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访东屿永兴宫

(2011-10-20 07:54:39)
标签:

杂谈

 秋访东屿永兴宫

                 ——全国现存最早一座供奉甘宁庙宇

金秋的日子里,笔者应漳州社会贤达林天海先生、龙文区文物爱护热心人林希太、林仁勇、林顺泉先生之邀,专程对当地遗存的一些文物古迹进行调查了解。在东屿村永兴宫,当他们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该宫情况,特别是供奉的神像是甘宁、马仁两位将军时,我顿感惊讶和好奇,及至走进宫内,看到柱子上林广迈、曾省两位清朝龙溪名士分别撰写的“辅国竭忠南州绩懋,顺天行化东屿恩覃”,“鹅军百骑惊曹垒,鸦阵千秋送客程”楹联,更是兴奋不已,私底里不由激起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永兴宫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林广迈、曾省二人关系的浓厚兴趣。

http://s2/middle/49df9c0fxafafa0811051&690

图:东屿村永兴宫外景

一、神奇的永兴宫

永兴宫,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东屿村中,已有上百年历史。总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该宫(庙)坐西北朝东南,木石结构,其前墙窗为罕见圆形透雕双鱼花岗石。宫(庙)中供奉的是三国东吴大将军甘宁和唐开漳功臣、辅顺大将军马仁两人神像。据村里耆老讲,自该庙建成后,东屿风调雨顺,民乐安康。是故,村民无不视二位将军为东屿村的保护神。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永兴宫虽经岁月侵蚀,但风采依然。时今,每逢初一、十五,村民纷至沓来,顶礼膜拜,祈祷保佑,香火十分兴旺,尤其是甘宁王、马仁公圣诞日,场面更是热闹火爆。

http://s16/middle/49df9c0fxafafa2e277cf&690

图:永兴宫窗

经查,该宫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距今一百五十七年。(注:庙宇中柱子上楹联的落款 “咸丰甲寅孟秋”及“咸丰四年桂月阖社吉置”可以得到佐证。),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一座,也是福建省首座供奉甘宁的庙宇。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首先,柱子上的楹联看似表述微异,实则相似。一是年代相同。“咸丰甲寅”与“咸丰四年”表述不同,但所指年代相同(即1854年)。二是月份相近。“孟秋”,七月之别称。据称,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桂月,八月雅名,盖此时桂花盛开,故有此称。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八月》:“《提要录》:‘八月为桂月。’”也就是说,孟秋与桂月相隔一个月。其次、对“阖社吉置”的解读。永兴宫是在“阖社吉置”,那“阖社”之前,情况又是如何?……或许是这么一个小小问题,提醒了我们,从而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探索未知之谜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于是乎,我们怀着高度热情和强烈求知欲上路了。

http://s10/middle/49df9c0fxafafa5ce8049&690

图:甘宁画像

二、令人心动神往的庙宇

 永兴宫为何而建?为何供奉甘、马两位将军?为何林广迈、曾省两位名人会在这里题写楹联?………。小小庙宇,竟有如此之多的奥秘与玄机?怎不令人有揭谜的冲动和破解的激情呢?我们禁不住跃跃欲试:

 相传,在明朝,为抵御海上武装集团与倭寇对海澄、龙溪、漳州以东一带的骚扰和破坏,在林釬倡议下,漳州知府施邦曜与陈天定等乡贤建立了万松关城,有效地起到了防御保护作用。

 不过,陆路危险解除了,但水路的威胁依然存在。九龙江北溪沿岸、三叉河、九十九道沿江一带受到倭寇、盗匪的侵扰仍时有发生。东屿四面环水,属于沿江水路,难于设防,其经常遭遇倭寇、海盗骚扰再所难免。东屿,原名东浦,是九十九道(由北溪流经湘桥直至西溪)中一块浮墩(即浮洲,冲积洲),四时鸟语花香,八节春华秋实,环境十分优美。旧传,林釬中探花后,回乡省亲。在前往漳州府路上,途经东浦村时,无意中被其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不禁驻足欣赏,赞叹道:此乃我漳郡东门之美屿也。东屿由此得名。东屿村原由八个乡社(庵后、公仔厅、顶厝、郭潭、大井脚、东仔井、乌厝尾、许厝)的八个不同姓氏(林、郭、陈、乌、柯、曾、许、吴,其中林姓人数最多)组成。为抵制外来势力干涉,保一方平安,东屿村各社青年自发组织“虎仔会”,习武练艺,保卫家乡。因此,“虎仔会”很受村民支持拥护,在漳州东乡一带颇有影响。然而在树立什么招牌、供奉谁为会主的问题,发生了分岐,分成了马仁、甘宁两派,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马仁派,主要以东屿村各社的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认为唐朝马仁将军的神勇,善于用兵和队伍上下团结,特别是马仁会治病,在东屿救死扶伤甚众为理由,力主供奉。据说,马仁作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前部先锋,带领队伍开赴漳州。一路上,过东屿,经浦南桥(旧称洋房桥),往赤岭,赴漳州,沿途辟地置屯、营农积粟、通商惠工,颇有建树。尤其在东屿,更是为当地作了大量功德,而深受东屿百姓拥戴。

http://s11/middle/49df9c0fxafafb5a82b7a&690
   甘宁派,主要以东屿村各社“虎仔会”少壮青年为主,他们以为三国东吴大将甘宁的刚猛,善习水性,忠心耿耿,且性质、形象甚为相似为由,主张供奉。据《三国志》载,“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吴书》:“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特别是他“少有气力,好游侠”,纠合一帮青年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四处游来荡去。当时,百姓一听铃响,便知是甘宁这帮人到了。时人以“锦帆贼”呼之。其形象甚合青年之意(现代语“偶像”)。更主要的是他起自阡陌,拔于草莽,威震沙场,终为名显江东之将帅。

最后,经协商,决定以卜杯(珓)为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连几次占卜,都是阳珓。众人见此默然,于是同意各自建庙供奉两神明(马仁公庙建在郭潭社,甘宁公庙建在顶厝社)。不过,村里共同约定:凡是村的重大节日或活动,外出时两位神明同进同出;神明的圣诞祀日(无论是甘宁王,还是马仁公),全村都要共同祭拜;平时各社则可单独行动,也可自由组合进行活动。

另据传,咸丰初年,漳州府郡城东郊一带发生瘟疫,哀鸿遍野,惨不忍睹,东屿尤甚。据史载,当时的东屿村原本人丁兴旺,瘟疫发生后,整个村庄冷冷清清,非常凄凉,有的社几无人烟,有的社举族外迁,一时人心惶惶。正当大家手足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一天,村里的长者对一筹莫展的村里人说道,“昨夜甘宁王、马仁公两位神明托梦于我‘要想保庇村里平安无事,须得巡社游街。’”此语一出,众人将信将疑,但也觉得不妨一试?于是,村民纷纷行动起来,即刻举行出巡仪式,将顶厝社甘宁公、郭潭社马仁公神像抬来沿村社巡游,希望借助两位神明生前的威望来驱除牛鬼蛇神,消除灾难。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不断,整个村庄弥漫在硝烟之中,热闹非常,一扫往日消沉颓废气象。事有凑巧,疫情果然消除,甘宁王、马仁公声望因此更加显赫,东屿村很快恢复了昔日生机和气象。

殊不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虎仔会”因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行径,引起了当地恶豪劣绅的极度恐慌,于是,他们联名到漳州府衙告状,诬告东屿是水匪、盗贼的窝点,更把“虎仔会”说成是“长毛反”(注:太平军的别称)在漳州的活动组织。知府听此,不分清红皂白,立即召集人马,决定对东屿进行围剿。恰巧,负责查办此案的长官姓林,比较谨慎,在查办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调查及看了林氏族人的申冤陈诉状后,才知道告状书所说并非事实,“虎仔会”固然有其劫富济贫一面,干了一些有违官府规定之事,但与“长毛反”绝无任何瓜葛。不过,上令难违,为帮林氏宗亲躲过此劫,他暗示林氏族人每家每户门斗顶须挂树青为记,同时,责令围剿官兵对门斗顶未挂树青者,一律格杀勿论。就这样,一场围剿过后,东屿村内除林姓安然无事外,其他异姓村社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非常悲惨,其中许厝社更是遭受灭顶之灾。整个村庄十分萧条。大家见此心中很不是滋味。经合议,同意将整个东屿各社并为一村,各姓归并于林氏,以便形成有效管理,防抵外来骚扰,共同维护社里安全。同时考虑到原先安置在两社的神明并社后不便于供奉,决定重新选址,最后相中了村东南方的七叶莲花宝地,建造永兴宫。楹联所题的“咸丰四年桂月阖社吉置”指的即是此事。永兴宫自此沿承至今,从而成为目前国内现存最早一座供奉甘宁的庙宇。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辅顺将军很灵验。相传,康熙年间从东山出征澎湖,在澎湖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破肚将军”蓝理,战前曾到岳口马公庙祈求护佑。在激战中蓝理负伤十多处,腹破肠出,血透战袍。其身边的族子把他流出的肠子塞入腹中,并包扎伤口。朦胧之中看见马公爷抚摸其伤口,毫无痛感。于是,蓝理精神大振,继续作战,越战越勇,取得胜利。战后,蓝理因功显赫,被授予参将,加左都督。康熙帝称赞他“血战破敌,功在首先”,并御书“勇壮简易”、“所向无敌”,赐建牌坊于岳口街。如今,在台湾奉祀辅顺将军的信徒,也有不少,不过多为漳州人。除配祀于开漳圣王庙外,专祀的庙宇有十余座,分布于台北、台中、宜兰、彰化、台南等地。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为辅顺将军圣诞日,漳台两地同时祭祀。

 另一传说,甘宁王比马仁公大(按封建社会的封官排序“王·公·侯·伯·子·男”),故在宫中他的坐位正中,而马仁则只能侧身其左,但没想到的是,宫中的穴位是在左侧,所以马仁公特别灵验。时今向马仁求签的信徒特多,尤其是碰到疑难杂症(这只不过说明马仁在当地影响更大)。但不管怎样,甘宁王、马仁公在当地百姓心中皆有深厚影响。

 就这样,两位将军的高大形象和勇猛豪爽性格永久定格在当地百姓心中。时今无论何人,一旦远游或到他乡异地开基创业,临行前都胸挂神像,怀揣香火到永兴宫,祈求甘宁、马仁两位神明保庇护佑,以彰神光。

三、林广迈、曾省与永兴宫的渊源

 永兴宫的兴起,似乎与林广迈、曾省两位举人的大力襄举有关。那么,林广迈、曾省又是如何与东屿永兴宫结缘的呢?说起此事,还得先从林广迈、曾省两人谈起:

 林广迈,何许人也?清龙溪人,道光甲辰举人,内阁中书。林松龄之孙。对本地公共事业十分热心、重视。尤其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尤力,贡献良多,功甚大焉。其功首推保护唐代遗留的名碑《咸通经幢》。

《咸通经幢》系唐咸通四年漳州押衙兼南界游奕将王剬建造,宣义郎前建州司户参军刘镛书,字法遒劲,有晋人风致,漳南金石刻以此为冠。明末顾炎武誉为“天下经幢第一”。《漳州府志、古迹》云:“书法遒劲,有晋人风格。”又《纪遗》载:“漳建于唐,僻处海滨,前人论者谓唐刻文字尚少,惟乌石山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足以领袖十闽,不知郡城中之咸通幢,有司户参军刘镛书,早与之抗矣。潘稼堂云:书法婉雅,绝似庙堂碑。”《福建通志·金石》载:“《郭氏金石史》云:结体似虞,运笔似褚。江南书贾,至易以禇登善之款眩积古家。唐石在闽中者,李少温般若台外,当以此为最。兰话堂《金石纪存》云:全文及结衔四千五百余字,唐刻惟此最完好。”诸凡论述,可见《咸通经幢》在书法史上的高度声誉。

《咸通经幢》勒《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八面,字大约七分,原为开元寺造塔。由唐而明,“塔字岁久侵蚀,郑怀魁、郑辂思披寻得之,诧为奇异,遂摹拓盛行。”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太平军陷漳,寺毁塔圮。越年,左崇棠(文襄)督师收复,将寺之遗址改建学院,因工人不知古迹,塔石毁损数层。当时郡名孝廉林广迈,将碎块收拾到河下街林氏孝子祠内,粘合完好,并建《宝唐精舍》以贮。另有一说,清代同治三年,时邑绅林广迈见而惜之,雇工移置林嵩圃孝子祠内,名其室曰“宝唐书舍”。曾小轩先生《漳州杂诗、咸通塔》云:“咸通古塔在林家,补搭修完意匠加。至宝仍收兵燹后,不教弃掷做泥沙。”所描述的就是这一件事。民国八年漳建公园,经幢移入园内美术馆中,后废为十八块。解放后,经文化局粘合,建亭以护。文革又废,今仅存十块。尽管屡遭破坏,残缺不全,此碑书法仍奕奕有光,为漳人所诊视(现残片收藏在漳州市博物馆内)。

http://s9/middle/49df9c0fxafafcac8e4c8&690

图:林广迈所珍藏的“咸通塔”

 其次,他积极整理地方文献资料,特别是与曾省、其弟林广穫对洪思所撰《黄子年谱》进行校对刊印,并极力宣扬、赠送。“漳人林广迈新科孝廉,尝修黄忠烈公年谱,生与曾生省同校刊。是年同榜举于乡,其品学当在友事之例。”(见徐宗干《小浣霞池馆随笔(甲辰)》)同时,他喜欢结社,名寅社,多倾向乡土诗文创作,涉及名胜、风土、时事等。扶乩得明才女钱塘梁氏诗百余首,与北山诗翁等诗,汇为一集,取名《北山诗存》,诗多思乡、思亲、闺怨之作,哀艳凄楚,不堪卒读。

http://s4/middle/49df9c0fxafafcdd05013&690

图:林广迈所书林氏宗祠(河下街)“国恩家瑞”门联

此外,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同治三年粤寇陷漳,漳人被害者不计其数,按《县志》载:城乡男妇老幼不屈死者数十万人。房屋、官署、庙宇尽付一炬。贼平,他与众缙绅捐资收骸有额颅者三千馀具,合诸骨同埋之于北门外南坑社后、南门外等(见翁国梁《漳州史迹》)。由此足见,林广迈弘扬乡土文化,保存本地文化资源,急公近义,维护邻里乡亲利益的用心、尽心和热心。

http://s10/middle/49df9c0fxafafd4906629&690

图:林广迈题

 

http://s11/middle/49df9c0fxafafd7b55a0a&690

图:曾省撰题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谈了林广迈这么多的良行义举,究其因还得从其长期耳濡目染长辈乐善好施,维护乡里的高尚风范说起。

据《漳州府志·人物》载,林松龄,号让齐,龙溪瀚林里人(今龙文区朝阳镇登科村内林社)。为人守正,不随波靡,急病让夷,多行利济,事横逆来,每置不较。尝诵李安溪(即李光地)坎坷特甚,家私散尽,避贼难,迁居郡城(即今河下街)。长子邰,次子湘,皆诸生。孙广显、广获、广迈,皆举人。又据《漳州府志》载,林邰,字瑞岚。食贫力学,修行功过格,夙兴夜寐,孜孜不倦。林湘,字衡南。至性孝友,于祖宗坟墓祠宇力事护持,临财不苟。行年二十余,即以施济为事。岁入除家用及买书籍外,皆为周急费尽。族有告死丧者,虽囊无馀钱,必典质分忧。终其身如一日,世称为“孝子蒿圃先生”,咸丰七年旌表。

除此,也与林广迈克绳祖武,关注民生,用心教化有着密切关系。据福建巡抚徐宗干《小浣霞池馆随笔(甲辰)》载“余行箧中有曲阜所得党怀英书“杏坛”二字拓本,加跋语赠之。生(指林广迈)每得余训谕士民文约,即刊布于乡;至今时时修书来,皆讲论吏治,切中利弊。摘其尤精者,入语录。”“龙溪孝廉林广迈,赠黄子忠烈公道周年谱及泉漳治法论钞本。……林又附钞“治南狱事论”,并录呈“劝禁赛会文”及陈北溪先生“论民俗、禁乡税淫戏”二条。”

 曾省,字习轩,龙溪县田璞村人(现今龙文区蓝田镇田璞村)。与林广迈同科举人。除了与林广迈合作校对刊印《黄子年谱》,还独自撰写《闽中揽胜集》、《竹枝词》,其中他的《竹枝词》与其子曾虎文的漳州杂诗99首,可补光绪以后地方志之不足。

 以上是两位名士的概况。然而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无法找到他们因何事何时结缘于东屿永兴宫的任何一点文字说明或证据。不过,从东屿众多的故事和传说中,似乎又给我们些许安慰。

 相传,林广迈是龙溪县瀚林人(见其祖林松龄传),与东屿林氏是宗亲,且同在九十九道河道上,更关键的是,林广迈家族在翰林经营糖行,米行、布行等等,与东屿村经营糖业、布行生理的不少商贩,来往联系密切。所以,永兴宫落成时,东屿宗亲请他为庙宇题写楹联。

 另一说,林广迈秉承祖德,对于宗亲之事一向竭尽全力,东屿林氏宗亲请他为新建永兴宫的马仁公庙题写楹联之事时,他欣然从命。不过,当他将楹联送到东屿,发现还有一尊神明甘宁王没有题写楹联时,不禁脱口而出“何不请我的同科好友曾省帮忙呢?”于是,东屿村长急忙请村中原粽仔井社曾姓出面,邀请其宗亲曾省为甘宁王题写楹联。这就是为什么永兴宫中曾省题写时间“咸丰四年桂月阖社吉置”会比林广迈题写时间“咸丰甲寅孟秋”迟的原因。

 更神奇的说法是,甘、马二位神明率领千军万马在东屿上空显灵,保佑乡亲的故事。史载,咸丰三年( 1853年5月13日),闽南小刀会在海澄举行起义,起义军迅速攻进海澄县城。17日,攻占漳州府,转而攻下长泰县城。很快夺取了金门、厦门,建立了政权。在攻打龙溪县、漳州府过程中,起义军经过东屿浦南桥时,只见东屿上空乌云密布,遮天蔽日,朦胧中只见二位将军站立云头,身后似有千军万马在摇旗呐喊,义军因担心天黑,中了清军埋伏,只好另择路线进攻县、府衙。东屿由此避免一场空前劫难,其他途经乡社却未能幸免。自此,东屿民众对甘、马俩位将军更是虔诚倍至,顶礼膜拜。据说劫后余生的两位举人林广迈、曾省风闻此事后,联袂专程到东屿村瞻仰参拜这俩位神明。于是,也就有了他们相继为新建的永兴宫撰写楹联之事。……众多说法,虽然无法替我们解决任何实际上的问题,但至少传递了一种清晰的信息,凡事为人民百姓着想的人,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四、永远的永兴宫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瞻仰了永兴宫,参拜了二位神明,摩挲着宫中柱子上的楹联,……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永兴宫。一阵凉爽的秋风轻轻拂过,望着宫外晴朗湛蓝的天空,我不禁怦然心动,“嗟夫!予赏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http://s16/middle/49df9c0fxafafea477c1f&690

图:岳阳楼

    如今永兴宫,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庙宇,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寄托。据说,辛亥志士林者仁寓居台湾时,临终前犹呼“永兴宫、永兴宫……”,思乡念乡之心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永兴宫,不仅是乡里乡亲保庇护佑的慰藉心灵净所,也是游子心中魂牵梦萦的神圣殿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