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楼都是早上好,一句感谢说十遍——日本人的“挨拶”

(2010-08-09 13:56:07)
标签:

日本

见闻

研修

李匆容

李红

东近江

滋贺县

日语

分类: [日本·研修]

 

李匆容/文·图

 

日语“挨拶”即“寒暄”的意思。寒暄语各国都有,但日本的寒暄语特别多,使用频率之高,排名全球第一似乎也不算夸大其辞。

日本的寒暄从起床就开始了。早上见了人,一定要说“哦哈哟锅炸一马死”(早上好)。被问候的人同样也回以“哦哈哟锅炸一马死”。有人会说,那中国也是这样的啊,见了面也会问好。但日本是见人就问候,哪怕我第一天到東近江市役所上班,他们根本不认识我,也照例一一向我问好。大概门卫是说和回应“早上好”最多的,因为他跟谁都要说“早上好”,谁见了他也都要问他“早上好”。所以在日本,早上一上班,你会听到整栋楼里都是“哦哈哟锅炸一马死”。而且“马”拖得很长,相当于音乐节拍中的两拍,像唱歌一样。

日本人问候时不仅仅是问候,还伴随着点头鞠躬,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走几步便要停下来鞠躬问候。当然也有来不及一一问候的,譬如上班赶得急,那就不停地说“哦哈哟锅炸一马死”、“哦哈哟锅炸一马死”,也没有特定问候对象,谁听到了就是问候谁,反正人家也在不停地说,也当是得到回应了。也有把“哦哈哟”省掉,只说“锅炸一马死”的,这样句子短了,就可以说更多的“早上好”了。甚至还有只说“一马死”的,但到最后连“一”的发音也听不到了,只剩下发“一”音的口型和“马死”的发音。当然说得越完整越显得对人的尊重,关系好的朋友之间才简省。有一些说得声音很小,只看到嘴巴在动,只有他自己能够听到,但在说的人看来,大概这也算是说了,可以求个心安理得了。所以日本人的寒暄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自言自语都是在寒暄。

我后来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跟我打招呼,因为我刚到日本上班时,对日本的办公室感到新鲜,有点东张西望,所以一路走过,会看到很多人,这些人也看到了我,看到了我不跟我打招呼,那是失礼的,所以才会频频向我问好了。而且他们有的好好儿坐在椅子上的,也要站起来,或者至少要稍稍起身点头,以示礼节。所以后来我不再东张西望了,一路上目不斜视,免除了很多的招呼。

但有些招呼是免不了的,也就是同一个办公室的领导和同事。日本通常一个办公室坐一二十个人,见了面,大家不可能闷不吭声、不声不响。工作时,大家可能各忙各的,互不干扰,但早上上班和下午下班,问早和告别,这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的寒暄习俗,我之前知道一些,而且在那种满耳充斥着寒暄的气氛中,也不需要额外的提醒,自然也会跟着寒暄。所以到日本上班第一天,我也是不停地跟人问早。开初我是被动地回应,谁问我好,我就回应他好。后来觉得可以主动一点,但是这满办公室的人,怎么问候呢?我站起身来。我一站起来,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都看着我。我清清嗓子,首先招呼了一下:“嗨!米娜莎玛!”“嗨”既可理解为英语中跟人打招呼的“hi”,也可理解成日语中表示“肯定、赞同、招呼回应”的“はい”。“米娜莎玛”则是“各位”的意思。日本同事于是异口同声回应我:“嗨!”我接着说:“哦哈哟锅炸一马死!”然后深深鞠躬。20几名同事像齐声朗读一样,又异口同声回应我:“哦哈哟锅炸一马死!”然后是热烈的掌声。我忽然有点想笑,因为我想起了我上学那会儿就是这种场景,老师说“上课”,班长说“起立”,老师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则说:“老师好!”

这样兴师动众的招呼我启用得很少,因为觉得太惊扰大家了,通常我只跟我身边的人,或者从我身边路过的人打个招呼。但是这天早上,企画部部長从他的座位上下来,从我办公桌前路过,主动向我问早,又问:“哦根咳得斯嘎?”意思是说,你还好吗?可能他几天没听到我大声向大家问早了,所以让我打起精神来。于是下班的时候,我又搬出了我那套“嗨!米娜莎玛!”我说:“我沙咳里,喜滋勒已洗,马死(我先走一步了)”。部長一听,脸上笑开了花,带头鼓掌。我又说:“我刺喀勒杀马,得洗它(各位辛苦了)。加马达(再见)!”大家更是欢呼起来。这几句是日本人下班时必说的话,不说就是失礼。

可以说,日本的寒暄无处不在。除了早上要说“哦哈哟锅炸一马死(早上好)”,白天路遇要说“空哩七哇(你好)”,晚上要说“空邦哇(晚上好)”,临睡前要说“我压死米娜莎倚(晚安)”;吃饭前要说“以他大咳,马死(我要吃了)”(点击查看图片:7月21日晚上企画部请客时我在找寒暄语中的“我要吃了”),吃完了要说“哥七索杀马,得洗它(我吃好了,谢谢款待)”;初次见面要说“哈鸡没,马洗得(初次见面)。多左,有落西枯,我勒嘎一洗马死(请多多关照)”,然后平时有事没事也要“请多多关照”;拜访时要说“我家马洗马死(打扰了)”,告别时还要说“我家马洗马洗打(打扰了)”;一般的道歉说“死眯妈孙(不好意思)”,非常不安要说“哥们拉萨椅(实在对不起)”;等等等等。有一天我出去拜访,回到办公室时什么也没说,只望着大家笑了笑,一名热心的同事便提醒我说:“他打一马”,原来这是说“我回来了”,然后她又一字一句教我“以此特咳,马死”,这又是说“我走了”,是出去时要说的话。没有招呼地走,以及回来后一声不吭,都是不礼貌的。

日本的寒暄语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可以不厌其烦地说。我在办理入縁手续(入境人员临时落户登记)时,经办的女孩子说第一句“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死(谢谢)”时我还有点意外,因为是她给我办手续,我给她添了麻烦,应该我感谢她才对,怎么反而成了她感谢我了?然后她去给我复印身份资料,回到柜台前时又说了一句“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死”。我就在想,可能是她觉得让我久等了,感谢我的耐心等待吧。然后她穿梭于各个相关部室之间,一路都是小跑,每回到柜台前一次必定说一句“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死”,前前后后一共说了不下10句。到最后,我都感动得有点麻木了。但在日本人看来,可能却是一定要说的,哪怕是同一句话,同一层意思,面对的是同一个人。

日本人的感谢通常得有两次。一次是当即感谢,然后是找机会再次感谢。7月26日我去神户为東近江女子排球队加油,回来路上有两名啦啦队成员与我同车,我们通过英语、手势和书写聊了几个小时,聊得很开心。第二天一早,随行的龍澤先生分别打通了他们的电话,让我跟他们说话,再次表示对他们陪伴的感谢。当然,排球队的队员也在27日一早对我给她们助威加油表示了感谢。有了这样一次经历,所以当后来企画部设宴欢迎我,我除了当天宴会完了表示感谢外,第二天一上班,我就跟企画部的“米娜莎玛”说:“咳落哇,躲得摩,她落溪卡她,得死(昨天我过得很快乐)。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洗打(谢谢)!”。企画部的同事们显然很意外和惊喜我作为一名非日本人对“再次感谢”的理解和把握,为我热烈鼓掌。

有招呼就有回应,所以光会主动招呼还不行,还得会客套回去。7月25日東近江女子排球队一名队员得知26日我会到神户为她们助威加油,所以特意到企画部来,对我说:“有落西枯,我勒嘎一洗马死”。其时我刚到日本没几天,寒暄语还没操练到信手拈来的程度,我当时一下愣住了,思维以每分钟1000转的速度在大脑中努力搜索,“有落西枯……”,好熟悉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企画部的同事在一旁看着我笑,替我着急。忽然我“百度”到了,“有落西枯”,那不就是“多左,有落西枯,我勒嘎一洗马死”,“请多多关照”的意思吗!我一般都从“多左”说起,当她把“多左”省了,我就没反应过来。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连忙回应:“可气啦柯锁,多左,有落西枯,我勒嘎一洗马死(哪里哪里,我也要请你多多关照)”。企画部的同事和那名队员一听,笑了,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日本式寒暄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些繁琐,中国人哪有那么多的“废话”啊。一方面我们可能觉得日本式寒暄繁琐,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又还是在乎那些看似“废话”的寒暄的。譬如一个人昂着脑袋就来了,又昂着脑袋就走了,我们会不高兴,觉得这人不懂礼节,没教养,见人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会将其与“高傲孤僻不合群”联系起来。又譬如有时候办事,事情不好办我们能够理解,可能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原因,但我们更在乎的其实是态度,事情不好办你态度不能好一点吗?说话不能客气一点吗?所以中国人为什么有时候容易吵架,容易情绪激动,很多时候是因为话说得不中听。假如一个人给你办事还不停地向你点头哈腰,对你说感谢,说对不起,而且轻声细气,诚恳由衷,你哪怕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满意,也不至于大动肝火了。而日本是大和民族,讲究的就是以“和”为贵(作为日本国粹之一的和服就是以“和”命名),所以日本多年来形成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寒暄,为日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顺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本,你不会表达实质性内容的日语不要紧,譬如你要询问一个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等,你不知道用日语怎样表达,那不要紧,你只要多说几句“死眯妈孙”,多说几句“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死”,多鞠几次躬,日本人会以他们的热情和耐心,给你查词典,跟你比划,让你弄明白;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不会常用的日本寒暄语,不会跟他们“挨拶”,那你就无法融入他们的圈子,在日本也就寸步难行。好在我来日本之前,自学的日语全部都是这种寒暄常用语,而且用小六号字密密麻麻打印在了一张纸上,随身携带,非常实用,这也为我快速适应和融入日本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点击查看图片:我从多种版本日本书籍中收集整理然后自己录入电脑的日语寒暄常用语随身携带的日语寒暄常用语已被我使用成了“腌菜”)。

 

2010.8.7上午、下午、晚上,8.8晚上

 

(更多在日期间见闻随想文字及图片,欢迎随时访问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kui浏览。感谢为本文友情上传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