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行者风雷
行者风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87
  • 关注人气:9,1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he first day in New York 纽约上城 中央公园 大都会博物馆 Part A

(2007-06-24 18:48:46)
标签:

旅行

纽约

哈德逊河

中央公园

大都会博物馆

分类: 异国风光 External Sight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昨天写完博客整理好图片,天已经大亮了,还没有睡意,于是带好装备出去走走,感受在纽约的第一天。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上次来的时候对纽约印象一般,只喜欢加州的风光,特别是硅谷靠近西海岸,一般晚上下雨,白天晴朗,所以空气格外的好,街上吊带裙与裘皮大衣并存,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都会很舒适。拉斯维加斯太热,纽约感觉和沈阳的气候差不多。今早出来走了一圈,发现我已经开始喜欢纽约了。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一出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清爽的感觉甭提多舒服了,一下子精神了,没有了彻夜未眠的倦意。在国内东北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略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在北京就没有指望了,何况现在是夏季。除了清爽之外,感觉特别干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清新,大街上一尘不染,感觉开车如果不开敞蓬车都有点对不起这么好的环境。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拍了几张周围的建筑和小商铺,感觉虽然纽约的历史远没有我们的古都时间长,但是却也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一幢幢高层砖石结构的古堡式建筑,述说着纽约几百年的历史沉淀。纽约的街区很周正,街道平行垂直,井井有条,路两边停着各种各样的汽车,昨天在机场感觉和国内差不多,今天出来发现,美国还是像一个大的汽车展览会,无论多新的款式、多老的车型都能看得到,几乎看不到两台一模一样的车,即便是最新款的车在不同的街区看到的也是不同颜色的。而且,停车区域和自行车到标线很清楚,很多路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特别是靠河边公园一带。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清晨的美好时光,还是到旁边的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哈德逊河有点像黄埔江的地理位置,比黄埔江要宽,河面来往船只也很多,早晨这里的空气十分清新,环境也十分幽静。那比黄埔江畔要安静几倍。把纽约市从纽约州中分隔出来。纽约的曼哈顿岛被两条河流所环绕,它们分别是东河和哈德逊河。哈德逊河则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一条界河。哈德逊河也是纽约九百万居民的重要的饮用水资源之一。常有美国人说:“欢迎你来美国最美丽地方之一的哈德逊河谷居住。(Welcome you to move to Hudson Valley, one of most beautiful place in America.)”,原以为就是一句套话,谁不说说自己的家乡好。可是来到哈德逊河流域,就会真正喜欢这地方。绿草如茵,美男美女跑步锻炼身体,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美得跟假的似的。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先说说河名的由来。1609年,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逊(Henry Hudson)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试图发现一条往西北方向,通往亚洲“香料之岛“的快捷航道。当时欧洲的商人们嫌要绕过非洲好望角的东南航线太长,风险太大。4月6号,载有20多名英国荷兰水手,重60吨的“半月”号帆船在哈德逊的指挥下,从阿姆斯特丹港启航,几经周折,9月初他们到达哈德逊河口。开始他们以为发现了此行梦寐以求的快捷航道,可当“半月号“朔江而上,江面越来越窄时,哈德逊知道不妙了,只好无功而返。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地方离“香料之岛“还有十万八千里,中间还隔着美洲大陆和太平洋呢!其实早在1524年意大利航海家乔瓦尼-瓦然扎诺(Giovanni da Verranzano)就曾经到达哈德逊河口,只是没进去而已。因此哈德逊还不能说是第一个欧洲人发现此河。不过他老兄运气不错,最终这条河令他名留青史。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这哈德逊河起源于纽约州北部的亚德朗迭克山间的涓涓细流(Adirondack Moutains),不断壮大,流经纽约州府阿伯尼市(Albany),流过河谷两岸星罗棋布的大小乡镇,凯斯基尔山(Catskill Mountains),大熊山(Bear Mountain),最后流进纽约市区,河的东岸是曼哈顿岛,西岸是新泽西州。在自由女神像的南面,宽阔的哈德逊河最终汇入大西洋。全长三百多英里。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北部有苍苍莽莽的森林高山;中部有众多古朴的乡镇;南部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一路山川秀丽,充满田园风光,而且人文荟萃,历史名胜众多。西点军校,罗斯福总统故居等都在哈德逊河谷。在工业化时期曾遭巨大破坏的环境,哈德逊河曾经被视为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由于沿岸工厂和一些居民不负责任的行为,致使这条河流的水质一度急剧恶化。今天,到纽约来的游客如果有机会泛舟哈德逊河上,一定会为它的清澈透明而惊叹。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纽约市民自发的环保组织--“哈德逊河守卫者”,在美国处处可以看到热心的志愿者和坚持多年的公益活动,人们从社会中有所得才会自愿的付出,来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基本得到恢复。现在整个地区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人与自然动物相处,较百十年前也和谐的多了。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走到河边拿出新买的华硕P535PDA导航电话,当时就是因为卖家手头有美国的地图才下定决心买的,运行TomTom软件,很快开始定位,代表我当前位置的小箭头出现在91街和河畔路交叉路口,抬头一看路标,分毫不差,这下子更丢不了了呵呵。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纽约的风景地标,占地323英亩的河滨公园,座落在曼哈顿岛最西边的马路与哈德逊河中间;它的一旁是一排大理石楼房和快速道路,另一侧隔着宽广的哈德逊河眺望对面的新泽西州。错落其中高耸浓密的树木和蜿蜒的小径,使得河滨公园看来像座森林;园内随处可见拱门信道、大理石纪念碑等,走在其中,不免让人想起同样结合了自然与人文风貌的中央公园。原来,19世纪下半叶策划的河滨公园的设计者,正是创造纽约中央公园的佛德列克?罗?奥姆斯坦(Frederick Law Olmsted);之后的几位建筑师纷纷依据奥姆斯坦的原始构想,来安排园内的树木、设计贯穿林间的道路等,河滨公园因此彷佛是从哈德逊河谷一路延伸下来的自然景观。从沿着公园旁而建的环河道路(Riverside Drive)进入,马上有进入一座森林的感觉;顺着阶梯往下走,斜坡路带领人们一路走近河岸边。公园从北到南延伸达四英里,最北边保持着原始景致,南方则有较多的人造结构,竖立在园内的多座大型纪念碑,则是20世纪初纽约市政府「美化运动」的产物。1937年,在都市计画者罗伯特摩斯(Robert Moses)的监督下,河滨公园增加了132英亩的面积,并往南延伸到68街;为了考虑市民的休闲育乐需求,又添设了棒球场、网球场、排球场、溜冰场、沙滩等运动场所。因此,河滨公园不仅结合了自然景观、人造结构与艺术作品,更综合了19世纪的浪漫风格和最新运动设施。 1980年,从72街到125街的部分河滨公园被「地标保存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订定为纽约的「风景地标」。一个由社区成员组成的非营利机构「河滨公园基金会」(Riverside Park Fund),也于1986年成立,负责维护公园的环境等。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河滨公园,宜人的空气自不必说,各种小鸟在你身边蹦来蹦去,松鼠看到你也不是马上跑开,伸出小爪子好像在向你作揖打招呼。很多人牵着狗,悠闲地散步。很多人在跑步、骑车、轮滑、打网球等,整个早晨充满健康和朝气。很多跑步的年轻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跑”,边跑边推着童车襁褓中的婴儿,一起迎接新的一天,远不像我们中国父母对婴儿那么娇生惯养。也有年迈的夫妇,手牵手漫漫的聊天散步,一切都那么和谐。晨曦中的河面上,飘着很多私家游艇,在河面上很是壮观。天是那么的蓝,视野是那么的开阔,天上的飞机清晰可见,不同航线上的飞机交会,都能看得很清楚,水鸟和鸽子在水面上空自由的翱翔。越来越喜欢尼康的相机和镜头了,拍出来的天和水是那么蓝,饱和度真高。换佳能的拍照时才发现,色彩一样的艳丽,真实地纽约景色就是这个样子的。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沿着河边继续前行,河畔公园有很多不同的活动区域,有网球场、有儿童乐园、甚至还有狗狗乐园,专门训练爱犬的场地。感觉到美国的狗狗们也是很幸福的,每一只都是那么精神、肥壮,和主人一样轻松快乐的生活着,有的甚至一窝狗都养着,经常能看到有人同时牵着几只同样的狗,狗狗们在场地里撒欢儿,练习叼球等基本技能。美国社会的和谐也不是政府高福利高工资的结果,而是社会制度体系和规则和合理人性化设定,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保证居民只要认真努力工作就有幸福的生活,人们也才更加自律和维护社会的和谐。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得出来制度人性化的一面,道路标线清楚合理,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社会需求,合理划分区域,各行其道,既保证安全又提高效率。即便这样,路边也有很多提示语,“放慢速度、尊重他人;靠右侧行进”等。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早晨过马路时,虽然人行道变成了红灯,但是看左右的行车道也是红灯,按着国内的习惯,继续横穿马路。但是刚走到路中间,两侧变成绿灯了,本能的停下,因为在国内机动车早轰着油门准备随时冲出去了。可是右侧的出租车丝毫没有要起步的意思,等着我过去。于是加快脚步跑过马路,车才启动,与国内的人车抢行截然不同。这种自律也是制度合理人性化的结果,一个良性循环。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狗的主人有专门的场地训练爱犬,他们就不会破坏场地里的环境,有的狗便便了,主人会习惯的从兜里掏出方便袋套上手抓起狗的排泄物,然后翻过来包好,送到场边的垃圾桶内,当然所有的垃圾桶也有专人清理,即便是在行进途中,狗狗在路面方便,主人也会拿出方便袋装好,拎着直到附近的垃圾桶。过马路没有协勤,公园里也没有带红箍的卫生管理员,大家都是那么自律。路边围栏上并排有事物招领和寻物启事,有人捡到了数码相机,有人掉了手机,只好说明失物特点,多半还是能找到的,不然就不会有人贴告示了。不像我们交通台里每天都能听到,失主出多少钱寻找失物,或者只要重要资料和信息,财物都留给拾到者云云。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沿路前行,发现路灯杆上,都挂有明显的黄色告示,仔细一看原来是路边垃圾桶沿线都刚喷洒了杀虫剂,提醒路人注意,处处体现着对人权的尊重,和专业谨慎。不由得想起了老罗语录,麦当劳拖完地,如果不立警示牌,这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了,麦当劳肯定要负全责赔偿。如果有的店偷懒一直立个牌子“小心地滑”等,一样会被控诉,地明明不滑,你立个牌子,影响我的感受和判断标准。当然是个笑话,侧面也反映出美国务实人性的一面。美国人行道上的忙到可不是摆设,绝对不会被无故占用。所有公共场所包括公交车的残疾人专用通道无一省略,电梯的按钮都有盲文指示,逐层都会有声音提示。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自尊,不作影响公共利益的事,学会尊重他人,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政府制定规章制度和公共设施的时候,也考虑到受众的实际需求,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社会便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想想美国为什么诚信相对较好,因为平均年收入几千美金,中高档汽车的价格才一两万美金,每个合法公民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只要正常工作,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物质幸福的保障,所以没有人愿意破坏这种和谐。人们努力工作之余,才有条件好好享受生活,即驾车远足度假或者在公园健身,养几只宠物,养几个孩子,很多家庭是两个孩子,婴儿车都是双层的,一大一小,一男一女两个小宝贝。即便是乞丐也可以得到尊重,即便是破烂王也能悠闲地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想想我们现在社会很多畸形的发展,收入两极分化,一般职员,一辈子的收入都不够买台好车或者安身的居所,自己生存都有问题,别说休闲度假、享受天伦了。资本市场也人为的大起大落,更多的中产阶级把资金投入股票和证券市场,结果会更加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安的因素。很多制度,设定之处就没有科学论证,漏洞百出,执行起来人为的灵活性又很大,所以人们的精力都不在怎么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而是想方设法积累个人财富,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当然这里不是鼓吹美国多么好,毕竟起社会制度和公民的荣辱观有我们借鉴的地方,不是靠喊口号建立起来的。社会稳定的和谐发展,国家才会更加强大,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地位是和国内的和谐稳定分不开的,我们的目标当然不是要称霸世界,但最起码先促进社会的和谐,才有精力发展整个国家的实力,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不谈政治,我们这么复杂的人口大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只是希望少些畸形的制度,少些畸形的心态,明天会更好。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在河边沐浴了一下心情,转回头来向东前往纽约中央公园,河边有一条高速公路,由于行人和骑行者都走桥下的涵洞,所以车辆得以高速行驶,来到上层回望路上飞驰而过的各种车辆不禁想起F1赛场边于明老师拍摄赛车的场景。于是端起相机“扫射”起来,结果大部分不是缺头就是少尾,再不就是虚的不是地方,这车速可比F1慢多了,看来于老师的神功不是短时间能模仿出来的,直到头昏眼花也没拍出一张像样的片子,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结果阿。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号称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市民与游客在此从事各项活动,1850年新闻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纽约邮报》上进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纽约市的决策者即将这座城市预留了公众使用的绿地,为忙碌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1856年沃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和瓦克斯(Calbert Vaux)两位庭院设计师建成了此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是个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公园四季皆美,春天嫣红嫩绿、夏天阳光璀璨、秋天枫红似火、冬天银白萧索。这里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南起59街,北抵110街,东西两侧被著名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大道所围合,中央公园名副其实地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的中央。她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里面设施浅绿色亩草地、树木郁郁的小森林、庭院、溜冰场、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美术馆等等。

    进入开放的中央公园,和河畔公园一样,行人和机动车道分隔明显,安全有序。漫步在公园里,心情是那么的放松,工作的压力和烦恼统统抛到脑后,让心情真的放个假。由于是周末,园里面很多人,带着孩子跑步、野餐的,阳光草地上有人或仰或卧太阳浴、有人搂着狗狗悠闲的看书,有组织儿童运动会的。纽约人十分喜爱在大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公园的体育活动场所之多,相当醒目。人们穿着各式运动服,随意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练习和比赛。公园的汽车道在早上和傍晚以及周末一律禁驶汽车。而由一些长跑、竞走、骑车、滑板、溜旱冰的人群占据。每年纽约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长跑终点站也设在中央公园。几个大草坪是日光浴、休息、溜狗、扔飞盘和自由嬉戏的理想场地。总之,这里是纽约人开展体育活动的大本营。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路上正在进行着一场马拉松和自行车并行的比赛,只有一两安全车开道,所有的路口并没有封锁禁行,虽然沿途有专门的饮水供应,和专业的裁判、指挥,但是参赛者和公园里的游人穿插行进,互不影响。人们仿佛并不是看中最后那个名次,真的是重在参与,挑战自己。其中有一位残疾人,用手摇着三轮的轮椅和骑手并驾齐驱,速度一点不慢。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由于人们都严格自律有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公园内处处都很整洁,座椅可以放心的坐下,不需要垫东西,由于早晨很早到园内,我特意用手指抹了一下,竟然一尘不染。难怪有人直接躺倒桌子上坐仰卧起坐呢,桌子上还有一只不知谁留下来的圆珠笔,除了失主估计不会有谁会带走。路边随处都可以发现饮水器,经过过滤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纯净水,几百年了没有人为的破坏,不像我们试点的公园内,要么被恶意破坏,有的还有人把衣服拿过来在水池里洗。狗狗渴了,主人会拿出防水带子接完水,到一旁再让狗狗畅饮。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旁边的秋千上有人或荡或坐,单杠上,年轻的父亲举起一两岁的孩子辅助他锻炼。旁边的牧羊草地(Sheep Meadow)上,一个父亲正准备野餐,用苫布逗着两个咬着奶嘴的儿子,一对韩国夫妇,正教一对儿女认识棒球场地,一对父子在抛练着橄榄球,一对小夫妻在互相跑着飞碟……当年的牧羊草地于1934年改为大草坪,不再放牧。大草坪是人们进行日光浴和嬉戏的主要场所,在这片安静的区域里,首要的活动就是闲散的消磨时光。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中央公园的建园,有着一番艰辛历程。1856年以前,在这片令人厌恶的硕大荒地上,到处是鹅卵石、裸露岩层,还有一潭潭死水及缓慢流动的小溪。一些牧羊主和酿酒人擅自占地放牧和做生意,加上一些流动居民,形成了一大片杂乱无章的地区。1858年开工时,雇用了三千名失业工人和四百匹马进行清场。工程一开始,就遇到牧羊主及棚户们的顽强抵制。他们用石块木棒攻击工人。百般阻挠。尽管如此。工程还是在市民的一片要求声中进行下去。清场工作十分艰巨。他们共运走了一万余车杂石及十几亿立方英尺的土壤到公园四周作为矮墙地基。1864年公园就初具绿色规模,游人就已络绎不绝地光顾,当年就超过600百万人次。公园的正式开放是在1876年,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虽经过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湖中的鱼、鸭被吃掉,但这里的工程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进展缓慢而已。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1864年纽约市政府为买地花费了500万美元。但建设的资金主要靠富人捐助。这些赞助人虽对公园贡献了大量资金,却也对“绿草坪”规划设计不断地进行干预。他们总想在设计中实现自己的意愿(尽管有些也是为公众利益),要求修改设计。当时最典型的要数大律师安德鲁、哈斯威尔、格林(Andrew、Haswell、Green)。1976年曾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格林,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改造纽约市。1857年至1870年在他担任中央公园董事会司库和董事期间多次推行他的计划。对沃姆斯特德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格林曾在公园里占地,建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人们舆论一直认为,尽管他是公园坚强的支持者,但对此做法应负重要责任。至今,没有其他人再敢侵占这块土地。另一种侵犯表现在雕像的建立。捐款者千方百计要为自己树碑立传。面对此事,瓦克斯和大画家丘吉尔联名写了一份报告,说明公园是为娱乐、舒适而建,不应该是一个阴森森的树碑立传之地。董事会(多为捐款者)勉强接受了这个建议,限制了林荫路旁雕像的建立,仅建了一些文艺界名人雕像。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总之,在公园设计实施过程中与以上种种干扰之争,成了公园传统之争,这些争执一直持续到今天。近代,公园极力表彰一些无私奉献的捐款人,并载入公园的史册,以摆脱这种自我宣传的现象。这一做法已取得成效。

The <wbr>first <wbr>day <wbr>in <wbr>New <wbr>York <wbr>纽约上城 <wbr>中央公园 <wbr>大都会博物馆 <wbr>Part <wbr>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