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沙的诗《饿死诗人》
(2015-01-28 15:50:30)
标签:
伊沙饿死诗人朱佳发 |
分类: 佳发读诗 |
伊沙是一个著名诗人,其诗颇受争议,而越争议他便越著名。我个人并不喜欢他的诗歌,无论他如何著名。我之所以突然郑重其事地读起了他的诗歌,一是源于正火热的余秀华诗歌现象,再,是想对人们有所误读的“饿死诗人”说上几句话。
余秀华诗歌现象的兴起,或许可以说诗歌没被边缘化,从人们对“梨花体”、“羊羔体”、“啸天体”的吐槽和愤怒,到今天对余秀华诗歌的热捧,或许可以说,人们还是一直在关注诗歌的,人们失望的,只是伪诗人的横行和劣质诗歌的泛滥。
余秀华的诗歌之所以连所谓专业诗人都在叫好,是因为她诗歌的真。让人读后呼吸急促的真,在余秀华的夹杂着泥土味的诗句里,裹挟的是一股直接撞击心灵的力量,这力量,就是诗歌的力量。这位每天在村子里做家务,割草、喂兔子、摘棉花的农民的诗歌,犹如一记耳光,狠狠地打在了伪诗人的脸上。
这时,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车过黄河”时撒了一泡尿的伊沙那厮的这首《饿死诗人》,并且居然有点喜欢。
太多脱离生活、背叛土地的所谓诗人们,闭门造车地炮制着大量滥情造作、无病呻吟的分行文字垃圾,并凭此在诗歌圈里安然混迹。一个泱泱诗歌大国没人读诗,伪劣诗歌的制造者难辞其咎。伊沙1990年发出的这声怒吼——“饿死他们!”,把伪诗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些远离土地的诗人们总是喜欢写到土地和农事,比如“麦子”一词的滥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随着海子诗歌里“麦子”、“麦地”意象的出现,几近成灾,即便生长在南方,连麦子都没见过的诗人们,也诗必言“麦子”。而在海子诗歌里,“麦地”却是痛苦的:“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饿死诗人》里的“麦子”,在轻松复述农业耕作事宜的诗人们“挥汗如雨
“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却“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他们”,该不该被饿死?这帮“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家伙,“他们”,该不该被饿死?
至此,“饿死诗人”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时下人们动不动就说这是一个“饿死诗人”的时代,他们想必认为,在没人读诗的年代,诗人会被饿死。事实上,诗人不是一份职业,诗歌也养活不了什么人,即便是“为诗而生”的余秀华,她也得每天喂兔子,才能挣到每个月400块的糊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