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位置股价容易涨

(2011-03-27 12:07:22)
标签:

财经

老乐

趋势

个股

有用论

股票

分类: 每日看盘

市场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技术有用论,认为股价的上涨或下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另一种观点是市场是随机漫步的,是无规律可循的。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交易因对立而产生,假如说观点能够完全统一的话,则市场消失,因为不再会有交易产生。

完全统一的观点是可怕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并不可怕,因为根本就没有完全统一的市场观点,有人看好,有人看坏,有人看多而不做,有人看空而不做空,有人看多做多,有人看空做空,这样交易就无时不刻进行着。

老乐是技术有用论的支持者,认为股价的变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非这些规律总是在起作用,我是说它们常常起作用,因而研究才会有存在的价值,这些规律要发挥作用,就需有一些基本的条件。

趋势是技术交易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对趋势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交易手法。以下是老乐对于趋势的一些理解:

趋势处在完全坏的阶段,比方所有的均线都一致性地向下发散了,你当然没有理由看好,这些时段股价易跌难涨,是风险很大的时段。同时也要看到,大的下降趋势中往往会包含不少的较小的上涨趋势,这些较小的上涨趋势有什么样的特征?知道这些很重要,除非你对这种小级别的上升趋势没有兴趣,如果想去参与的话,那么认识这些小的上涨趋势的特征就很显得很有必要。这些特征用几个字概述就是:猛烈而短暂。上涨的力度甚至大于主导上升趋势的上涨力度,但一般不能持继,最多维持几天就没戏了,然后重回下降趋势中运行。当然由大的多头趋势向大的空头趋势转换初期,由于市场看多情绪依然存在,也有在形态的配合下、上涨持继的时间较长、而力度并不大的情形。这种情况一般不是主导。要打破大的下降趋势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是有从容的观察机会的,除非你特别在意的不是趋势,而是某个时点的最低部位。

趋势处在完全好的阶段,均线系统一致向上发散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慢涨快跌,如果节奏不能控制好,同样难赚钱,因为一周的上涨可能在一小时之内就跌没有了。而另一个难点是,当你对这些快速回打麻木时,可能会有一个波段性或阶段性的回调到来,甚至在某些时候总的趋势开始发生反转。

有没有应对的方法呢?当然有,但若想绝对地完全地回避所有风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是把风险的度控制好就很好了。技术上、策略上要统筹兼顾。具体就不展开了。

为什么股价在某些部位容易涨?

1、指数环境好,支持上涨。

2、个股题材符合当期热点。

以上两点都好理解。难点也有,比方,当你发现是热点时,已经没有办法低吸了,只能追涨,而追涨的风险的同时就在加大。有没有办法提前预知市场热点呢?这比较难,从技术上、消息面上可以作一些推断,可是最重要的还是验证,可是不上涨又难以验证,上涨了又只能追涨了,很矛盾。

当然如果跳出这个热点的话题,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只从技术面本身出发,效率会有所下降,因为非热点的个股大概率是涨不过当期热点个股的。这需要权衡,然后选择。没有完美的交易。

如果只从技术面选股,要追求较好的成功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时的指数环境特别重要,一定要是中期趋势向上,短期趋势向上的共振之时。最好的短线经过调整之后,初涨时,这时从操作心理上讲最吃不准,犹豫不决,但其实这个时段反倒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如果等到大家共同看涨时,有时短期调整又会降临了。

2、个股的主要技术特征,老乐简单地说说个人的看法,一是已经完成对大均线的整合,就是说月线、季线不能对股价形成反压。二是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不要太招摇,最好是默默无闻的,不太引起市场的关注。三是整合完成之后开始进行反向回试,主要是针对大均线的回踩,回踩破还是不破不是最关键的,破一点也没关系,但不能在大均线下方出现中大阴线,踩破之后最好次日能立即收回。四是个股的阶段性升幅不要太高,比方半年之内的升幅最好在一倍以内,近二个月的升幅最好在50%以内。不排除少数大牛股可以牛了再牛,但那是低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个股不会有那么牛的个性。

为什么个股回档到这些部位容易上涨呢?因为当时的大盘选择向上了,而这些个股也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的整合工作了,难道它们做完这一切工作之后,就是在等待大盘向上发力之时而向下真实破位吗?老乐觉得这不太符合情理。从研究很多的实际案例来看,的确在那样的大盘背景下,在那样的个股时点下,大概率事件是它们会向上走一走,虽然并不知道它们能走多远或走多高,但老乐的态度也很简单,只要能给出较好的成功率保障,能稳健地推动资金增长,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交易是一生需要研究学习的,不断进步是终极追求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