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亚洲文集性情存根文化 |
分类: 关照心灵点画生活——抒叙 |
读亚洲旧文,心中几度泛起波澜。
不是什么文字都能常读常新、给人触动的。当然了,触动与触动不同,有感官上的、有心理上的、有思维上的、有精神上的,此处所言的触动是指的后二者,且首先是精神。
应该可以这样说,有关心灵幸福的美好情感一旦萌动,便意味着精神的生发,如果这些萌动不是止于萌动,而是蔓延成长开去,便是精神追求,那么因之形成的文字,当然具有恒定而绵延的可贵气息。
亚洲的文字就具备这样可贵的气息,且非常普遍和突出,几乎于任意一篇文字中信手采撷几句,即可窥其一斑,然采撷的字句又会使人感到失去了某种味道。于是进一步明白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气韵,整体贯通、弥漫着,只适合走进去感受,却不适合肢解着标榜。这种文字深处的情怀,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也助我对这个精神失落的年代重树信心。
但这种可贵的气息,也使得性情中人的亚洲分外凸显了性情,从而反倒使人对他可贵的气息常常忽略,如《“美女”何物》、《对“余秋雨批评”的“反批评”》等,便引发了辩论,引来了非议乃至谩骂。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亚洲的一些性情文字的观点,我也是不能赞同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欣赏,原因有二,一是我深深知道,在诸如此类的文字中,他的很多性情表现恰恰是其客观认识的产物,其可贵气息并没有丧失,只是被文字本身的冲击力掩盖了而已,二是我敬重他这性情本身的真。不夸张地说,亚洲精神追求上的一本初衷以及他性情上的真,不论是在他的同龄人中,还是非同龄人中,都是不多见的。我想,对于亚洲这样的人,只有深切理解和感受到他精神上不变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并尊重他在各阶段所变化的东西,只有深切理解和感受到其为文的初衷和向往,才能真正理解并尊重他的各种文字。
然而人们往往将这两种品质讥笑为不成熟,而将这两种品质的丧失当作正常,并归咎于时代的局限、社会的污浊和年龄的增长,可其实呢,性格上的圆融,与性情的真、与精神的一本初衷,并不冲突。人们在抛却幼稚走向成熟的同时,往往将真与精神也一并丧失了,从而不断圆滑起来,与圆融却渐行渐远。
一直坚信,亚洲在持有真性情真精神的同时,必将越发圆融起来。
所以如此坚信,是因为亚洲并未因性情而抛却对自身的审视和对生活的思考,如他的《残稿2001》、《残稿2003》,想那时,80后的他才多大啊,竟有那么深刻的认知,信手取来几段,就足以使人刮目:
我不在乎我不在乎的人是否在乎我的文章。
虚伪我看得太多,我不愿在这虚伪的人群中附和下去。
冷漠我看得太多,我不会在这冷漠的人群中磨灭激情。
切莫强迫和企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理解。
如果你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别人自然会主动地了解,进而理解你。
如果你总是抱怨着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和不理解,那只能表明你不值得了解和理解。
一旦你对某个人产生了偏见,他的什么都会让你不顺眼。他明明是对的,在你心目中,也变错的了。
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态,最好是不要轻易对谁产生偏见。
好的记忆力并不值得庆幸。
值得庆幸的是能够正确地遗忘不该记忆的。
亚洲的这些思考,一是来源于他特立独行的生活经历,一是来源于他的博览群书。
说到他的博览群书,我印象颇深,因为曾与他把酒谈诗论文,其时亚洲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腹内诗书涌现,滔滔不尽,使人瞠目,使人艳羡,使人沉醉于汉语文之美并坚定对未来的希冀。
如此博学,想狭隘都难。
亚洲是这样乐于读书并善于思考,由之加助并熔融成了他的另一种性情——广阔。
他可以与长辈争论甚至顶嘴,但他又是那么实实在在地爱自己的长辈,争归争,然后毫无耿介,依旧满腔热血;他十分珍视友情和爱情,却并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任何人,小气这个词汇在此对他似乎永不适用,细腻这个词汇在此对他却似乎永远适用;他不拒绝一切含有美好气息的人和事物,比如他喜欢余秋雨,但对不喜欢甚至攻击余秋雨的人也并非全部排斥。也正是这种广阔,使得亚洲在面对博客上某些争论乃至谩骂时,并未产生时间过长的争执与纠结。当然了,对于博客的是是非非,更希望他能不意其果乃至了断其因,从而使生命能够丝毫不耽于此。
综上,亚洲有一贯的精神追求,所以可敬重;亚洲真性情,所以可共鸣;亚洲善思考,所以可学;亚洲有学识,所以可观。那么,“性情存根”实属必要。而且面对他的“性情存根”自然不可望文生义,我的理解,此处的性是指由衷的性灵,情则指真诚的大爱,并非泛泛所言之私小也,而“存根”之初衷,他于自序中已讲得非常明白浅显,明白浅显到使人深沉、持久地感动。
文道即是人道,人道显隐于生活,又有言生活为网者,意为生存之艰辛,意为人伦社会之错综,但以本人看来,人道文道,可以如网,亦可以如河。
河并未占有什么,却拥有着网所欲的一切,也拥有着网所不能得的一切,如河的人生,是一切俱无又一切俱足的人生,如河的文字,是张扬激荡又沉静深邃的文字,她们都无所谓形式上的成败,只有态度上的悲欣,以其灵魂的脉搏,流淌着一个时代的律动,流淌着有关未来的传说。
亚洲的这部“性情存根”结集,单独抽取一篇,给人感觉可能会是一张网或一张网所罗取的悲欢,但通观下来则灵动汇聚、气韵不断,是一条河。世间美好的情感和可贵的思想,总是没有时空阻隔,恒定且流动不息。
行文至此,不禁放眼未来:相信以亚洲真诚的天性、悲悯的心肠和善思的大脑,必会使这条河在不断记录并走过自己的同时,将所阻挡的一切冲刷、洗涤、融汇、和合,从而愈深愈广地向前奔流。
将最后这段由衷的祝愿,加入存根、汇入河流,送给变化不拘而又一本初衷的亚洲、送给个性彰显而又宽阔能容的亚洲,并与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