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最喜欢的小说家
(2014-10-25 06:46:11)
标签:
转载 |
David Mitchell
*
*
(英国)英语,小说家David Mitchell(大卫·米切尔。1969。2014年45岁)作品分库1999至20141010更新1374。童牧野藏书7号书橱3格左。
David Mitchell《Ghostwritten》(幽灵代笔)英文版。1999年问世。获莱斯文学奖。英国Sceptre 1999年首版。平装438页。5星级。
David Mitchell《幽灵代笔》方军等译。英文原版1999年问世。获莱斯文学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首版首印。平装437页31.3万字。5星级。
David Mitchell《Number 9 Dream》(九号梦)英文版。2001年问世。英国Sceptre 2001年版。平装419页。5星级。
David Mitchell《九号梦》(Number 9 Dream)唐江译。英文原版2001年问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首版首印。平装423页29.1万字。5星级。
David Mitchell《Cloud Atlas》(云图)英文版。2003年问世。2004年获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奖。英国Sceptre 2003年首版。平装529页。5星级。
David Mitchell《云图》(Cloud Atlas)杨春雷译。英文原版2003年问世,2004年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首版、2012年4次印。平装486页38.5万字。5星级。
David Mitchell《Black Swan Green》(绿野黑天鹅)英文版。2006年问世。英国Sceptre 2006年首版。平装373页。5星级。
David Mitchell《绿野黑天鹅》(Black Swan Green)宇逸译。英文原版2006年问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首版首印。平装393页30.8万字。5星级。
David Mitchell《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英文版。2010年问世。美国Random House 2011年版。平装511页。5星级。
David Mitchell《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唐江译。英文原版2010年问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首版首印。平装487页38.2万字。5星级。
童牧野20141010随笔:我最喜欢的小说家。
我平常不太关心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视野的范围变化,以及评奖标准的历年起伏。我更关心哪些小说家是我最喜欢的(不论他们是否有缘诺奖)。当他们的作品水平,已经远远高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体的平均水平,而尚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更加让我刮目相看。
我曾经刮目相看莫言。早在2006年我的博客上,童牧野2006-05-01点评:“莫言《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的平均水平之上。5星级。”后来,后劲越来越足的他,写出了《蛙》等一系列不朽佳作。2006年之后过了6年,2012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刮目相看Orhan Pamuk。童牧野2006年10月1日点评(发表在我2006年10月1日的博客):“Orhan Pamuk《My Name Is Red》(Benim Adim Kirmizi)英文版。Erdag M.Goknar译。土耳其文原版1998年问世。这个英译本2001年问世。英国FF 2002年首版。平装508页。5星级。未来若干年,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我预言应该是这位作家。他毕业于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原搞建筑,后搞文学。此书首句:“I am nothing but a corpse now,a body at the bottom of a well(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其小说已有40多种文字译本,已获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等等。”结果,比“未来若干年”之说更振奋,11天后的2006年10月12日晚上,帕慕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刮目相看Mario Vargas Llosa。童牧野4年前的2010/9/20总评(发表在我2010-09-20博客):“航母级别。在我的心目中,略萨不是人,而是神。他是上帝下凡或上帝的分身之一下凡,体验人类比天高的生活品位、爱情滋味、以及政治斗争的苦涩味。上帝,也有被更高一级的上帝的爸爸,推搡着走的无奈。略萨人生中有过的无奈,都是酝酿更甜、更美、更大成果的必要条件。得天独厚。略萨几乎囊括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世界级文学大奖。他的作品的艺术高度、思想深度(5星级),远远超越高行健(也很好,但只是4星级)。略萨作品给人的震撼,属于拉美文学的爆炸感觉。而高行健给我的感觉是温吞水浇进了酱缸,让酱缸恼羞成怒,拒绝他入缸回访。高行健用了一种太极拳的语言,正好相得益彰地描绘、衬托了专制时代的停滞、枯燥、乏味的社会。略萨用了一种拉丁舞的语言,也正好相得益彰地描绘、渲染了人民觉醒、抗争、舞翩跹的斑斓精彩。高行健的小说不容易电影化,只能是静静的水墨画,受众相对少。略萨的小说,很容易电影化、电视连续剧化、广播剧化,首先在拉美各国深入千家万户,进而其文学超级养分,浸润西方、东方各国。略萨作品的超级高水平,远远超过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的平均水平。但当过党魁,竞选过总统,可能妨碍了部分诺奖评委投票给他,以避嫌诺奖与政治、政治家有染。另外,略萨的作品在西方非常畅销,而电影化后,娱乐性也极强,也可能妨碍了部分诺奖评委投票给他,以避嫌从俗、从众、被动式被雷倒。略萨这样的文学圣手(西方有不少,从文学理论到文学创作,都是N个世界名校荣誉博士级、N个世界名校客座教授级的超一流)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再过一百年都没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丝毫不冤。”童牧野4年前的2010/10/8补记:“好在上述好打抱不平之言,被上帝看到了,被诺奖评委们感应了,半个多月后的2010年10月7日宣布的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略萨。这下,中国籍的汉语作家、诗人,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将无需再等一百年了。”童牧野20141011补记:后来,又是比“无需再等一百年了”之说更振奋,略萨得奖后仅仅两年,中国的莫言2012年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接着刮目相看David Mitchell。他今年2014年45岁,未来几十年,在他99岁之前,诺贝尔文学奖若没落到他的头上,他应该无所谓,有所谓且很不好意思的也许是诺奖评委:居然又一次和世界级、航母级的文学大师,失之交臂(某年度刚好表决通过预备授予X岁的谁谁诺奖,谁谁居然提前Y天离开本宇宙,飘往另一个宇宙。如意大利的文学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
当然,我还刮目相看不少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们(其中有些因推理小说、罪案小说再出彩也不入评委视野范围),而诺贝尔文学奖名额有限,极少有同一年两、三个小说家或诗人分享诺贝尔文学奖。100年也就100多位(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两人分享:艾温德·约翰森、哈里·马廷松)。小说家的长寿,比诺奖更宝贵,更让我为他们高兴。让我有眼福看到他们更多更好的作品。
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瑞典的哈里·马廷松,都是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最终自杀而死。与其给他们诺奖,鬼使神差地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沮丧、厌世、羞愧,最终或用猎枪自杀、或口含煤气管自杀、或用剪刀自戳自杀,惨痛悲剧,让我闭目而不忍相看。还不如让他们没得奖、不自杀。我也抽空泛读过他们的著作,从中了解抑郁者、自尽者、自卑者,哪怕诺奖都无法成为解药的人性弱点的固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