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和我的煮粥生涯

标签:
美食养生稀粥芡粉粥店薛宝钗随园食单老聂三礼堂煮茶笔记皇城夜话 |
分类: 皇城夜话 |
听电视里说,从今天开始,就入伏了。也就是到了一年里最为烦热的季节。电视里还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只是说,吃饺子还是清淡一些好。
我不喜欢吃饺子,我有我自己的过夏的办法,那就是熬粥吃。
古人云:“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常喝粥有养生延年之效。清代的爱粥分子章穆同志在《饮食调疾辩》里说:“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
袁枚同志在《随园食单》中曾以粥学博士的身份制定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大美女薛宝钗这样介绍她的养身补品:“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滋阴补气的。”可见,用粥养颜是很有些道理的。而养颜粥中又以燕窝为上品,古为八珍之一,可谓是所有爱美女性的口服护肤品。
我喜欢喝粥,喜欢那种黏稠润滑游走于口舌之间,再缓缓顺食道流淌入胃的感觉;喜欢那种什么材料都能入锅,大米、小米、绿豆,红豆,鸡丝、皮蛋一齐翻滚跳跃的景象。
我这个人在乡里喜欢爬山,进城以后也不喜欢诳百货商场。若论商店,除了书店,就只剩下茶馆和粥店了。
北京的粥店和茶馆一样,喜欢开在楼上。我想,除了经济的原因,安静和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爱坐在靠窗的粥店里,乘着凉爽的环境,慢慢地享用那些精致的稀粥。还能慢条斯理地观看窗外和楼下的风景。
在家里的时候,我也喜欢自己动手,熬煮我喜欢口味的稀粥。我喜欢的口味就是在放上大米的同时,还放上其他一些东西一起熬。秋冬的时候,放上百合,花生,玉米和虾仁。这样煮出来的粥,营养丰富,宜口宜腹。夏天来了,则不必要多花样,最好是大米加上绿豆。即清爽又营养。还能降暑。
我煮粥的师傅有两位,启蒙的是我的祖母,一个精致能干的小脚老太太。她的家里常年备有百合,花生,麻糖等小吃。每次去都有口福。最拿手的是她熬煮的稀粥,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向往的美食。祖母看我喜欢喝粥,便让我在她煮粥的时候在旁边看着。她总是用一个勺子在里面来回搅着,还说“熬粥没巧,七十二搅”。
后来参加工作以后,我住的望月湖小区是长沙唯一的国家级文明小区。小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我搬到那里后不久就认识了一个姓刘的师傅,就住在我们楼对面的一个单元里。
刘师傅和他的老婆原来是长沙纺织厂的工人,后来厂子不景气,下了岗。两口子带一个小孩就靠刘师傅熬粥卖维持生活。我喝过刘师傅卖的粥,一块钱一杯。觉得味道特别好。后来由于经常买他的粥喝,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他还经常邀请我上他家去,给我看他是怎么用熬粥养活他一家三口的。
他熬粥在选料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绿豆红豆大米芡粉和白糖。顺便说一句,我自己煮粥是不用芡粉的,那是缘于商业的考虑,因为加了芡粉后的粥就显得粘稠。
刘师傅煮粥是在晚上十二点种开始,将采购后的原料放在一个大铝锅里。放在一个煤炉子上大火烧开,然后在文火慢慢熬煮。大约一个小时后关上煤炉火门,用剩余的小火将锅里的稀粥文上三个小时。四点半钟左右,再加上白糖芡粉。然后把稀粥灌进三个八磅的热水瓶中,凌晨五点钟,他带上三个灌满稀粥的开水瓶,骑单车赶往三公里外的湖南大学或者湖南师范大学。将水瓶里的稀粥以一元钱一杯的价格,卖给大学师生当早饭吃。三瓶稀粥,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卖到60元左右。
离开湖南有些时日了,再也喝不上刘师傅熬煮的稀粥。便经常自己生火煮了吃。但由于没有刘师傅的专业,总觉得自己煮的稀粥味道不是很好。所以就经常去粥店,去换换口味。和刘师傅的加白糖的不一样。我喜欢吃粥店的咸粥。喜欢那些加上白菜,加上瘦肉或皮蛋的咸粥。有时侯就那样一小碗,我能吃上很长时候。也能回味很长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