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登山协会的朋友们要赶到西宁转运进驻珠峰大本营的物资,早晨每人来了一碗牛肉面,就又上路了。
车队出了喧闹的兰州城驶上312国道,继而转入丹拉公路。路两旁依然是光秃秃的土山,与去年不同,路两旁多出了大量的庙宇、道观,有建在山顶的,红砖铺路拾阶而上;有建在山谷中的;有镶在峭壁上的……个个旌旗招展,装有高音喇叭,名目不同。
真不知道是经济繁荣了,人们的宗教文化生活欣欣向荣,还是观念依然落后,被某些人发现了商机,为纯朴辛劳的西北人民修建起一处处许愿施舍香火钱的地方。希望这些来之不易的功德香火钱最后能用之于民,带来些许福音哪怕多修几个“母亲水窖”也好。
兰州到西宁二百多公里,路况非常好,中午轻松抵达西宁。一出韵家收费站热情的西宁媒体和当地的经销商和销售经理开着好几台翱龙来欢迎我们,组成更加庞大的车队进入市区,领略完西宁市容,由于登山协会的勇士们要抓紧时间转运物资,谢绝了当地经销商的接风午宴,一直忙完到下午两点多才吃上午饭,而且严格遵守纪律,中午没有饮酒。正是这样一只纪律严明,团结务实的队伍才能一次次挑战世界顶峰,为国人扬眉吐气。与这样一群人攀登高峰也是今生的荣幸。
一进入西宁境内就收到中国移动的欢迎短信,“欢迎来到青海,夏都欢迎您”,街上也能发现很多以“夏都”命名的公司和商品。难道是哪一个“夏朝都城”?但是以目前浅薄的历史知识来看,好像对不上号。回来又补习了一下西宁的历史和地理:西宁市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内陆开放城市之一。西宁是一座高原古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窄,东西长呈带状,自古就是青藏高原的门户。
西宁市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是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结合部,还是农区与牧区的结合部。内地说西宁是边疆,而藏区说西宁是内地。
西宁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为4,394米,市区平均海拔为2,275米。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零下18℃,无霜期17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当地人自豪地把西宁称为“夏都”,周围有众多的游览胜地,的确是夏日避暑好去处。

市区人口92万人。全市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撒拉族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4。
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公元前121—111年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立了西平亭,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两汉以来,地处湟水谷地的西宁等地生产得到了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222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公元265年,西晋在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辖西都(今西宁市)等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西宁州,西宁并入元朝统治。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今西宁)。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动工修建西宁卫城。现西宁七一路南侧保留的古城墙就是明西宁卫城的遗迹。公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公元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国十六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立青海省,以西宁为青海省省会。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解放西宁,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