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着四六
(2008-09-17 21:43:22)
标签:
读书杂谈 |
分类: 胡言乱语 |
一:
就在刚才,我收到快递送来的梁文道的新书《读者》,这是我迄今破费最贵的一本书,花了89元大钞。港台图书在大陆书店很难买到,梁老师的书同然,从网上订阅到收到书,我足足等了一个礼拜。
买梁文道的书,纯属个人崇拜,港台这种繁体、竖行、从左至右翻看的传统图书,很难让接受大陆教育体系的人适应,只是禁不住书友们的赞誉,心头痒痒,曾错过梁老师的《溺水三千》,只读到电子版,让我好一阵遗憾。
《读者》从封皮上就够唬人,灰赫色的暗底,上写“读者”,后缀梁文道著,别无他修饰词,梁老师的确自信,但翻到书背,却被广告语惊倒:“如无意外,这将是一本滞销书”,是笔误,还是故作惊人姿态?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传媒人特立独行的范儿。
二:
我读书向来没有目的性,随性而至,泛泛而读,因为我从没打算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读者。我读通俗的“易中天系列”,也不排斥“麦克卢汉”的大部头,“阴阳五行、看相算命”等“下三流”的书,也偶尔“钻研”,别嘲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不是空话,等你想找美女搭讪时,就知道这种书的实用性,起码,我曾经的一个女友,就是看手相牵上的手。
在书海中淘书不是件容易事,我选书喜欢接受友人推荐,就像看电影一样,别人认定后的精品,那就差不多了,当然,你需要先知道这个“别人”的欣赏爱好是否和自己一致。所以,我比较信赖《新京报》的《书评周刊》。
但也有上当的时候,上个月看《新京报》的月度图书排行榜,学术类第一名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讲话》,介绍说是跟大师学语文,教你怎么学习写作。我一琢磨,挺好,对我这行有帮助,赶紧下订单,收到图书不禁赫然,序言中第一句话:本书献给所有热爱写作的中学生!
三:
我判定一本书好坏的另一个办法是读序言,序言写得牛逼,或者足够装逼,这本书我就有了读正文的欲望,很多畅销书往往请来余秋雨之类的大师提序,但我不大看名字,只认字,最近我印象中最牛逼的序言当属《诛仙》,序章第一段如下说:
“自太古以来,人类眼见周遭世界,诸般奇异之事,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又有天灾人祸,伤亡无数,哀鸿遍野,决非人力所能为,所能抵挡。遂以为九天之上,有诸般神灵,九幽之下,亦是阴魂归处,阎罗殿堂。”
非常符合我在《法晚》学的第一写作堂课,短段落、短句子,导语不惊人死不休。你看,序里第一个词:“自太古”,比往常听故事中的“自古”还要远一个层次,比西游记都西游记,读书欲望欲罢不能。
四:
梁文道《读者》的序也够拽,他的序言自然是要自己写的,“最近两年常在大陆活动,其中一件最叫我尴尬的事就是老有人称我为「学者」。所以当我看到有人在博客上留言给我,说「你算哪门子学者,你只不过是伪学者」,我就大大松了口气,对极了,我连硕士都没读完,又怎能谮用「学者」之名,我只不过是个传媒人,在报刊发稿,在电视台做节目,如此而已。”
就算是讨巧吧,和辩论一样,梁先生把自己放低了,这就是一记者在写读书笔记,所以,外人也别必要抨击一本“非专业人士”的书评了。
五:
可能本身学新闻的缘故,这两年,读传媒人著的书不少,其实,有些记者的著书并不比作家差,内容扎实,文字可读,跟的上时代,同时,还能照顾到一般读者的欣赏水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直到真的进了媒体,重读一些行内人的书,才会读出一种妙不可言。前几天和同行朋友聊天,提到一本书《包在纸里的火》,描写一个名为《北方时报》的报纸和一群报人的成长兴衰。
这本书我在大学时就读过,其中印象颇深的一段内容是,时报为了和同城一家媒体竞争,派自己记者辞职“卧底”进入该媒体,条件为回来后升为主任。当时我只把它当作小说读,直到这位朋友告诉我,这本书其实写得就是本城的《京华时报》,而其中描写卧底的另一家媒体,就是《新京报》,小说忠实于现实。
我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不是空话,你完全可以把时下正流行的《一个刑警队长的逃亡日记》当成一部小说读,抛开现实中队长刚刚被抓获,其中的逃亡部分的跌宕起伏和电影没什么区别,只是,你读不了续集了,读不了这个队长作家的《审判日记》、《监狱日记》……
六:
当然,读书原本不用这样背包袱的,在于快感、眼界、而不在多,深;轻松时,枕边大可不避讳放本《草叶集》或者《心灵鸡汤》之类的聊以自慰,睡前翻两眼,既浪漫又轻松小资。
以上纯属天马行空,引用香港《信报》的一句广告语式,如果你能耐心看完以上文字,说明你关注藏客至少两年,而且,你也是个不着四六的读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