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菩提伽耶的冥想

(2006-11-17 23:38:54)
分类: CCTV玄奘之路 Cross Asia
    经过差不多七个小时的赶路,我们终于在下午到达了达佛教圣地菩提伽耶(Bodh Gaya)——当年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
                   菩提伽耶的冥想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Lumbini)、悟道之处菩提伽耶(Bodh Gaya)、第一次向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尸那迦(Kushinagar)合称为四大圣地。菩提伽耶是四大圣地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圣地,位于印度巴特那城南150公里处,由寺和塔组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此修行获得觉悟,故该地被佛教徒尊为朝拜圣地
菩提伽耶的中心是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操不同语言诵经念佛。来到这举世敬仰的佛门圣地,立即令人肃然起敬。主体建筑是典型印度风格的螺塔,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佛教徒称之为正觉塔。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最早在这里建寺。原为一圆形佛塔。7世纪改建成现在的尖细金字塔形状。12世纪曾被穆斯林捣毁,14世纪又被缅甸王修复,并在围墙四角各建一个小塔。形似主塔,呼应而立。大塔周围,还密布大大小小的各式塔、亭、台、座,众星捧月般朝拜着大塔。后来,因发洪水,塔身被泥沙埋没数百年。也有传说佛教徒当年为了保护大塔不被异教徒破坏,聚集了所有能找到的人,搬砂运土,在一夜之间,用土石把整个大塔遮盖起来,成为一座土丘。直到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汗(A·Cunningham)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绝大部分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进行的。才使得大塔重见天日,震惊全世界。并根据玄奘大师的描述提出了修复方案。当时的孟加拉政府和缅甸僧人对大菩提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规模。可以说,没有玄奘,就没有印度佛教的现在。
    摩诃菩提寺修缮完成后,却一直由印度教徒管理。1891年,斯里兰卡僧人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发起成立了摩诃菩提会(Mahabodhi Society),在印度复兴佛教,上诉法院要求收回佛教徒管理祖庭的权利,法院裁决由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管理。现摩珂菩提寺内供奉贴金佛像数等,常住喇嘛数十人,一些国内外佛教组织也在此设有分支机构。1970年建立的全印比丘僧伽大会总部也设于此。菩提伽耶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之一。古代中国许多前往印度礼佛的僧人都到此停留,将当时的盛况载之于书,近代又在此发现五方北来的汉文碑刻,弥为珍贵。现在每年前往圣地礼佛的各国佛教界人土和旅游者络绎不绝,已成为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和著名的宗教名胜,有着重要的影响。
菩提伽耶的冥想
    现在,最古老的部分是正面和两侧的围墙,是在公元一世纪扩建的,围墙石壁上雕有很多莲花瓣构成的圆盘图形,以及描述佛陀生活故事的浮雕。寺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尊,法相庄严,光彩照人。此像原本是青黑岩雕刻,后来被西藏信众贴上了金箔,印度佛教徒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佛陀应该以最接近自然的元素出现,以泥土或者石头为最佳,而不应该出现披金戴银的奢华。佛是人,而不是神。根据佛教教义,一切有觉悟的人都可以成佛。佛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间的祸福凶吉。西方学者认为,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不知道人们为何把佛陀弄得如此神秘?玄奘对这座寺庙有详细的描述:"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垒以青瓦,涂以石灰"。由此看来,当时那座寺庙也是一个尖瘦建筑,而且颜色同今天的大菩提寺相差无几。他记录的莲化池位置与现在的池塘几乎完全吻合:"菩提树垣南门外有大池水,周七百余步,清澜澄镜,龙鱼潜宅。"只是如今的莲化池水中多了一个眼睛王蛇雕塑。在大菩提寺里,游客都可以看到这些地点。
菩提伽耶的冥想菩提伽耶的冥想
    大塔朝东的正门两旁辟有佛龛,立贴金佛像数座。其余三面为高2米的石栏杆,共60根,系公元前5-公元2世纪的作品,现藏于各地博物馆,只有复制品放在野外。塔体四周雕有一个个的佛龛,其中有各种形态的佛像。摩诃菩提寺的灵气来自塔后西侧著名的大菩提树,据说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故受到佛教徒敬仰。据寺内僧人讲,佛陀悟道时的那株原树,曾被阿育王王后派人砍断,原因是她气氛阿育王热衷佛法,不理后宫。后来阿育王用牛奶浇灌使其复生,并派专人护卫。昔日树下佛祖打坐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被阿育王安置了一块金刚座,这块长2.3米、宽1.47米,高90厘米的土红色沙石被佛教徒看成世界中心,一如地球的肚脐,以示佛陀成道和无上的智慧。后来阿育王之子曾采普提枝,移植斯里兰卡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以感化当地人皈依佛教。原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现在的树是重建寺院时,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从移植的树上采枝重栽。现在的树又枝繁叶茂,盘根交错。树从1米多高处分为多枝,伞状撑开。周围转塔的人连成队,树下面打坐的人挤成群。整个寺院里,处处有礼佛的人,或端坐念经,或起起伏伏顶礼膜拜。看面孔,中、日、韩和东南亚的较多。问一个说汉语的僧人,是青海的,来此朝圣,还有不少西藏来的喇嘛僧也在磕长头,读藏经。其中还有几位欧美的洋和尚和信徒也来此朝拜。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怀着无比的虔诚,走到金刚座前,跪拜,祈祷。公元631年的季风雨季节刚过,32岁的玄奘来到菩提伽耶,前来礼拜金刚座与菩提树。玄奘看到南边的菩萨像已被风沙掩埋至胸。望着正在消失的佛法标志,玄奘失魂落魄地跪在地上,他为无福亲耳聆听佛祖的教诲而痛哭流涕,哭倒在树下。当时正是朝圣时节,数千人来这里祈祷膜拜。他们看到一位中国和尚不远万里来这里叩头膜拜,不禁为之动容。在此后的九天里,玄奘在这里流连忘返,求法之苦又被满腔热情所淹没。他似乎沐浴在佛陀的光芒之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伽耶的冥想
   菩提树原非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时代差不多,印度恒河流域也是群雄割据。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进入密林出家修行,决心探寻脱离苦海之道。
    悉达多在山里苦修思索了6年,仍然一无所获,未成正觉。他起初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于是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转眼已经苦修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于是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走出苦行林,因为又冷又饿,终于昏到在河边。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河边放牧。恰好从附近路过,于是挤取乳汁,蒸成乳糜(Kheer),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悉达多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与悉达多一起同修者看到这一情形后,认为释迦牟尼放弃了苦修,于是5个人轻蔑地离开了他,前往鹿野苑继续苦修。一月之后,悉达多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他顺手将盛粥的钵盂进河里,钵盂顺流而下漂到一个地方停下来,就到了伽耶。他觉得这里可以悟道,就找到一个清静的地方苦修,这个地方就是菩提树生长的地方。
    传说释迦牟尼到达这里,经历了一个过程。释迦牟尼从东北方向走来,看到菩提山,感到非常幽静,就想获得正觉。他登到山顶后,大地震动,大山摇晃。这时,净居天在空中喊:“这里不是成佛的地方,从这里往西南十五里,有一棵毕钵罗树,树下有金刚座。”
  在天神们的引导下,释迦牟尼最终走向毕钵罗树。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释迦牟尼铺上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也称摩罗Mara)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这些故事在一路走来的各处千佛洞,经变图中都有体现。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启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即从事说法传教,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自从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释迦牟尼独自在树下和周围徘徊了49天,享受着超脱尘世轮回的快乐。第一周,他在菩提树下体会着解脱的愉悦;第二周,他走出了菩提树荫,从远出凝视着菩提树;第三周,他在附近行走,双足落地之处涌出朵朵莲花。第四周,他又陷入深定,有蓝、黄、红、白、橙色从其身上放射出来,这也就成了佛旗的五种颜色。第5周,佛陀在一棵榕树下回答了一位婆罗门的疑问,公开否定了种姓制度。第6周,他在冥想时,忽然天气突变,一条眼睛王蛇从水潭中腾起,用蛇身缠绕在佛陀身上,用蛇头遮住龙首,保护佛陀免受侵害。第7周,佛陀在静坐时,两位商人看到佛陀的庄严威仪,向佛陀供奉了米糕和蜂蜜,佛陀首次宣讲了五戒十善法。
    释迦牟尼知道当初追随他的五名苦修者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那棵毕钵罗树,由于庇护佛祖顿悟,被更名为菩提树。"菩提"是梵文译音,意为"觉悟"或者"智慧"。悉达多在这里苦思冥想期间因为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法力抵制住了种种诱惑和恶毒的攻击。于是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那年他35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这里成为"觉悟者",阿育王在菩提树旁修建了摩诃菩提寺。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皮淡灰,坚硬如石;叶子心形,叶尖细长。菩提树容易移栽,自古被印度人视为神树,也被佛教徒们移植各国。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菩提伽耶的冥想
    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12月8日,按公历推算应该是印度一年中天气最后的凉爽日子。由于牧女让释迦牟尼喝了牛奶粥,才使他有气力走到一棵菩提树下,证得苦灭真理,所以中国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并逐渐演化为一种民族的饮食习俗。“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我国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日落黄昏,夕阳将佛寺染成了金色;月亮升起,月光将佛寺染成了银色。菩提树下,菩提伽耶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依然不肯离去,他们匍匐、跪拜,再匍匐、再跪拜。
一队马来西亚人,和一队僧人跪伏在菩提树下金刚座前。那里,有释迦牟尼的足迹,足迹在一块大石头上,据说是如来在上面踩过留下的。各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多。世界各地佛陀的脚印,都是从这里拓去的,而玄奘带回的也是这里的佛陀脚印粉本,它与现存巩义慈云寺、目前中国存留最早的佛陀脚印,几无二致。
菩提伽耶的冥想
    这一队马来西亚人和僧人,面对菩提树和佛陀脚印,皆作闭目遐思状,口里却念念有声,诵着佛教的梵音。于和声里,于抑扬起伏的节奏中,行行泪水滑落在他们的脸颊上。
    考察队员忍不住也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希望能通过此行静化身心,接受佛的洗礼。突然有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感,好像突然凡尘世事都离我们远去,只剩下我们个人面对整个宇宙。可能有点夸张,但那种感觉跟什么都不想是不一样的,有种心无杂念的感觉。如果不是时间太紧,真希望能这样在树下长时间冥想,思索更多的问题。其实一路走来,我都在不停的思索。玄奘之路就是一次绝妙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先人的足迹,了解知道玄奘大师去过哪些地方,做过哪些事情,有过那些描述……,更多的是去感悟他那种探寻人生真谛的毅力和决心,救苦救难的社会责任感。这么多陌生的国家一路走下来,了解当地情况,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与当地人沟通的本领……,现在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沟通环境以及交通状况都今非昔比了,我们更应该及时认清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让自己的小我与世界和谐相处,圆满自己的功德。看大家还在沉思,我和星哥到旁边和来自青海的僧人交流起来。探讨完他们的思想,向他们请教五体投地的跪拜方法,当然现在不是自虐式的苦修,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大块木板,磨得非常平滑,磕长头的时候,也都带着类似手套的保护装备。关键在于通过单一的行动,让人的思绪平静下来,好静心悟道。我们也照样子做了一两百个,即表示了敬意,也锻炼了身体。
    佛教在自己的故土湮灭了,但是传播到国外却繁衍成了精神大树。佛教徒又千里迢迢来到佛的故乡修建寺庙,接续香火,让印度人认识到自己那段历史的辉煌。菩提树被移植他乡,又被移回,接受信徒们的礼拜。大菩提寺附近有20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建造的寺庙。中华大觉寺是典型的汉式结构,离大菩提寺最近。沿街到处是兜售各种与佛有关的生意,佛祖在为佛教徒提供精神依托的同时,还维持着异教徒的生计。佛教徒重内心思考,印度教徒喜欢大声吟唱。这一静一动显示了佛教的无奈,却是生活的本质。
 菩提伽耶的冥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