用八至十年才算折旧费,而知识从掌握的当天起就必须折旧,至十年八年时已基本没有价值。如此高的知识更新频率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脑力劳动者,当代知识分子从事的工作一般要求标准高,节奏快,时间紧,创新任务繁重。他们在面临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挑战的同时,还必须有大量的智力付出与知识消耗,很容易产生知识危机。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澜在风头正劲时辞职留学,她的解释就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已耗光,再产生不了新的创意,做不出更好的节目。我的许多朋友也说,工作才三五年,便有思想枯竭、江郎才尽的感觉。他们说:“如果大学毕业时还称得上人才,现在只能说勉强及格,几年后呢?真担心会沦落为会走路的社会垃圾,连饭碗都找不到。”这绝非杞人忧天,而是对知识危机、生存危机的切身感受。要知道,知识危机与生存危机是形影相伴的孪生姐妹,永远不会单个到来。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忧患者必定死。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但仅仅有忧患意识还不够,忧患者也未必活,只是有了生的可能,还必须寻找到求生的途径。

 

怎样应对知识危机,避免生存危机?别无它路,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弥补知识的消耗,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者生存,不学习的人会逐步贬值,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期就业的大学生,工作四五年后差距很大,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是否坚持学习。不学习者吃“老本”,但老本的折旧是必然的,新鲜血液失去知识的细胞,逐渐变成淡淡的白水,没有了活力与热量,工作只能搞简单重复。于是人也在不断贬值,最终沦为早市中过季的瓜果,一元钱一堆别人还要挑挑拣拣。坚持学习者则不仅能够及时弥补知识折旧与消耗带来的亏空,还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营养,不断自我增值,终于成长为有独特价值的业务骨干,并有所成就。

 

现实是严峻而残酷的,我们必须认清学习的意义,并付诸行动。学习是终身大事,是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终生学习是硬道理。在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更美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魅力天桂山
后一篇:无尽的困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