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2006-11-18 23:27:17)
分类: CCTV玄奘之路 Cross Asia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悄悄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发出"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誓愿,不畏路途遥远,克服艰难险阻,前去西天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典。那烂陀寺是玄奘西游的终点,它的另一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就是《西游记》里的大雷音寺。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公元2006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带队的"玄奘之路"文化考察团驾车从中国西安大雁塔前的玄奘塑像出发,行驶11690公里经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5国,抵达位于印度那烂陀的玄奘纪念堂。考察团的到来受到当地政府、大学及寺庙的热烈欢迎。那烂陀所在比哈尔邦主席巴提帕尔、大菩提寺主持大卫伽亲手为考察团队友们献上哈达。巴提帕尔致辞说,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考察团跋涉千山万水抵达那烂陀,不仅是对玄奘不畏艰辛精神的坚持,更是2006中印文化友好年的一件盛事。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寺遗址附近的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玄奘纪念堂以纪念玄奘这位伟大的文化传播者,由于历史原因,中途一度搁置,今年将得以修缮完工。事实上,那烂陀遗址正是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依据玄奘记载的《大唐西域记》调查发现的。    
                         
                             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那烂陀寺(Nalanda Samgharama)是古印度著名佛教寺院。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路经此地说法。据藏文资料,最初创建该寺的是阿育王。4世纪游历印度的法显在《佛国记》中只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槃塔,没有提到寺院。而7世纪游学印度的玄奘、义净又称曾在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据玄奘记述,该寺原由帝日王创建,后经觉护王、如来王、幼日王、金刚王等陆续扩建。现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该寺是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一世(约414~455在位)创建的。最初是印度教庙宇。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是称作"宝海"、"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中央是一座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大殿。东边是僧房,洞室面向广院,室内有供休息的石床和安置佛像、经书的石龛,院内有井。西边是佛塔,佛殿。西南有一大塔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以及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造出各种菩萨。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功抵达西天大雷音寺
    今天的那烂陀寺只是一大片红色的断壁残垣和一座规模不小的残塔,塔中残存的巨大石柱上雕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看到那些标明原是什么建筑的标示,以及面目全非的残迹,人们只能感叹历史的无情、世事的沧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