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二日游,胜读一年书

标签:
山西古建筑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林徽因平遥太原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晋祠 |
分类: 专业是老本 |
圣中圣中圣中圣
天外天外天外天
上周,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慷慨邀请,我带香港大学建筑系的九个学生,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古城探幽——2010津港建筑院校暑期研习班”。该活动为期一周,除开头和结尾两天在天津逗留,再除掉两天长途车程外,总共有三天时间,集中参观山西中部平遥、太原两地的古城和古建筑。我因本人有事,要提前赶回香港,不得不把自己的参观压缩为两天。一路走马观花下来,留下很多遗憾。但不管怎样,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山西,第一次看到那些在书本上多次读到的古城和古建筑,真是大开眼界。这里我仅将旅途奔波间隙中的手记、草图匆匆理出来,算是为以后更深入地考察山西古建筑开个头。
7月13下午 天津-平遥路上
1936年的夏天,梁思成和林徽因乘暑假之便,进行过一次 “晋汾之游”,开创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篇章。当时条件十分简陋,梁林二人靠租传教士的车、骑毛驴和徒步进行考察。林和梁在一年后发表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这样写道:“餐风宿雨,两周间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尽管如此,二人的笔下没有丝毫倦意,而是充溢着对山西古建筑和乡村景色之美的赞叹。回到北京,林徽因很长时间都还沉醉在“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林徽因,“山西通信”,《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讽刺的是,七十四年后的我们,交通住宿条件不知比当年优越多少倍,却再难欣赏到林和梁所描绘的那种乡村美景了。在天津到平遥的高速公路上,我们的空调大巴跻身于摩肩擦踵的运煤卡车行列中缓缓爬行。间或停到服务区,司机放我们出车,去呼吸几口混合着煤灰、烟灰和尘土的空气,到尺度大得惊人的公共厕所里方便一把,再回到车上昏睡,大巴继续赶路。偶尔睁开眼往车窗外望,沿途除了一些封山植林区还有些幼苗树的绿色外,大多是黄土、石矿、煤矿和工厂,被超载运煤车压坏的路面和灰蒙蒙的天空。篡改林和梁的语言——景物是破损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
7月14日上午
大巴到达平遥城墙根下已经是后半夜,借着微光能看到城门楼和城墙巍巍的身影(题图)。我们换乘电瓶车,进入漆黑一片的古城。在客栈撂下行李后,不甘心就这么睡去,于是纠集一帮师生,去街上闲逛。所有的店铺都关了。经当街一个正在擦洗后背的老乡建议,“捣”(老乡用语)开一家已熄灯的酒吧(还可洗脚和卡拉OK),开了两桌酒。大家畅饮到两点多钟,方才尽兴而归。
第二天参观了平遥一些重要景点,县衙、日升昌票号、同兴公镖局等,都是明清合院式,确实个个都很精彩。
http://s14/middle/49e53b73g8baa8539629d&690
平遥县衙正院和监狱内院,其中清朝修的监狱建筑极其简约,登在建筑杂志封面上肯定会被当作中国当代“实验建筑”作品。
这里不一一细讲,只提一下最难忘的城墙游。从平遥城北门爬上城楼,在城墙上步行到西门,大约两公里路程。一路俯瞰平遥,其城市肌理的戏剧性变化,颇出乎我意料。
几乎每一本关于平遥的书,不管是导游画册,还是学术专著,都强调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它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六百多年来基本未变的城市格局,它的古城墙,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的八卦街道格网,一色的老铺面,幽深的四合院,呈左祖右社之势对称布置的古典公共建筑等等。所以在我心目中,相信大多数游客也这么认为,平遥完全是一座均质、纯粹、“原汁原味”的真古董,一个在清朝被凝固起来、完好保存下来的城市——“平遥古城的古朴厚重让人赞不绝口,其保存程度之完整、系统、纯净更是独一无二。”(《平遥古城》,张桂泉著)http://s5/middle/49e53b73g8baa4dd41774&690
这些论述在相当程度上是真的,但城墙游却让我看到平遥内部另一些异样的东西。在城墙上,从北门向西,边走边俯瞰城市,我发现平遥的典型形象——街巷、老铺面、四合院的城市肌理很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似乎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行列式的“新村”住宅(地图上称“北城新村”)。
http://s9/middle/49e53b73g8bab62857a48&690
http://s4/middle/49e53b73g8baa80a40bd3&690
各行列式单元屋面大都是连续的混凝土薄壳拱。很多家在屋面面上又增铺了一层砖,显然为了改善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我还看到,很多家依附行列式住宅,进一步进行地盘分割,加建了一串串的微型院落。
在城墙西北角转一个弯,继续往南走,很快进入视野的是几组工业厂房。有混凝土折板结构,有大跨度曲面薄壳,虽年久失修,却颇为动人。它们更是与平遥的古城印象形成有趣的对比。
http://s5/middle/49e53b73g8baab8069e94&690
http://s2/middle/49e53b73g8baab815d9c1&690
http://s1/middle/49e53b73g8baab8252530&690
历史并不停留在明清,历史的积淀也从来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纯粹——这为古城保护提出观念上的挑战。如果说北京的古代城市肌理已经被破坏殆尽,现在所谓的保护只是针对一些孤立的片断进行而已,那么平遥则可能恰恰相反,它的大片古代城市肌理仍存在,而像上述的现代建筑群落则属于异样的片断。在对平遥压倒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中,是否还能珍惜城中这些异质片断,细心地保护和改造它们,使它们为古城中有生命力的一种成分,而不是将它们一味贬为“影响古城风貌”的“景观污染”(见《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把它们一拆了事,再在基地上修一片仿明清式的假古董——这实在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7月14日下午 王家大院
http://s12/middle/49e53b73g8bac37950e4b&690
号称“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包括三块铺展在坡地上的巨型地毯式住宅群落,其中红门堡简直可说是一座微型城市。最令我震撼的是它高度整体化、但又有足够灵活性的空间组织系统。
http://s8/middle/49e53b73g8baaec258a87&690
各单元院落,从二进到四进不等,空间围合和屋顶组合多种多样,又密切配合坡地地形,是兼顾秩序感和多样性、单纯和复杂性的好案例。
http://s3/middle/49e53b73g8bab91096a62&690
http://s9/middle/49e53b73g8baaee32df88&690
7月15日上午 乔家大院
王家归来不看院——看完王家大院后,乔家大院感觉就是小菜一碟了。当然在院落空间比例和细部装饰上,乔家显得更优雅、精美。但那老谋子《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把双刃剑:既让该建筑名扬海内外,吸引众多游客来欣赏这民间瑰宝,又把该宝贝彻底庸俗化、主题公园化了。导游津津乐道于介绍哪间屋是巩俐洗脚的,那块地是三姨太吊嗓子的,哪个院是点灯圆房的等等。而现场处处高悬红灯笼,实在有伤(建筑)风化。
http://s9/middle/49e53b73g8bab0368b5e8&690
太原晋祠圣母庙是一座有园林风味的祠庙建筑。沿着主轴线,有石桥、铁狮子、金人台、献殿、飞梁、圣母殿等建筑或构筑。
通往圣母殿的“鱼沼飞梁”是一个架在方形池塘上的十字形桥梁。在视觉上它成为圣母殿坚实基座,而人行走其上又有被凌空托起的奇妙感觉。这种十字桥,被外行戏称为“中国古代立交桥”,在我国古代桥梁中仅此一例,十分珍贵。除却它众多高妙之处外,我观察它的结构构造,却觉得很成问题:该桥下部为石柱支撑、上部为石板铺面,中间却夹一层柔性木结构。各石柱柱头上皆以木斗拱起梁柱节点撑托作用,刚柔结构如此硬接,本来就觉得有点别扭,而作为横梁的阑额,其端头时而插入石柱,时而卯入木梁,时而径直接到斗拱上,几无章法。飞梁在空间形态上极具创意,但其结构构造逻辑为什么如此暧昧不清?真令我困惑。
http://s14/middle/49e53b73g8bab2f5f4b5d&690
圣母殿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一个重要案例。它重建于北宋,是现存古建筑中采用四周围廊做法(《营造法式》称“付阶周匝”)的最早实例,也是木结构空间中采用“减柱法”的首个案例。它殿内和前廊共减掉十二根内柱,形成高敞开阔的殿堂空间,而大殿雄浑厚重的屋架则由周边廊柱和檐柱撑托,令人称奇。
http://s9/middle/49e53b73g8bab2f6e8c78&690
圣母殿在细部做法上也有历史价值。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分析其中一个细节:
晋祠建筑的斗拱上另一个新东西是所谓假昂。即把平置的华拱的外端斫做昂嘴形状。这样,虽然没有采用斜置的下昂,却获得了昂嘴的装饰效果。华拱成了一个附加装饰品,这是一种退化的标志。这种做法最终成了明、清的定制。然而,在这样早的时候见到它,确是一种不祥之兆,预示着后来在结构上脱离朴实性的趋向。
http://s2/middle/49e53b73g8bab2f8d1b61&690
这里梁以他的“结构理性主义”观念对中国古建筑史把脉诊断。在他看来,中国建筑从唐、辽及宋初的“豪劲时期”转向北宋末、金和元的“醇和时期”后,又开始向明清“羁直时期”过渡,晋祠斗拱上的假昂就是这种退化的一个病兆。
不管是否同意梁的论点,梁读解中国古建筑史的“结构理性主义”观点的清晰一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让我一直不解的是,一个如此强调结构本真性与形式美感有机结合的建筑史家,在他的当代建筑设计中,何以如此推崇用钢屋架支撑的大屋顶和用混凝土浇筑的斗拱?在同一人身上,为何会有这历史观与实践观之间如此巨大的矛盾?
总之,不一而足。此次参观收获良多,真可称“晋中二日游,胜读一年书”。参观中所引发的问题,还有待以后慢慢学习、参悟。山西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占全国同期建筑的百分之七十还多。这次“津港建筑院校暑期研习班”是我们与天大进行的第一届。我现在已经开始扳着指头盼明年了,但愿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一直下去。今年去的是晋中,但愿明年到晋北,去看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和五台山!
http://s16/middle/49e53b73g8bab2f9c530f&690
左图为朱涛绘晋祠金人台上四铁人之一(宋朝铸)。右图为天大铁人——领队冯刚老师,一路多亏他和一帮天大学生志愿者照顾!
鸣谢
我在这里衷心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众多师生为“2010津港建筑院校暑期研习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建筑学院院长张颀、书记张玉坤的热情接待,感谢宋昆院长特意为我们制定考察路线和介绍背景知识,感谢任军、冯刚、王志刚老师为促成此事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感谢冯刚、陈春红、肖海虹老师在整个旅程中的统筹协调,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天大建筑学院的一批志愿者们对我们的悉心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