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听课笔记008:白描:优秀作家素质解析
(2012-03-15 10:19:10)
标签:
陈忠实陕西宋体鲁院路遥贾平凹文化 |
分类: 生活留言板 |
鲁院听课笔记008
白描:优秀作家素质解析
3月14日,鲁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先生给我们讲授这堂课之前,我这个工科生甚至不知道有一门理论就叫“作家素质论”。
我也不知道白描先生是陕西人,不知道陕西分为三大块,也就是所谓的“三秦”:北部叫陕北,黄土高原,以游牧文化为主,路遥就出生在这里;中部就是古书中经常提到的“八百里秦川”,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这里是陈忠实的老家,以农耕文化为主;南部叫陕南,李自成盘踞的商洛山(在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商洛山的地位相当于井岗山)就在这一带,属巴蜀文化,以山地经济为主,这里是贾平凹的故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蕴育一方作家。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不仅仅是作家创作的出发点,而且是他们一直坚守的艺术领地。白描先生的这一论断,我大致认同。但我担心那些大学毕业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80后、90后作家如何站在故乡坚实的大地上写作?他们有的不过是19岁以前的故乡。面对越来越像一个模子浇灌出来的城市和乡村,我们乡关何处?而对那些从记事开始就游荡在键盘、鼠示、显示器和网络世界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地理故乡又在哪里?
恐怕一个作家“心灵的故土”才是他最终的文字领地吧。一个作家的人格构成的底部,那才是作家真正的故土家园。白描先生讲到了这个意思,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他来不及整合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人格意义的故土以及作家向内部挺进,试图艰难回归的家园。
白描先生长期“主政”陕西省著名的文学刊物《延河》以及陕西省作协,与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都是很好的朋友。他讲授的作家素质论是通过回顾、分析这三位作家的成长和创作历程,剖析这三位作家的人格构成来完成的。
白描先生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大致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深度的感情体验;
二、勤奋的创作训练;
三、诚实的劳动态度;
四、丰厚的美学修养;
五、强烈的超越意识。
我赞成白描先生对“文学的终极较量”提出的评判标准,一是基本功,二是才情,根本是人格的较量。我更赞成白描先生对于作家“人格”的描述,在这里,人格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人格,而是作家基本素质的全部构成。作家人格的丰富性构成了其作品的丰富性,作家人格的构成非常复杂,弹性非常大。白描先生引用了张贤亮的妙语:我小说中的人物有多坏,我就有多坏;我小说中的人物有多好,我就有多好。
我觉得白描先生对《白鹿原》的评价也非常中肯。他说,陈氏馒头为何筋道?是因为“面好”,指的是作品开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及陈忠实本人非常丰厚的生活积淀;还因为“酵老”,指的是陕西渊源流长的文脉滋养;也因为“工到”,指的是作家对待作品的严谨态度,反复打磨,修改,不到自己满意时绝不出手,当然还因为“气饱”,那就是由作家的人格丰富性所决定的,流淌在作家心中,灌注到作品之中的浩然大气了。
作为一名年过四十,没有什么成就的写作者,我对白描先生评述的那些大作家只能望其项背,心向往而力不能之。
我想表达两个意思。
一是关于“作家的勤奋”。
白描先生多次提及三位大家的勤奋,生动地讲述了贾平凹年轻时随走随记的勤奋状态。其实,拿笔写字(当然也包括在电脑键盘上敲字)对喜欢写作的人来说,也许根本不是什么勤奋,别人看来是苦差事,在写作者本身却是乐事和幸事。
1998年,我以28岁高龄入伍到边防(一般都是18岁入伍,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一般23岁左右),生活在陌生的思茅。在那个雨水丰沛满眼浓绿的小城里,我只有靠不停地书写来抵抗陌生和潮湿。我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回忆录”——我用书写这个动作追忆我求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写作从来没有想过发表,“写”这个动作就是全部意义所在。离开那个小城时,我写了满满三本稿纸。我想,很多时候,对一个真正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写字是自己与自己的亲密交谈,更重要的是对外界的一种抵抗,是汹涌人潮滚滚红尘之中,回到自己内心的捷径。
这就像一个酒鬼,坚持不懈地喝酒并在喝酒中得到快乐,与“勤奋”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所谓“心劲”,也就是白描先生阐述的“超越意识”。对陕西作家的“心劲”我当然佩服得五体投体,但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那样的“心劲”。不是每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都需要靠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都需要“用”写作为自己“赢”得地位和名望;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够成为托尔斯泰、海明威、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似乎也没有成为托氏、海氏和路氏、陈氏、贾氏的必要。
但每一位写作者一定可以成为你自己。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好玩的事,它首先肯定是一件“悦已”和“娱已”的事。
这样说,似乎写作跟打麻将、唱卡拉OK、玩网络游戏……没什么差别?
有差别,差别不大。
南京作家毕飞宇说过,写作是一件体面的事,这恐怕就是写作与打麻将、唱卡拉OK与玩网络游戏的一点点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