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推荐】教师感言:我们不是蜡烛!

标签:
教师节蜡烛感言一份墓志铭孩子王教育 |
分类: 教育视点 |

教师感言:我们不是蜡烛!
○南江波○
著名诗人北岛在诗作《回答》中有这样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常常想,教师的通行证是什么?教师的墓志铭又该写上什么?
毋庸置疑,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奉献是教师的天职,因而,奉献即是教师最好的通行证和最精当的墓志铭。只要我们教师甘于奉献,勤于奉献,精于奉献,乐于奉献,我们就能够畅通无阻地为社会构建知识、智慧、良知与理性的殿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任何奉献都是有前提的,一味的、片面的、极端的、不求回报的奉献都是有悖人性的、非理性的。教师敬业、勤业、乐业的前提,是相应的社会待遇和物质生活保障。由此,我又想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1985年9月,我高中毕业后跨入当时并不热门的师范院校,同师生们一起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那时,我开始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工作以后,我常常会为某些教师的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而愤怒,也为某些学生的目无师长、不学无术而心痛,但更多时候,我为社会上某些人对教师的冷嘲热讽、歪曲误解而寒心。20年过去了,教师的地位起起落落,教师的命运悲悲喜喜。我一次次见证了教师的清贫与高尚,也一次次感受了教师的尴尬与无奈。长期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激着纯净的校园,震荡着圣洁的讲台,教师一度重拾起“老九”的桂冠,贬师轻教之风又沉渣泛起。有人说,“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有人说,教师是穿着裤衩坐花轿—-高高在上,一无所有。还有人画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一张大餐桌旁围满了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面对美味佳肴眉开眼笑,众筷齐下,不亦乐乎;唯独那教师模样的人被安排坐了显赫的高脚凳,人高菜低,纵有金筷在手也奈何不得,只好望菜兴叹了。于是乎,学生升学不愿报考师范院校,教师上街不愿暴露教师身份;很多同行跳槽了,很多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改行了。我不禁迷惑:教师怎么了?为什么这个塑造灵魂的职业竟成了灵魂动荡不安的行当?教育怎么了?为什么这个本该令人羡慕的阳光花园竟成了令人敬而远之、避犹不及的伤心车站呢?
有一首歌似乎为我们揭开了答案:“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都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这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才知道这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喻作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园丁;比喻作“生命不息,吐丝不止”的“春蚕”;比喻作与世无争、甘当配角的“绿叶”;更多的时候,比喻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社会上有些人给教师角色的定位也近乎苛求—-教师应该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和苦行僧!按照他们的思维定势,教师的全部内涵只剩下简单的两个字:奉献。他们甚至以是否吐尽了最后一缕丝、燃干了最后一滴“泪”,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好坏优劣。在他们看来,教师就应该甘洒热血,甘当配角,牺牲自我,成就他人;教师就应该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壁空空;教师就应该含辛茹苦,忍辱负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教师就应该鄙薄名利,安贫乐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使得教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形象被抹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使得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了让人敬畏却少人问津的“阳春白雪”。
教师是什么?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作为教师,我最不愿意听到的答案就是“蜡烛”。是啊,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为什么还要做“蜡烛”呢?蜡烛的价钱太低廉了,一世清贫;蜡烛的燃烧太微弱了,一吹就灭;蜡烛的地位太卑微了,只有在停电的夜晚才被人们想起;蜡烛的命运太凄凉了,“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教师何不做一盏灯呢?一盏新时代的阿拉丁神灯!我想,只要我们时刻加油,不断充电,就将会是一盏长明不灭的知识之灯,智慧之灯,文明之灯,爱心之灯,希望之灯!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nanjia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