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宰我 |
分类: 坊间杂谈 |
宰我能列孔门高第十哲之一,司马迁说他是“利口辨辞”,孔子自己也认为他是“言语”科的第一名。后人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宰我和老师斗嘴的记录,确实令人窃窃笑之,果然好口才。但这并不是“利口辨辞”的真正意思,钱穆先生对此的解释非常到位,他说是“擅长使命应对”。
遥想当年,孔子经常在各国走动,众弟子中,“擅长使命应对”自然是最重要的。那些所谓“德行”好的学生,应付外交,只能把事做砸。孔子36岁时,发生了一件可能对孔子来说,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是宰我来处理的。
公元前517年,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因为和别人斗鸡,斗输了,要出气,居然抢占对方的住宅。对方到鲁昭公面前说季氏的坏话,鲁昭公很生气,就率军攻打季氏,结果“三桓”联合起来围攻鲁昭公。鲁昭公被打败,逃到齐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也到了齐国。为了能接近齐景公,孔子作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另一个原因应该是维持生活吧。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接见了孔子。孔子讲了为政的道理,齐景公听了很赞成。齐景公问孔子,“你为什么不拜见我的宰(管理政务的官)晏婴呢?”孔子说:“听说晏婴服事过三代国君,居然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孔子还说:“他服事三代国君,他就有三条心,这种不能一心一意的人我不见!”要说孔子这话说的很不合适,这叫不知道实际情况,随便诽谤人。齐景公把孔子诽谤晏婴的话告诉了晏婴,晏婴听到后,说了一段著名的话。这段话可以解释孔子为什么终身奔波,想谋一官职以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而终久不得的结果。
晏婴说:“我世代是齐国人,没有好的品行,不知道认识自己的错误,就不能在齐国自立。一个人用一条心去服事三代国君,当然顺利。你即使只服事一位国君,如果是三条心,也会不顺的。孔子不知道我是怎么为政的,却来指责我的顺利。就好像渔夫指责樵夫你为什么要用斧子,渔夫指责樵夫你为什么要用鱼网一样荒谬。这种话从他嘴里能说出来,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为政的难处。以前我看见儒者很尊敬他们,现在看见孔子的行为,再见了儒者就要怀疑他们了。”
晏婴的责备,孔子无法反驳,他私下议论人,却说不到点子上,就是胡说八道。孔子认为晏婴讥讽他是对的,晏婴可为他师。但孔子很尴尬,怎么去向晏婴回话呢?你要在齐国待着,晏婴是万万不能得罪的。自己亲自去不合适,得先有个人去过渡一下,这个人是谁呢?只能是宰我,别看跟随孔子的学生很多,碰到这种事,一个个都会抓瞎。
宰我果然是“言语科”第一,“擅长使命应对”,不负师望,向晏婴表示了孔子的歉意,获得了晏婴的原谅,然后孔子才去拜见了晏婴。
孔子对宰我的“利口辨辞”是这样评价的:“宰予之辞,雅而文也,”可见宰我的言语又高雅又有文采,所以可以得到晏婴的认可。
宰我是爱护维护老师的。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这是个掌管刑狱纠察的大官。但孔子却去见季康子,季康子虽然是贵族,当孔子是朝官,应该是季康子拜见孔子才对。结果孔子去见季康子,季康子却摆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孔子不在意,又去见。宰我不高兴,对老师说:“我常听老师说‘贵族不聘请我,我不会去的。’今天老师当上司寇的日子不长,却主动见贵族数次,难道不可以停止这种做法了吗?”
宰我经常问孔子一些久远的事情,有一次问上古五帝的事情,孔子说;“我和他们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宰我说;“我偏要问!”搞的孔子没办法,把为什么黄帝是300岁的问题,给凑合现编了一个答案。
宰我所问,稀奇古怪,比如问:“我听说鬼神的称呼,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斗胆问问老师。”孔子也不含糊,你宰我敢问,我老师就敢扯,什么人死了埋在地下就叫鬼,魂升到天上就叫神。所以人要好好的祭祀死者,要尽孝道,隐含着要守孝三年的意思,这就把宰我又教训了一遍。
以上这些都不记载于《论语》,看了这些,就对宰我的性格了解得更全面了。
宰我是孔子的学生中间,有个性,又能干,还让人喜爱的,有趣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