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泰伟:东坡画派标志性代表人物

(2012-06-20 20:34:19)
标签:

东坡画派

谢泰伟

西部广播电视

刘学海

吕应鑫

熊明

文化

邓枫

杂谈

西部广播电视《骄子》2012专题巨献——东坡画派

谢泰伟:画中有禅意,风起听花开

 

/张心蕾 /阿杰

 

 

走进谢泰伟的花鸟世界,你完全无法想象这些作品出自一个从煤矿里走出、大半辈子只与红黄绿三色相伴的交通警察之手。五彩斑斓的花、活灵活现的鸟、充满诗意的荷塘、极尽婉约的梅林、大气感人的震后山路,这些充满着希望、才情与动人故事的作品,全都出自这个守着红绿灯过了半辈子的人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http://s3/middle/49e40bcbhc2e6a4765492&690

聆雨生禅意,落水成莲花。

夏末的荷塘早已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零星凋零的荷叶在淡蓝色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残败,偶尔穿行其间的鸳鸯在夏末的午后细语,再远处,那荷塘的一角,几朵荷花又正鲜艳。这是谢泰伟《斜日新妆》所描绘的场景,在斜日的映照下,仿似生命的轮回,本应无穷碧的荷叶早已粉腿妆残,而早该凋谢的白莲抓紧最后的时光灿然绽放。生命的无常与不可捉摸在小小的荷塘一角演绎出别样的风景。细腻的笔法将白莲无穷的生命力尽皆彰显,浓重的墨色下是荷叶无可遏制的凋残,这正是佛偈所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为清净,心似莲花开。一念起,一念消,一语生,一语忘,轮回不过是亿万光年中最为常见的风景。

“画中有禅意,风起听花开”。

 

“绘画是唯一的出路”

谢泰伟出生在仁寿的一个乡村,父亲早逝,母亲种地抚养7个儿女,生活十分穷困。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本应有着更多的疼爱,享受着某些“特权”,然而面对母亲佝偻的身影,谢泰伟从小学会的就是承担与责任。学习之余承担力所能及的事,为家人尽自己能尽的责任。1966年初中毕业后,谢泰伟辍学回到农村参加劳动。田间地头,春夏秋冬,到处可见他劳作的身影。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让年幼的谢泰伟开始寻找出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来不是谢泰伟追求的,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的谢泰伟除了成绩以外,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绘画了。

“绘画是唯一的出路。”坚定了目标后,谢泰伟拿起了画笔。放牛时,牛在吃草,他在旁边画,画牛、画草、画远处的山和树……一支小小的铅笔头,一张少有空白的废纸,让少年谢泰伟的世界丰富起来。如果你用心感受过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给人的除了磨砺,还有馈赠。正是因为这段乡村生活,让谢泰伟更多地与大自然相伴,晨起闻鸟鸣、夜晚听风眠,大自然给了谢泰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最贴近生活的灵感,或许这也是他能将禅意与绘画相结合的原因之一吧。

几年的乡村生活后,谢泰伟的生命轨迹突然转向,他成为了一名深入井下的矿工。在暗无天日的地底挖矿,眼睛能看见的,只有煤矿的黑和工友黑白不分的眼。然而这并没有将谢泰伟画画的决心击败,在只有黑白两色的地底,谢泰伟用小石子在煤车的铁皮上画矿工的劳动场面,画自己的梦。

由于多才多艺,且口碑极好,1985年谢泰伟从煤矿调到了仁寿县总工会,很快又被调往县交通监理站,最后调到了乐山交警支队。单位领导对他的学习创作给予了鼓励与支持,也就是在这期间,谢泰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1987年,谢泰伟拜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国画家王永年先生为师,正式学习中国绘画和书法,练就了一手扎实的画功。后来,他又跟随嘉州画院著名老画家李道熙先生学习传统花鸟画技法和书法。从1998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在全国大展中露面。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书画家辞典》也有了属于他的页码。1999年,他进入四川翰林书画学院,在四川美院著名老教授李文信先生指导下,潜心研习中国山水画。从20019月起,他进入姚思敏工作室,在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姚思敏、唐允明先生指导下继续深造。在名师指点下,谢泰伟的艺术水平明显提高,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入编大型画册,在《美术》、《国画家》及《中国书画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部分作品被艺术馆、博物馆及国内外藏家收藏。

 http://s14/middle/49e40bcbhc2e6b00a3a9d&690

http://s7/middle/49e40bcbhc2e6b0eccb26&690

画外功夫画里情

“画家欲成大器,不仅要掌握精湛的绘画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卓越的综合素质,即与时俱进的画外功夫。”谢泰伟对绘画艺术的见解总是领先于旁人一步。“中国山水画家应强化三方面修养:文学修养、艺术理论修养、人品修养。”这是谢泰伟对画家必备硬件的概括。古语有云书画一家,自古书画成大器者,其书法与绘画的造诣必是一体双修的,如苏东坡;而成宗师者,其关于艺术的理论必是比同时代人先进很多的,如董其昌;而集大家之所成者,其人品贵重更不可或缺。在谢泰伟眼里,画家,除了绘画以外,更要能通过绘画作品传达给观众一种良好的意愿与美的感受。

有人说,谢泰伟是临摩高手,画谁像谁。临范宽《溪山行旅图》,李文信先生观后,欣然题款褒奖;临张大千的作品,也几乎乱真。但是,这些称赞却引起了谢泰伟的不安。临摹就像是将他人的感情用自己的手去表达,这表现的并不是自己真实的感情与意愿。他在《砚边感言》中写道:当代中国画家,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国人对当代文化的认识、态度和表达方式,其作品应当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精髓、价值追求、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品位独特、和谐兼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气象。正是基于这一追求,谢泰伟开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将西方绘画艺术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画艺术大气的背景相结合,这是谢泰伟对自己新作技法的总结。莲花系列作品,他用西画技法将荷花的饱满色彩与灵动跃然纸上,又用国画的技法将荷塘的沉静与大气、荷叶的深沉与凝重予以彰显。作为大风堂的第二代传人,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这种宏大视野拓宽了他艺术精神的空间。他在师承的基础上,将当代审美情趣和传统审美意识进行了融汇,从而使绘画艺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精神磁力场,异峰突起,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觅芳图》、《大塘明霞图》是谢泰伟重彩花鸟画的代表作。四川著名女书法家李鲤这样评价谢泰伟:“他以对中国画传统数十年痴痴躬行之功,心摹手追又大胆变法,其构图之奇崛大气,色彩之瑰丽夸张,意象之丰满含蓄,特别是幻象的营造,已跨越中国传统美学,开中西合璧之新境。”

 

艺术家须以艺术为家

数十年来,谢泰伟不辞辛苦为艺术奉献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品格。“我喜欢画画,我想将我看见的、听见的,感动过我的山水、风景和故事都画出来。不论作品是好是坏,我想让大家都能看见。”谢泰伟对艺术的坚持与付出曾感动过眉山当地的许多艺术家。为了学画,他曾在六年间的每一个周末,风雨不改地穿行在眉山与成都的公路上。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它承载了谢泰伟关于绘画的所有梦想与激情,也托起了谢泰伟所有关于绘画的希望与明天。“艺术家,并不只是一个称谓而已,他必须是以艺术为家,愿意为这个‘家’去奉献,去付出。”

有这样一个故事,记不得是哪一年了,谢泰伟前往太行山写生。写生对于画家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为了寻找灵感,一年总要出去写生好几次,有的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然而这一次太行之行,却给谢泰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时,从眉山出发到了太行山,才发现太行山零下几十度、积雪没过小腿,这让生长于南方的谢泰伟着实吃了一惊。“还能进山吗?”这是谢泰伟当时唯一的想法,导游给的意见是,这时进山很有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危险,原路返回是最好的选择。几经思考后,谢泰伟做出了进山的决定。毕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雪景在南方是不可见的,大山的豪情与雪峰的豪迈让谢泰伟写生的脚步无法停歇。“那真的是抱着死的决心进山的,进山前我给妻子发了个短信。或许她永远不会知道我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发出那样一个信息的。”这就是谢泰伟,为了艺术甘愿完全奉献的艺术家。也许,正是因为曾经看透了生死,才能画出《斜日新妆》这样充满禅意的作品吧。

数十年的潜心创作,谢泰伟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名家的赞许。但学无止尽、艺海无涯,谢泰伟在成功中时刻审视自己并不断追求绘画艺术的更高点。他曾这样总结说,“战胜了急功近利的诱惑、潜心锤炼画外功夫的画家,才能厚积薄发,在艺术本体与创作主体之间不断充实、调整、更新,创作出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能经受历史筛选的佳作。”

这就是谢泰伟,一个一路前行、一路创新的艺术痴迷者。

http://s4/middle/49e40bcbhc2e6b6579e03&690

 

对话谢泰伟

《骄子》:在你的艺术生涯中,对你影响最深的画家是谁?

谢泰伟:李文信老师。李老师的作品画面构图别致,笔墨清新,平淡中显奇趣,富有巴山蜀水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他的画风曾经一度影响了我的风格。还有王永廉老师,王老师是张大千的关门弟子,我曾经在他门下学习传统国画和书法,在他的教导下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骄子》:至今为止,你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一幅呢?

谢泰伟:最满意的?作品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彰显,当时的心境不同,作品也不同,所以很难说最满意哪一幅。如果真要说,那么08年汶川大地震后创作的大画《悲痛与力量》是较为满意的。那一年对国人来说是充满悲痛与伤感的一年,然而也是那一年让我们看见人性的力量与勇敢,那一年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我只是借用其中一幕创作出了这幅作品。但是通过这幅作品我将人心中的悲痛与人性力量传达给了观者。让人们在绝境中也能充满希望,这是我想表达的感情。

 

《骄子》:时代的发展,让人心也开始浮躁。而艺术的特殊性正在于艺术家必须处于一种寂静、沉淀的状态中,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现在能真正沉淀下的艺术家似乎越来越少了。

谢泰伟:艺术家必须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才能将心灵放空,达到一种人画合一的状态。我们看古时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或许在当时并不被社会所接受,但是潜心艺术的人,其作品总会成为影响后世的不朽之作,比如梵高。所以好的艺术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骄子》:你的《荷花》系列作品,与你以往的作品风格大为不同。

谢泰伟:呵呵,是的。这是我的一次新尝试。我用西画技法画花,用中国水墨画技法画叶,在明暗、墨色和色彩运用上也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组合,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希望大家会喜欢吧。

 

《骄子》:你是怎么理解幸福的?

谢泰伟: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都不一样吧。拿我来说,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从开始的籍籍无名到现在的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我的夫人一直给予我无限的支持,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骄傲时提醒我不要骄傲,这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是细水长流,这对我来说就是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