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余姚河姆渡《中国节·端午》特别节目(四)

标签:
杂谈 |
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字
知道周杰伦的人不一定知道方文山,但如果一说他是《娘子》、《双节棍》、《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的词作者,怕是所有的陌生都会烟消云散的。
方文山的演讲内容是汉字文化系统,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是字模的结构去拼出意思,所以是听觉的文字,发音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可汉字是视觉的文字,是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同时还是一种超时空的文字系统。所谓的超时空是字形字意的结构千古不变,就说“和”这个字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写法跟意义都一样,这种文字系统很特别。举个例子,一块一千五百年前的石碑出土了,大约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的年代。这块石碑在出土了,只要是中国高中生,受过文言文的训练,就可以直接读懂上面的碑文。可是同样性质的石碑,如果出土在法国、英国,他们的高中生是没有办法读懂的。
方文山觉得自己在文字创作上很有依赖感,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他感触到汉字那种很独特很特别的美。他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尤其是汉字。今天到场的各位都是来自远方的朋友,你们当中,大多数是来中国学中文的,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种文字的渊源与特殊之处,这是很特点的文化资产。”
端午与节日
既然是论坛,除了演讲,自然少不了、追问与回答。朱军在宣布提问开始的时候,说可以一对一指定回答者,也可以提问后由嘉宾推荐回答者,紧接着,现场上就是一片热闹,通过各种各样半生不熟的中文说出来的问题,有的角度还真跟中国人的思维不大一样,造成一些还真有些难度。好在台上坐着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对答起来不但有来有往,时不时还意味深长一下。
在热闹的问答之后,就是亲身体验的开始。
好象已经说过,聚会在河姆渡录制节目只是留学生们在余姚活动的一部分,还有与当地的龙舟手一起上船亲身感受应鼓而动划龙舟的激情,还有包粽子,还有游览小城历史悠远的山水古迹…快乐自不待言,几位春节后就来上学的留学生在街上跳起感觉开心的舞蹈,引起周围人的驻足和掌声…
其实,节日就是一个民族表达生活性格的纪念日,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日。
一如朱军在节目的最后总结的那样:“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深藏在内心的敬重,也没有忘记一脉相承的感动。两千多年过去了,粽子依然飘香,龙舟的号子依然响亮。当我们从这样一种延续的传统中一路走到今天,感怀着民族的心态、性格的时候,也许才真正的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更深一层的含义,才能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真正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信心,真正接受到由此而萌生的力量和影响…”
这次余姚的端午节之行快结束的时候,另外一些的思考又开始了。
端午节说到底就是古代吴越的一种图腾祭形态,后来与人物传说相融合,赋予了传统祭奠节日一种挥之不去的纪念内涵和人文精神。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和”之的精华与“不同”的时代诠释和解构,让我们有了心怀砥柱的开放心态。这种心态将帮助我们重构一些深层的爱国主义新质,重塑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自信,重焕一个民族大踏步行进的竞争力。
这也许就是《艺术人生》在余姚做《中国节·端午》的初衷吧。
当你看完这期凝聚着思考、辛劳与自我期待的节目之后,请别忘了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最重要。
至于北大教授王岳川、中学教师纪连海、围棋大师聂卫平究竟在现场都说了什么,又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与方文山、于丹、李汉秋、蔡澜,又是如何回答那些来自五洲四海的学生提问的…在录制结束后,几位嘉宾又是如何评价《艺术人生》这期特别节目的…
种种答案,你一定很想知道,所以啊,别忘了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当天21:11准时收看CCTV-3《艺术人生》的《中国节·端午》…
看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