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易的秘密

(2010-03-21 18:24:37)
标签:

股市

股票

分类: 交易之道

交易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一个交易者,你的交易信念是什么?这是每个职业投资者都要深刻思考的。

不同的人会用自己所形成的一套信念体系作出不同的回答:

价值发现论者会说,交易的本质是是投资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重组股的玩家相信公司再造和大众总是会盲目的追随;
图表技术派试图找出能够持续获利的形态模式;
趋势崇拜者一直不停宣扬的则是趋势是你的朋友;
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的追随者则致力于预测市场未来的模样;
更有一些充满噱头的江湖骗术,迎合了人们追求短期暴富的内在心理渴求,如宗教般的吸引一些善男信女。


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在思考和行动着,喜欢和憎恶一样,投资者也都是根据各自的信念在进行交易。

作为一个职业者,必须是放弃自己的任何信念,追随市场的信念;放弃自己的任何个人意志,追随市场的意志;

放弃任何理念、概念和技巧,然后根据市场现实的状况做出阶段性的交易战略、交易策略,并据此交易。


就如我们开车,一切都是根据路况和即时交通状况而定,很少有主观的成见或先验的理论。而我们学开车时对车的掌握则是属于基本方面的,这些基本技巧学会了,我们就把它内化成了习惯,然后根据路况来驾驶了。

而市场中却多数人做不到,在交易层面还停留于主观的境地,主观设想了一个自己推理的路况,然后理想地驾驶着,倘若是停留于分析层面的游戏还好,而一旦要依照这个来做交易,那问题就很大了。

尤其是在下跌的世道里,我们不断的可以看到有人在猜测市场会反弹,此时表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市场会跌那里去呢”?市场一直在下跌,而这种言论充斥了各种可见可听的舆论范围。我们也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投资人在重复着抄底、被套、斩仓、再抄底的故事。

同样,上升世道也是一个道理。为什么预测市场的拐点会成为投资大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呢?这是由人们所特有的诸多心理本质所决定的。

人们的内在心理是讲究机巧的。由于讲究机巧的心理,很多投资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就忘记了他们是来进行市场交易的本质,或多或少地异化成为在市场寻找自己比较聪明的心理尉籍的工具,他们已经把追求市场拐点的成功猜测视为自己比市场多数人聪明或专业的依据,并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自得其乐却沉迷于此的心理迷宫。

贪图利益最大化、盲目追求暴利是人的心理本能。这种本能的作用成为这种猜测乐此不疲的内在动因;缺乏必要的定力亦是人性使然。

市场日间杂波的干扰、舆论推波助澜的宣传、周围人的看法、
手痒爱动的赌性本能,都往往动摇人们本就不强的定力并成为引发人们乐于寻找市场拐点的外在缘由;投资者对于指数或股价的心理定势更是人们急于抄底的原因,这种心理定势很容易使投资者相信股价或指数在某个所谓的历史位置能够见底,这种用历史来说事的心理定势在市场分析里是很常见的一种错误,典型的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用历史来类比是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涉及人的市场还用这个去类比,则就太错误了。投资人应该如何淡化猜测市场的心理呢?具体说就是一要调整自己内在的心理结构,二要增强自己外在的观察力。少一些追求机巧之心,多一点平实之道,少一点自认高明的幼稚思维,多一点智慧。很多人自己被这种非理性的心理控制还不自知,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市场中分析的太多,多的空的,理由各异,反正持不同理由就可以推论出不同的结论,这种东西太多。任何语言逻辑的强大,都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而市场逻辑是不是如此只有市场自己会告诉你,在市场没有出现改变的条件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主观认定。

你可以在分析的理论范畴内大做文章,但对操作而言,大方向依然没有任何的变化之前,市场就会依然沉浸在原有趋势的范围内。空头趋势中,在阶段性策略上,就是长空短多,在有可操作条件出现时做一把,没有时就是观望,空头的市场,纪律就更重要,并且绝不能主观的去臆想猜测,那样,少的是自己的钱,只要条件不具备,就是观望,而且这个时期的非理性往往不自觉的就出现,一旦被这种非理性的主观猜测的赌性所控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在不断抄底的人身上已经有很好的体现了。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如果不努力的去把过去的自己的观念抛去而不断的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学习新的东西,那市场会淘汰你的。

熊市是最好的学习时段,这个时期是一个认识自己更好的阶段。所以,面对熊市,要仔细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心理特征是什么,是否已经掉进抄底的和猜测这种怪圈,从而更好的引导自己走到理性的这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