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我们一起打擂茶

(2009-03-29 12:27:34)
标签:

擂茶

钵体

中药铺

木头

马援

沅水

美食

老聂

三礼堂煮茶笔记

分类: 西山听茶

(原创)我们一起打擂茶

前些天因为天气变化,偶感风寒,头疼脑热的,十分难受。又不愿意去医院看医生,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喝一碗家乡的擂茶。

离开家乡十多年了,离开擂茶的日子也许更早。自从我进入中学时代,搬进了学校的宿舍,便好象就一直没有喝过擂茶。但是而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擂茶的味道却仿佛就在唇边齿间,那样真切,真切得就象是在昨天。

擂茶是一种流行在我的老家沅水流域的饮料食品,用大米,生姜,芝麻,茶叶等物为原料,用一种特制的捣具,我们老家人称之为“擂搅钵”的器具捣搅成一种糊状,然后加上少许盐,用开水冲泡开来。这就是擂茶。

擂,是一种行为状态,茶,自然就是一种作为饮料的结果。前者是特点,后者是范畴。对茶,大家了解得比较多,而擂茶,则可能知道的人就非常有限了。因为它的流传范围非常有限,据我所知,它的势力范围也就方圆一百公里左右,也就是在沅水中游地区,说白了,是在沅水的沅陵和桃源两县交界的地方流行的一种民俗。和沅水流域所蕴藏的钻石一样,虽然颗粒比较小,但品象和品位一直不错,简直就是这个地区的宝贝。

制作擂茶的擂搅钵,有点象中药铺里的“捣药缸”,只是“捣药缸”一般是用铜制成的,外面还加有盖子。而擂搅钵却很少用铜做的,许是因为用铜做过于奢侈。我印象中的擂搅钵一般用石头作成,也有用桃木,梨木的,也有铁制的。没有象“捣药缸”那样的盖子,只是用一个钵体和一根捣棍组成。为了增大捣搅时摩擦系数,钵体的内壁,一般刻有纹路。

一般家庭的擂搅钵,体积比较小,也就一只普通的碗那样大小。平时除了捣擂茶外,还捣辣椒粉,捣花椒粉等。也有比较大的捣搅钵,用石头制成,置于家族的祠堂或祖堂的旁边,为公用的物品。用于加工数量比较多的大米,辣椒粉,玉米粉等。这种擂搅钵,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碓马。

碓马和擂搅钵一样,也由钵体和捣棍组成。其钵体是一个桌子大小的石块,固定埋在地上,石块中间开一圆锥型的洞,便于盛装要捣搅的东西。捣棍由一根三米左右的木头制成,在木头的一端,插有一根头上包装着铁或钢的捣棍,直接插入那个石块中间的圆锥体中。在木头另一端的十分之一处,则横穿一根两尺长短的木棒,在木棒两端,装上两个支架,这样就通过这根木棒把整个木头支起来离开了地面。用人力压下长木十分之一的一端,整根木头带着装有金属头的捣棍便被高高地翘了起来,松开压力,捣棍带着整根三木长的木头的重量,一头捣进那个圆锥体的容器中。如此反复地压起放下,捣棍便把容器中的东西捣成了粉状。

制作擂茶也和这个碓马加工的原理一样,将大米,生姜,茶叶放进擂钵中,然后用捣棍用力反复捣搅,研磨,直到要捣搅的东西变成粉状。

喝擂茶也不是每天都喝,而是要等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喝。喝擂茶也不叫喝擂茶,而叫“打擂茶”,邀上几个人,大家一起动手,捣搅的捣搅,烧水的烧水,喝擂茶也不光就那样一碗茶,还有很多象花生,瓜子,芝麻糖,酸罗卜,红薯片等等的小点心。一碗擂茶下肚,一身的汗水就出来了。如果一个头疼脑热的伤风感冒,喝碗擂茶出身汗,病也就好了。所以,在我的家乡,擂茶是居家常备的保健食品。

擂茶又叫‘三生汤’,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征讨‘五溪蛮’,至沅陵清浪滩时,因滩陡浪高,难以前进,加上士兵普染瘟蝓,被困壶头山上,壶头山的‘壶头夜月’虽是有名的‘沅陵八景’之一,但这个时候的马援却没有心思欣赏。望着一个个被瘟病击倒的士兵,马援一筹莫展。当地一土家族老人看到马援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便找道马援献出一个‘三生汤’的方子,才将伏波将军的士兵们从鬼门关前拖了回来。从此以后,‘三生汤’被马援的士兵带到了全国各地,但是,不管是‘三生汤’还是‘擂茶’,还是沅水流域的正宗,其他地方的‘擂茶’不管如何‘擂’,怎么‘搅’,但就没有那个味。

在北京的日子里,有好几次感冒了,真想喝碗擂茶驱驱寒,但手边没有那些打擂茶的东西,关键是没有那个擂搅钵,所以只能是想一想,前些日子去商务印书馆,在北边的一家店子里发现了中药铺里用的那个铜制的‘捣药缸’,觉得和那‘擂搅钵’差不多,便买了一只,如果那位朋友有兴趣,欢迎你来,我们一起打擂茶,咱们也狠狠地擂搅它一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