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印社的“业余”篆刻者

(2012-01-04 14:41:54)
标签:

杨祖柏

韩天衡

西泠印社

刘学海

杂谈

西泠印社的“业余”篆刻者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2011年12期隆重推荐   

 

    在上海定居的杨祖柏,11月又回到了家乡四川,一口浓郁的川音川调许多年来也未曾改变,此次回川是专程到蓉城参加“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七届书画印作品展”。杨祖柏是著名篆刻艺术大师韩天衡先生的高徒,韩天衡现为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西泠印社的副社长。回到家乡,体会故土变迁,杨祖柏心中感慨万千,特意镌刻了一方9公分见方的大印“天府是我家”,以表达羁旅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http://s5/middle/49e40bcbxb5ae50afe5b4&690

缘结金石潜心悟

      32年前,17岁的杨祖柏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离开家乡简阳,怀着那个年代人特有的激情和渴望到了部队。新兵训练结束,他就被机关选去做电影放映员,这是个难得的“差事”,在一千多个新兵中选出一个放映员,因为放映员要会写写画画、做海报、会摄影、刻幻灯片……杨祖柏在部队放了七、八年的电影,提干后也在放。

   人生的转变往往来自于偶然的想法。1982年7月,他用自己半个月的津贴费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当时他一个月的津贴费只有8块钱,于是,萌发了学篆刻的念头。他用上一切业余时间,训练完了在刻,晚上休息时在刻,周末也在刻。刚开始两年他刻的东西一直没给谁看过,周围的人有些觉得他很奇怪,没事儿就拿个刀在那儿刻刻画画,有些也觉得他挺有意思的,因为弄的石头响的声音听起来还不错……

    1984年杨祖柏被部队推荐到哈尔滨空军文艺教导队深造,当时在全空军部队精选了50名有文艺特长的战士。画画的、搞文学创作的、学书法篆刻的……就是在这50位“士兵”中出了很多名家,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的作者石钟山就是杨祖柏的同学,还有著名国画家王界山、贾博鸿,油画家白展望、诗人倪林等。

    杨祖柏一直默默地刻着,但内心也渴望得到认同,他坦言自己能刻到现在跟不断得到各种认可是有直接关系的,“不然我老婆也不得同意,光自己刻了,别个又没说好。”1985年,杨祖柏第一次发表自己的作品,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巨龙腾飞”这封印,给了他巨大激励,作品发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纷纷不绝,有求教的、求印的、交朋友的……这次认可,给杨祖柏带来了信心,这一年他总共发表的作品有一百多方。

 http://s8/middle/49e40bcbxb5ae575d5ef7&690

“我只是业余的”

   “篆刻看起来方寸之间,但是更多的要有灵气,靠自己悟。”篆刻是讲究生命积淀和人生感悟的艺术,有时需要删尽艺术之外的繁华,实现精神与艺术的交融,才能获得艺术的最高境界。杨祖柏的篆刻取法高古,崇尚秦汉,对古玺、钟、鼎,以及明清诸家,皆有模习,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独具面目。然而,他却一直说自己是“业余”的篆刻家,只不过把业余做成了专业,当兵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也这样,他现在就职于上海市嘉定区宣传部,在部队做的也是宣传工作,转业后再从事这项工作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也有“业余”时间做自己的爱好了。

   在篆刻领域,杨祖柏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许多个,他却说自己最看重的还是“海选”加入西泠印社,因为“海选”所有人都凭借的是真才实学。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至今会员有400余人,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现在西泠印社来自四川的社员仅有三个,杨祖柏认为其它奖项不能与它相提并论。

    2008年,杨祖柏报名参加西泠印社全国“海选”。西泠海选目的是为“天下印人选拔人才”,竞争十分激烈。杨祖柏和许许多多怀揣着“西泠梦”的印人一样,向往西泠,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主委会,当时一共投稿的有四五千人。历时半年的“海选”,杨祖柏作为250名中外篆刻优胜者之一来到了西子湖畔,进行总决赛。

     考场内,一人一桌,10余名考官在考场里巡视监考,考题是要求每位参赛者在3小时内完成两方印:一方是统一命题,一方是抽签题。统一命题为二选一,杨祖柏选的是“从心所欲”。此命题对他来说还真有点从心所欲的样子,从起稿、用刀,到完成只花了半个多小时。接着,他又从考官那里抽到第二道题:“河渚塔”。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往往是将三字在规定的方寸里去经营,在章法上取二一组合或一二组合。“河渚塔”为杭州西溪之景观,建于清咸丰年间,游客登塔远眺,据说有顿生“八面云开八面风”之慨。治印者都知道三字印难安排,观其三字且有二字边旁相同,难乎?这也许恰恰就是考察一位印人的“智慧”?杨祖柏说,一个字的变化往往会激发作者创作一方印的灵感,于是,他采取上下合并边旁的手法,将“河渚”二字边旁“三点水”共享,既较好地解决了边旁问题,又使印面增添了一份疏朗,卷舒开合任天真之趣。在印的左侧又将“塔”字上提,大胆切去方寸一角,奇中寓险,险中归平。在后来出版的“百年西泠·西湖风”主题创作作品集中,人们看到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杨祖柏是惟一采用缺角印形式创作的。

    经过3小时的决逐,杨祖柏荣获现场创作“一等奖”(共10名)。按照“海选”规定,一等奖获得者还将进入文化综合测试,最后取5名加入西泠印社,文化测试采取“答辩”形式,十分钟的面试中,杨祖柏不断与导师对答,最终如愿加入了西泠印社。

 http://s3/middle/49e40bcbxb5ae5c3c8b12&690

寻找自己的篆刻语言

    中国的篆刻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对于篆刻家来说,一方小小的印章或许就是一辈子的追求。杨祖柏的篆刻艺术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古法;既敢于突破陈规,又不失法度。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评价说:祖柏篆刻取法高古,意蕴深沉。徐正濂先生评价说:杨祖柏篆刻语言明晰,传统意味深厚,运刀恣肆磅礴,线条沉凝圆厚,精光略见内敛,不露圭角,耐得咀嚼。

    现在的杨祖柏不常刻印,但是经常读,“把篆刻看懂这是第一步,这个读包括这方章怎样下刀,每一笔怎样用力等。”他经常乐此不疲地和喜爱书法篆刻的师友们在一起观摩习作,相互探讨,交流思想。努力保持着一份积极的入世之心,同时又怀着一份恬淡的出世之情。对他而言,书法篆刻总能给他带来惊喜和快乐,并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灵魂,忠实于内心的平淡与豁达。

    杨祖柏对秦汉玺印情有独钟,但在创作中又并不拘泥于秦汉玺印的规范而固步自封。他吸纳百家,广为借鉴,并有意地扬弃一些审美定式,所以其创作始终行走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他一方面超然物外而独立慎思,另一方面又进入世俗而赋予生活以诗意的存在,把个体的艺术行为独立为精神的审美对象,咀嚼再三,苦中作乐,加以品味。他特立独行的真性情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不拘小节的纯真,一种不矫饰不做作的亲切。

孔子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杨祖柏的篆刻极具张力,“天府是我家”就是他回家乡举办展览特别镌刻的,观其印艺术效果极富冲击力,刀法爽劲恣肆,虚实、挪让、屈伸、呼应处理得当。篆刻的状态依附于感情的流程,“天府是我家”也印证了杨祖柏对家乡、对天府之国的一种情怀。

   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字如其人”、“印如其人”,这是篆刻者的追求,杨祖柏也毫不掩饰自己对风格的追求,他说自己的风格还没形成,折腾了好几次,先是传统又是现代,一会儿学古体的,一会儿又是明清的,循环往复。他一直在琢磨自己,想找到一种风格,或者说找到自己,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篆刻语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