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涛TaoZhu
朱涛TaoZh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8
  • 关注人气:2,6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的假和假的真——评点深圳大芬美术馆

(2008-05-06 23:25:43)
标签:

建筑文化

大芬村

城中村

美术馆

分类: 专业是老本
7.jpg 
 
深圳大芬村:一个完全无视艺术伦理,(才)可在粗放型产业上轻装上阵,靠大批复制油画作品,年产值达数亿元的村落。近来它得到政府的关怀,不单被列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要被进一步扶持“原创性”艺术创作,以期能将“低俗”、但生猛的产业与高雅、正统的艺术挂钩——大芬美术馆肩负着这个使命。

 

这是一个矛盾:大芬村文化本是假画文化,但却是一种本真、率直、毫无隐讳的假。而现在却要修一个高级美术馆,去正儿八经地供奉“真”艺术,这将是对大芬村文化的体制化地扶持还是伤害?

 

01.jpg

 

02.jpg

 

建筑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矛盾,力图以功能和空间的混合配置来抗衡和包容。在功能上,建筑师最初设想将美术馆运作分为下中上三层,如三明治一样叠加起来:地面层架空,仍作“低俗的”艺术交易市场;中层是“高雅的”艺术展览空间(独自拥有一部颇为“体制化”的大台阶);三层为一个独立塔楼组群,其中每个塔楼可灵活出租为居生/创作两用的工作室。

 

model-s.jpg

 

在空间上,建筑师显然也意识到一种危险趋势:美术馆自身的庞大体量,加上正面开阔的广场,不可避免地形成与相邻城中村的细密空间肌理之间的强烈对峙。这会更强化该美术馆的“体制化”形象,使之愈发显得象一座假模假式的“艺术圣殿”。建筑师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抵制这种趋势:将城中村地图图案叠加到广场铺地和部分外墙立面上,并设想以后画工可在框定的墙面上画画,以营造出丰富的墙面质感;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三层独立式塔楼组群的设置。建筑师将它们按模数聚集在一起,希望营造出一个“村落”,来有意识地呼应城中村中“集体无意识”地聚合出来的空间肌理。更进一步,建筑师还将“村落”中三条“街道”延伸到基地的边界,以期能与周边的社区空间联结起来,欢迎周边居民自由地通达、穿过该美术馆。在剖面上,建筑师将一些独立塔楼深浅不一地向美术馆下部两层贯穿,形成高低不同的采光井、内庭园、或独立展室等一系列小空间,以期能为一、二层本来开敞的大空间带来一定的视觉阻隔,多少能给观者带来类似在城市街区中游走的空间体验。

model-s.jpg

 

model-s.jpg

 

model-s.jpg

 

遗憾的是,最终结果有很多折扣。在使用上,美术馆底层没有架空成为交易市场,反而被大玻璃封闭,成为最频繁使用的展览空间。一二层都因为上部贯穿下来的小空间密度不够,难以赋予观者以城市街区游走的体验,而更多呈现为开敞的展览空间中间或散落着几个小空间单元。三层独立塔楼群在鸟瞰尺度上确实能与邻近城中村有所对话,但当人行走其间时,由于各塔楼过于封闭,很难生发出有生机的街道气氛,而更象走在一个布置了成组巨型雕塑体的屋顶花园上。邻近社区拒绝打开自己的院墙,与善意地伸过来的美术馆“街道”相联结……种种折扣,再加上其它因素(也许建筑师的形式趣味如对雕塑感的追求等也过于强烈?),都阻碍了一个真正混合型、能包容内在巨大张力的建筑生命体的诞生。

 

5.jpg

 

5.jpg

 

5.jpg

 

现在,座落在“低俗”、生猛的“中国油画第一村”边,大芬美术馆更多呈现为一栋高雅的“艺术殿堂”。然而,该作品的核心价值其实在于其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在众多文化矛盾——低俗与高雅、民间与体制、城市肌理与单体建筑、真的假和假的真——之间的积极思考。

 

012-s.jpg

 

5.jpg

 

(深圳大芬美术馆,2005-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建筑师:URBANUS 都市实践;建设方:深圳市龙岗区规划局由。本文发表于《时代建筑》08/02,为“2007年建筑评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