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涛TaoZhu
朱涛TaoZh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8
  • 关注人气:2,6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2007-10-30 10:42:25)
标签:

人文/历史

现代建筑运动

现代性

未来主义

立方主义

当代建筑学

分类: 专业是老本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速度

—— “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Speed:

Notes on the “Movement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 Historiography

 

“那跨在机动车上的人只能关注他飞驶中的现时瞬间;

他被劫持在一个时间的片断中,与过去和未来割裂开;

他被从时间的连续性中强扭出来;

他在时间之外;

换句话说,他处在一种狂喜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他不会意识到他的年龄,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忧虑,所以他没有恐惧,因为恐惧的源泉在未来中,一个从未来中解放出来的人是没有恐惧的...

速度是技术革命赠予人的某种形式的狂喜。”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这是捷克旅法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缓慢》开头对一个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拼命想超车的司机的评价。

 

当第一次读到这几句话时,我的即刻反应是:这不正是绝妙的对中国建筑师当下文化状况的描绘吗?——他们被劫持在一个时间的片断中,只能关注现时瞬间;他们即使和过去有着某些联系,但他们现在来不及感受这些联系;他们尽管最终总会到达某个终点,但他们现在没有心思设想这个未来。他们整天日夜加班,甩开膀子大干。在高速生产中,他们没有对身边社会、自然环境的忧虑,没有对未来的恐惧,他们处在一种狂喜的状态。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建筑发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定关注,那么不正是“速度”,连同它一系列相关指标如“数量”、“规模”、“尺度”等——而不是“质量”——构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中心特征?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近来经常在问自己:如果速度是任何一个社会经济、技术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维度,那么今天中国建筑发展被“速度”所劫持的文化状况是不是在世界现代史中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说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建筑发展中在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对“速度”的追求和表现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丰厚的传统,而在这个传统中既有令人心醉神迷的狂喜,也有交替出现的威胁人类生存根基的大灾难,那么有没有可能将今天中国建筑的关于“速度”的文化状况纳入到那个更广大的现代建筑历史发展的历程中解读?

 

今天在这里,我将以非凡的速度,用20分钟的时间(!)来探讨上述问题......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速度——“运动”的建筑史和建筑史学

 

(本文全文将在11月2日于上海同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