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奇文共欣赏

(2010-12-14 09:32:58)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栏作家EricXu

何必奇文共欣赏

    近年来看到一些报纸的副刊,登载一些小有名气的作家在海外生活的观感。北京和上海的晚报都有类似篇幅不少的的文章,内容平淡,了无新意,让人读了如梗在喉。是否应登这类文章笔者有不吐不快之感。

 

    这些文章的作者经历多相似,无不是经多年笔耕不辍,小有成就的后被冠以作家美称。这些作家和报刊杂志编辑有了多年良好关系,上了年纪后,后又多随在海外定居的子女小住,因为有些观感而发而编成文字。国内的编辑朋友们便都照单全收,放在有上千万居民城市的晚饭以餐读者。

 

    以笔者浅见,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使今天中老年的作家们少有国外生活经历,更鲜有外文好的人,他们当年所以能一夜成名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勤奋的笔耕有关。上了年纪仍然喜欢写作,当然是好事,但这些所谓作家们随着第一代新移民子女生活经历编成文稿。如为自己欣赏也无可厚非,只是硬是放到晚报副刊上,实在让人不能苟同。原因简单,这些有把年纪的作者,第一话语不通,在国外生活全凭子女介绍,他们的子女本身也只是第一代移民,对事物认识有限,作家们使用中文报刊杂志的内容为信息来源。不能直接沟通的结果是写出来了的文章内容空洞,言辞浅肤,往往隔山打虎,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让人看了不禁大跌眼镜,实为晚节不保也。 

 

    作家董桥,在英国等地生活多年,自己编写的海外见闻文章流畅优美,有很多细腻的文化感受。因为没有语言隔阂自然情真意切。反观上海北京的几位作家,不外乎是在自己子女海外家中小住,隔靴搔痒地说几句海外见闻,真可谓多余闲语,只可关门自夸。其实如此看来,也能了解为何中国当代文坛已难出大师。看看当代文学史上的诸位大家从鲁迅、郭沫若到老舍、郑振都会不止一门外语,并有在海外生活工作经历,开放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便使作品必然到达一定深度。现在的作家受条件限制,少了这样的优势。但是可以不写少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更不必登出来让大家奇文共欣赏。比如前不久一位北京作家就将在美生活时早上散步遇到的几位中国妇女帮子女养孩子的经历写一篇,编辑大约也惜字如金,照登不误。可惜如此经历的妇女人生在中国大城市也比比皆是,并不单单发生在旅美的华人身上。有何典型意义值得如此浪费版面呢?

 

    还是那个建议,自我欣赏可,塞给读者看不可。

 

    前英国首相布朗出书,收集其2007年到2009年的演讲稿,自今年4月以来只卖了32本,可谓极不成功的作家。好在布朗有自知没有强迫报刊编辑连载其文章,否者更成笑柄。

中国的这些所谓作家是否也可以改由自己的博客发表而不要再在报刊上干扰大众呢?这就像当年在权利中心的政治家们一样,要有急流勇退的决心和胆识,否则只能晚节不保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反季节旅游
后一篇:老字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