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聂景秀
聂景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06
  • 关注人气:6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洞在青溪何处边

(2007-10-30 23:53:34)
标签:

城市印象

文学/原创

张旭

桃花源

风景

老聂

三礼堂煮茶笔记

皇城夜话

分类: 银锭观山

   初秋的桃花源,已经没有了红花烁烁,彩云连天的景象,只剩下不多的游人和山门。桃花溪边,依旧流水,溪岸桃林,仍然葱葱。我一个人徘徊在山边溪畔,寻找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时的风景。寻找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诗情,满山只剩下落尽绿叶和红花的桃树,或者一些前来推销小玩意的男女,再也寻不到桃花溪边的姹紫嫣红,也遇不上武陵仙境的动人典故。在溪边的山坡边,却意外发现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几行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

    这肯定是一个前来此地旅游的诗人留下的,他的运气应该比我要好,看起来是在挑花开放的时节来到这里的,他有幸观赏到了那天下第一的桃花,有幸领略到了陶潜先生《桃花源记》笔下的风情。他来到这里,应该是黎明或者傍晚,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桃花溪边才会腾起一片雾气,就如同女人出浴是那层薄薄的轻烟,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诗人象是在寻找什么?也象是要到花溪的对岸去,也可能是迷路了。

    在诗人的意境里,在一片淡淡的烟雾中,影影绰绰望见远处有一座高耸的桥,也可能是流传中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是一座老是走不到跟前的桥。

那飘流着片片落英的水上,有一只渔船在轻轻地驶来,一位老人站在船头,头上戴着一顶箬页做成的斗笠,身批着绿草织就的蓑衣,一边轻轻地摇动双桨,一边在溪边寻找什么,船中仓里,是几尾十分难得的鳜鱼,想是老人打鱼归来了。

    诗人来到一块突出水中的大石头上,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划船从这里经过的老人:从桃花源里流出来的桃花,流得青溪里到处都是,叫人怎么顺着流动的桃花去找到桃花源呢?他似乎真的认为这水中的桃花瓣是从〈〈桃花源记》里流出来的,所以就问得天真,问得童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也许诗人来此的目的和我一样,是为了游一趟桃花源,不是要赶什么飞机轮船,也不为了急着要和情人相会,所以尽管找不着洞口,可也并不着急。只是一种诗意的旅游,是来寻找意境,寻找诗情。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足迹,再来走一遍看。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意味无穷:深山野谷里,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一座横跨流水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是在虚幻里飞渡。这镜象多么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生动盎然;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幻飘渺,临空欲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如雾里看花,又象是水中望月,有一种格外朦胧美。
  下面是近景:“石矶西畔问渔船”,溪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若渡如趸。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得不到答案。但他这样明知故问,也就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这云遮雾罩的桃花源,是一个风景所在,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因此从深层意蕴看,这又是哲理的旅游。是在进行层层深入的哲理思考。

该诗的作者就是名满天下的张旭,字伯高,苏州吴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性格狂放,喜饮酒,常醉后挥毫写字,时称“张颠”,又被尊为“草圣”。其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杰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