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酒庄与古堡

(2011-12-14 13:40:2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栏作家EricXu

中国酒庄与古堡


多年前在香港,随友人参观一住于半山香港富豪的红酒收藏,这位郭姓富豪在展示了其藏柜的红酒后,随口说,好酒其实不在香港,在法国自己的酒庄,听了让人羡慕不已。原来对红酒的热爱可以让人如此投入,需知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连号称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香港,也并没有对红酒有今天的痴迷,正在所谓的消费培育阶段,如此大手笔收藏红酒的富豪并不多,即便是香港。


笔者九十年中后期是香港加州协会的会长,负责将在香港和加州有些关系的商人、政客甚至学生都拉入此会,以扩大美国加州这个当时号称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在香港的影响。曾和一个红酒代理商共同举办品酒会,不知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还是确实因为红酒还不够吸引人,那晚竟然只来了几个红酒爱好者,害得酒行老板追着笔者要赞助费,以充销那晚的红酒成本,可见当年红酒在香港的影响。


今天的北京或上海,红酒已入寻常百姓家,普及程度可谓高于当年的香港,后来居上者的气魄和规模,就让人叹为观止,前不久应邀前往北京密云的张裕爱斐堡酒庄,深刻体会到中国红酒业已今非昔比,酒庄之行令人印象深刻。


说起张裕,最早的印象是它的金奖白兰地 ,充斥中国八十年代的各大商场,有一次暑假和亲戚一顿饭喝掉了两瓶金奖白兰第,竟然没醉,不知是酒的纯度不高,还是自己确实有英雄海量,没有琢磨清楚,假酒肯定是不会的,当年人性似不像今天这样恶劣。


知堂先生写道:“葡萄酒与橙皮酒都很可口,但我以为最好的还是白兰地”。不知是否包括张裕金奖。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已经有天津和法国人合作的王朝葡萄酒。一次和朋友在天津起士林吃饭,要了两杯王朝干白,味道颇甜美,不忍一气饮干,一顿饭拖了半天,害得在一旁等桌子的年轻男子直瞪眼,因为那时的用餐环境并不象今天如此有秩序,而是要客人自己找到快吃完的食客,站在人家身后等,何等的野蛮,而于这样的就餐环境中竟然也看到张裕,之后这个中国品牌似乎淡出中国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国红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少见张裕的踪影。


忽然间,超市的货架上有了张裕的红酒,报纸上有了张裕为解百纳打官司的新闻,仿佛是一个隐居多年的壮士重出江湖,不仅有声音而且有事件,可一个国内的品牌,在不断涌现的新手中能有几真功夫示人,那就要看其底蕴了。君不见,天山南北,长城脚下,已经到处是葡萄园和红酒庄,多路英豪中有刚刚富起来的新贵,也有财大气粗的国营老大,不惜投入巨资或建酒厂或开葡萄园,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连法国拉斐都看中了其空瓶都能卖几千人民币的中国红酒狂热,分拆出几个牌子卖向中国市场。中国的老品牌能占几分天下,到了本世纪的今天确实是一个挑战。


初时有友人介绍前往张裕爱斐堡时,不过抱着闲来无事,随意走走的心态,及至到了这座完全以欧洲风格设计建筑的崭新酒庄前,才为它的精致、完美抑或内敛的豪迈所惊讶。有意思的是,欧洲一些有历史的酒庄,反倒是极现代派的设计,比如以“伊氏皇家酒庄”中文名注册的奥地利艾斯特哈奇城堡,酒庄的主体建筑全部是现代欧洲风格设计,并没有任何城堡的痕迹。


张裕爱斐堡是一座完全让人置身于欧洲城堡的建筑群,为丰饶绿色的葡萄园所环绕,走进城堡,小广场周围是欧式教堂、西餐厅、咖啡馆,甚至还有一个邮局。环境安全,气氛静谧,爱斐堡主楼的设计更如同迪斯尼主题公园中的仙境城堡,前面开阔的广场,吸引了一对对来拍结婚照的新人,主楼内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最令人开眼界,它让人追溯中国人自己红酒的品牌之中,更有国父孙中山为张裕的题辞:品重醴泉,需知此乃孙文唯一一次为一个酒庄题字,楼上的宽敞明亮的品酒厅有服务生向红白各一酒杯注酒,为品酒活动做准备。更为吸引人的是主楼地下的酒窖硕大的进口橡木酒桶贮存了过去十年各类好酒。还为各位藏家提供贮存服务,在室外三十度的高温下走入恒温的酒窖,一股伴着酒香的凉爽轻风拂面而来,仔细一看原来多位企业家和娱乐界名人不少在此藏了酒,相问之下价格也不贵不过十几万而已。


在有巴伐利亚风格的餐厅,主人请尝了零二年的解百纳,虽然不是品酒专家,但单宁和草莓,樱桃的香气足以让人的味蕾兴奋不已,中间似还有淡淡的巧克力香,可谓达到解百纳的精品程度。一群人品着美酒,谈着闲天,如果不是服务生是中国小姑娘,让人恍惚间会以为自己置身于欧洲的酒庄。


张裕爱斐堡酒庄的主体建筑之一的小镇建筑群,进口处有如苍穹般高大的拱形门洞和两侧盛开鲜花及观赏植物,马上让人有一种亲切的生活质感,从门洞向外望去,远处是阳光下起伏的烟绿色山峦和错落有致精心修剪的排排葡萄架,简直就是典型的欧洲酒庄风景画,虽然没有去过法国或澳洲的酒庄,但当年在美国加州还是走访了几个家庭拥有的小酒庄,这些座落于纳帕谷的酒庄种了大片葡萄园,一两幢建筑兼作酿酒贮酒和家庭生活办公等,象张裕爱斐堡这样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的大型酒庄真非一般红酒爱好者能胜任,笔者不是建筑家,但能感受爱斐堡建筑材料的质第上乘,欧式风格浓郁。


台湾饮食界名人焦桐曾写道新西兰的“胡卡庄园位于胡卡河畔,占地辽阔,客屋却很少,它的酒窖颇具规模,相当气派,客屋是十几间独立小木屋….这些庄园别墅占地广阔,房间数却少得令人惊奇,其实建筑密度已经清楚标志了住宿品质,乃精英中的精英,讲究的是高格调和高品味。”张裕爱斐堡已然是这一宗旨的忠实执行者。这座庄园占地52公顷,离密云水库和南山滑雪场都不远,大部分为绿色的葡萄园、果树所覆盖。注曾祺先生曾有文《葡萄月令》,以月份记录了葡萄的生长经历,其中写道:葡萄在七月、八月的艳阳下一心一意地变甜,而绿色果园也变成彩色的,红宝石、紫水晶、白玛瑙、黑玉。描述正是此时张裕酒庄葡萄园的景色。可谓五彩斑斓,目不暇接。由于远离市区没了噪音和空气污染,仿佛空气中都是烟囱里燃烧的葡萄藤与发酵葡萄酿酒时产生原始清新,而座落在万绿丛中的爱斐堡主楼、小镇的客房倒显得不那么起眼,虽然当你走进这些建筑时,还是会对其设计的完美而赞叹,连客房走廊的墙壁上也挂满了西洋油画以烘托气氛,于是张裕爱斐堡也遇到了焦先生文章中写道的“精品中精品”烦恼,周末来的客人太多,客房不够,无怪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名誉总裁罗伯特·丁洛特说:“我一生走过全球数百个酒庄,在我心中,张裕爱斐堡是令人震撼的世界级酒庄”。


中国人的红酒品牌可以做到张裕爱斐堡的境界,让人刮目相看,这里有中国红酒业的执著、眼界和气概,更有中国人对于西洋酒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欣赏。


《A good year》这部几年前被评为烂片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伦敦金融家回法国南部继承了家里的红酒酒庄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从满是铜臭的伦敦来到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的法国乡间,品尝了从家中酒窖中贮藏的红酒,也品味了质朴纯真的人间真情,最后毅然绝然地抛弃了日进斗金的伦敦奢侈生活,到了法国的葡萄庄园里。很有类似于李白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味,只是这里是葡萄而非荔枝。罗素·克劳一改在好莱坞影片中的硬汉风格,成了一个在法国私人酒庄享受生活的白领。写意风格和乡间生活都和红酒密不可分,实为中产阶级逃离都市生活的心理写照。如果某城市白领有如此幸运,恐怕也非酒庄不能促成这一搬家辞职的壮举。因为酒庄显然比养鸭场或养猪场更有文化更浪漫,所以故事才进行得下去,若是一个人能有私人酒庄,自然是件集才力和智商于大成的事,而一个企业要能将一个百年品牌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则更加不易。


常常看到中国的服装家俱用了洋名和不伦不类的拼写方法拿到国内市场骗人,明明是本土生产和洋人毫无关系,却硬要和洋人联姻,中国的红酒如果不慎重,也容易犯同样低级的错误。不同于贵洲茅台,衡水老白干,绍兴加饭,红酒本身就有中西方舶来品的味道,关键是在中国的土地上采摘的葡萄,酿制的红酒,怎样能有中国的文化元素,百年字号的张裕用爱斐堡酒庄和它的红酒回答了这个问题。


爱斐堡之独特,在于强调红酒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的结合,其博物馆不是简单讲如何制红酒。更多的提到了百年间中国人在和外国酒师合作,开创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红酒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红酒发展的历史,正是中国近百年来从积弱不振,走向强盛的历史,从国父孙中山的题辞到今天爱斐堡红酒成为欢迎美国总统国宴上的佳酿,可谓一部百年兴衰史。在参观结束的部分,酒庄自然少不了有好酒等客人采购。倒是有一个小可改进之处,即如让人参观不妨免费提供少量红酒供客人品尝,尝了方觉好,不买都不可能,试想品鉴过爱斐堡红酒,口中留有余香的诸位,难道不想除了买几瓶享用,还会再回来看看,若能在小镇广场于夏夜星空之下,望着城市不多见的满天星斗,斟两杯爱斐堡赤露珠小酌,则不失为人间仙境矣。

五星级酒店的餐厅,不妨进几瓶张裕爱斐堡的红酒试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