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太古遗音

标签:
太古遗音钟鼓七弦琴秋鸿音韵朱权洞口老聂三礼堂煮茶笔记文化 |
分类: 皇城夜话 |
在遥远的湘西,有着数不尽的希奇古怪的故事和传说,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造化和鬼斧神工。除了风景奇绝天下的张家界的奇峰八百,秀水三千以外。今天来说一个钟鼓洞的故事。
在辰溪县沅水南岸,有一座面江而立的高山,名叫丹山。那是一面直插入江心的巨大峭壁,从高处凌空而下,一头扎进江水的深处。在那硕大的峭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口悬着一块长岩,把石洞一分为二。信手检来石头在长岩上敲击,发出的却不是普通的石块撞击的声响。而是一种类似于金石的声音。而且,石洞口就会传来“咚咚”的仿佛鼙鼓的声音。而石洞深处,凭借高崖石壁的回音,则会响起“叮咚叮咚”的金属般的音律。
每当夜深人静,那些不安分的江风戏弄洞口的长岩,或者,那些不甘寂寞的浪花拍打峭壁的底座。那么,辰溪县城的南边,便会传来一阵阵或轻柔幽雅或激昂慷慨的钟鼓音韵。当地人听惯了这种吟吟嗡嗡的私语和叮叮咚咚的吟哦,觉得如钟鼓一般,便把这个石洞命名为钟鼓洞。
钟鼓洞为辰溪八景之一。临江洞口上方,有“钟鼓洞”三字,年深月久,不知为何方神圣的笔墨。躬身进洞,通道暗而且窄。洞中怪石林立,耳里嗡声不绝。回头洞口,只见艳阳高照,云淡天高。再向洞中攀去,只见脚下石乳团团凸出,头顶石笋根根刺来。丹崖怪壁,白苔绿茵。绝壁悬崖上,突现一“太古遗音”摩崖石刻,左下方衿一行小字“五溪徐珊题”。
这钟鼓洞究竟因何得名?左都御史邹元标问“石室谁人凿?冷然钟鼓声”,王阳明说“见说水南多异迹,岩头时哟钟鼓声”。太仆寺正卿满朝荐认为是因为山崖插入江水之故,“空洞蜿蜒穿地窍”所以才“玲珑黛碧透天工”。
明正德六(1511)年,王阳明从贵州花溪回京,路过辰州。听说辰溪江边的钟鼓传奇,也如苏轼当年考察江西石钟山一样,在郡首徐删的亲自陪同下,仔细考察了这个沅水江边的钟鼓洞,他被这大自然造化的神异神韵所倾倒,以至流连往返,久久舍不得离去。临行,他在洞口题写了一首五言寄情:
奇石临江诸,轻敲渡远声;
钟鼓名世间,音韵自天成。
风送歌传谷,舟回漏转更;
会须参雅乐,同奏泰皆平。
徐珊,浙江余姚人,字不详,号三溪,约明世宗嘉靖中前后在世。官为辰州府同知。嘉靖间,珊以庙工采木于盘顺中里之卯洞,凡居二年。珊著有《卯洞集》四卷。曾创建阳明书院,也就是现在的沅陵虎溪书院前身。
这个由江南文化中心走出来的儒士,对于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必修课的七弦琴深有研究,他拥有一张唐唐初贞观年间斫制的太古遗音古琴。太古遗音琴 唐初贞观年间斫制 长 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师旷式。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也许,这个钟鼓洞的音韵,令他联想到了他的古琴的音韵,还让他想起了他弹过的一本琴谱,那就是由明正德年间谢琳收集,编篡的古琴谱,他的名字也叫《太古遗音》。
也许他觉得,这湘西辰州的神奇钟鼓洞,因季节,水情,风月等自然因素而发出的音韵,就如同一位看不见的智者,操持着天地这架琴缦,弹奏出一曲曲与天地星辰,江河风月的神奇音韵,这不是人力所至,而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操控,那是神的演绎,是来自于亘久的“太古遗音”。
琴曲出现在明代,明清各谱均无序跋。据上江琴家传说是《秋鸿》的节本,那末,它的曲情应该从《秋鸿》的"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至"南怀北"四个小标题。清王善《治心斋琴谱》说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维瀚《蕉庵琴谱》说是明初朱权所作。这和《秋鸿》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权在《秋鸿》的序里说《秋鸿》的作者是西江老懒,天胄诗狂,有些人就认为《秋鸿》是朱权本人所作。但据传说并从《秋鸿》的原词看,却是借《秋鸿》"身南心北"的感伤发抒怀念故国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师郭沔所作。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应存疑。琴曲谱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这一曲,现时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这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