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最终应该是奖励生育
(2015-12-02 10:55: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我的财经备注 |
最终应该是奖励生育
*
Mkwzmn
*
童牧野2015.10.31答:最终应该是奖励生育。
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胎政策,是中国大陆人性管理方面的慢慢人性复苏。
再过若干时段,还有进一步人性正常化的余地:彻底放开N胎生育自由。任何妇女,拥有恋爱自由和不恋爱的自由,拥有结婚自由和不结婚的自由,拥有生育N胎的自由和不生育的自由。
当前,中国大陆已陷入人口结构窘境:4+2+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夫妇+独生子女),放开二胎后,变成4+2+2(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夫妇+两个子女),当中这一代身为独生子女的年轻夫妇,上要照顾4个老人,下要照顾2个孩子,可能精力、经济都吃不消。
单独二胎政策,已经受冷遇(绝大多数有资格者,放弃生育二胎)。全面二胎政策,也会波澜不惊(仍然是绝大多数育龄者,放弃生育二胎)。
所以,未来中国大陆,最终会选择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国策:生育孩子,国家拨给你产妇:国家抚养费,支付到孩子年满18岁。孩子的奶粉、衣食、教育、医疗,全是国家出钱。生养N个,国家出资N份。生养10个以上都茁壮成长,国家给产妇“英雄妈妈”勋章。
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地完成这个伟大进步呢?考虑到国家经济的窘态。全国铺天盖地的计生委干部失业、转业,比百万裁军、30万人裁军,难度大太多了。未来失业率更高了。大多数人收入更衰,消费更疲软了。
生产避孕用品的医药股,更不被人看好了。老大玩过的玩具,老大穿过的童装,老二继续玩、继续穿。所以对玩具公司股、童装公司股……的所谓“利多”,基本上都是浮云。
4+2+2的结构下,爷爷奶奶的房子、外公外婆的房子、父母的房子,共3套房子,给两个孩子继承,还多出1套会在房产税政策推出时积极卖掉。房产仍将是长期供过于求。
至于牛奶,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等进口到中国的牛奶,1升装9个月保质期的,刚上架就打折促销,临近后面3个月时更是卖得比国产牛奶还便宜。孩子就算增加一倍,牛奶仍是供过于求。
所以二胎政策没宣布时,股市指望它还反弹、反弹,等它真宣布,股民、庄家都等着它亮相了,好把股票倒给股痴、股傻呢。可惜股痴、股傻早已被股灾弄成股穷,无法胜任接盘侠。
沪深的日成交金额,是否日渐萎缩。或偶尔放大后,又转萎缩。直接考量是否还有疯狂配资的疯牛期的2万亿元以上的沪深日成交金额的重现。
那些6月份的股灾中承诺锁仓半年的大股东们,转眼到2016年新年伊始,就锁仓期结束了。
那以前,急需忽悠股痴、股傻进去做接盘侠。
证监会是保护股民别受忽悠的。所以坚持暗查、处罚妖股的庄家,揭穿、摧毁庄家的忽悠计划。
股民再怎么痴、傻、穷,总该懂得几十万亿元的股票市值、潜在抛盘,靠什么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的忙乱“救市”,根本就是捉襟见肘,救得了数周或数月,救不了数季或数年。更救不了几十年。
庄家们的帮凶们,曲解“信贷资产再贷款”会有7万亿资金增援股市,纯属瞎掰。真正专家认为这只能有几百亿元增加流动性而已。就算这几百亿元都进股市,不够半天、甚至不够1小时的成交金额。
双降,被曲解成7000亿元资金增援股市,又是瞎掰。真正专家认为别说没那么多,就算真有7000亿元全进股市,不够1天的沪深的日成交金额。
明年社保资金2万亿元入市?又是被坏人恶意曲解。法规明言社保资金2万亿元中,只有30%可入股市,也就是其中的6000亿元。仍然是不够1天的沪深的日成交金额。
光是“无上限信用卡”的“救市”资金,是有庞大利息成本的,会耗死、耗败大苦庄。以致它们内部,频频有人崩溃自杀、或被自杀?凡是看似自杀而找不到遗书的,没有足够的自杀理由的,都会让小说家起疑。
至于什么“婴儿底”?婴儿下面还有婴儿,起码二胎嘛。生生不息。生生不止。婴儿下面,根本没底。
股痴、股迷,如果面对全面二胎政策,根本不想生二胎,还是要腾出所有资金,充当股市接盘侠,说明二胎政策已被他们在生育行为方面,完全冷遇。就别奢谈什么“人口红利”了。
股痴、股迷,如果面对全面二胎政策,突然醒悟,积极生二胎,那就得积极抛股,腾出几十万资金去做生养二胎的费用。甚至卖光股票再卖房,腾出几百万元,计划给二胎出国留学。让外国及其学校赚中国二胎的钱。
二战后的“人口红利”,想要历史重演,那得“三战”之后。中国文革时期,那时还没强制计生,是有“婴儿潮”的,如今的朝鲜,从来没搞计生,婴儿自由生,经济却都是崩溃的。
几十年来中国玩命搞计生,就是考虑经济别崩溃,失业率别失控。
所以,别奢望“人口红利”。时间每后推几十年,新生代每增加1个或2个孩子,老生代络绎逝去4个。半个世纪后,慢慢增减平衡。所谓“人口红利”,不变成“人口负利”,就不错了。
证监会严控风险,严防股民被忽悠。是很尽责的。与其疯牛到万点再崩盘,不如5178点就清理配资。与其再到4000点、5000点再崩盘若干次,不如永无疯牛,永无大股灾。所以,谁还敢妖,查谁,罚谁。
但是,央行系统,是疯牛的得益者。要不,怎么在未来推出“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真要推出“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最终还不是报销到股痴、股傻的头上,让后者买单、破财、破产、跳楼。
瞪大眼吧。笑纳一切利好。所有的利好及其宣传,都是聪明人逃生的机会,而不是拼命者玩命的理由。
*
童牧野答于2015.10.31,发表在:《后现代派小说家童牧野》新浪微博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