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原来在“荆河坏蛋”博上写的,现在转过来,为的是让大家更好地欣赏到凫山美景的同时感受一下这座山的美好传说。今天因为要拍器材库全景图片的缘故,我又一次上了山,结果,一上午,天雾蒙蒙地,老天始终没“开眼”,在等待云开雾散的时候,随拍了一些图片,以飨众位博友。)
工作的原因,在这座山上连续多天了,一座看似平常普通的山丘,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施工闲暇,倒一杯开水,递一枝烟卷,随意地坐在沙土地上,听上了岁数谦卑客气的民工大爷讲故事,其乐融融。
凫山,远眺,青松翠柏,层峦迭翠,据老人们讲,遇夏雨初晴或山雨欲来之际登临此山,有云雾翻卷脚下,飘然若入仙境。在我们滕州当地,山上有这等风景,确实难得。当年的大坞镇,曾为凫山县,就是因这座山而得名。
也曾叫白马山,山前有个湖,叫洛阳湖,浩渺的湖水,波荡起伏,每遇涝灾,湖水泛滥,竟然能在二层崖上挂杂草。可想水势之威猛。
解放前后,山脚下还曾有一座庙,如今只能看到残砖断瓦,草莽丛生,全无当年香烟袅袅、晨钟悠扬、红砖碧瓦的痕迹。庙前有一座戏台,每年三月三庙会,搭台唱大戏,一首童谣真实地描绘出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对待大戏如同过年般喜庆。“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姥姥家,没啥吃,煮个鸭蛋吃。”
沿踏踩出来的弯曲山路登高,沿途依稀尚存沟壕、山石房基,是老百姓当年为逃避日本鬼子杀戮,滕州话叫“逃反”而造的,其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狭窄,易守难攻,鬼子惧其难,亦不进山侵害,百姓得以平安生息。
两个耸立山头之间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此处却有着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南天门。实为山壁谷口上端,登峰必经之路,之所以叫南天门,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当地老百姓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说,踏过此处,一步登天。
山上有数个洞穴,深不可测,至今无人敢深入洞底,听说早年间有数个胆大的探险者,携带了三个三节的电筒欲一探究竟,结果三个手电的电力都快用光了,还没有走到尽头,胆怯退出。
牛比泉,一个不雅的名字,但确有此泉,也确是其名,老百姓一直这样称呼此泉眼,是当年老乡的文化水平低,还是因为造型或者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此处泉水殷殷,水滴光彩耀眼,平静微澜,掬一捧在手,清凉怡人。据说泉水是属含锶,偏硅酸,低钠,低矿化度的优质天然矿泉水。我也不是卖水的,只是到了这个名泉,替滕州的名胜吹吹!哈哈!!!
还有一些生动的民间故事,如一个杀富济贫的侠客,曾蛰居此山,为民除害,专与贪官污吏作对,且手段独特,让其抓住的,一律活埋,虽然残忍,却有效地制止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贪官个个自危,不敢造次。这位侠客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当时民间的“纪委书记”。
文末校对,有错既改。
上图:我登上了凫山“南天门”
上图:从“南天门”向下看,全是陡峭山崖,这二个人工刻痕的石门柱,一边还有一个门闩巢,在这高高的山上,什么人在这里设立的?又是什么原因?既没有记载,也没有任何说明,如果是你身临其境,就会想到这个地方做这个装饰,太没有必要了。
上图:我的同事兼向导张青山说:这二块石头就像一对老夫妻。我认真揣摩后,这样描述她们:靠近我们的是一位双手合十的“老夫人”,正在乞求上苍赐给人们幸福,紧挨着她的是“老头”,这位可能是革命唯物主义者,对“老伴”这种思想嗤之以鼻,唯妙唯肖,令人忍俊不禁。
上图:人们只说华山险,凫山险峻也不一般。

上图:最为奇怪的是,这座山顶上,竟然有多条战壕,什么年代修的?什么部队修的?哪一次战争的痕迹?我们不得而知。

上图:走进战壕,让我们感受一下战火纷飞、兵戎相见的氛围吧!

上图:战壕好像还有指挥机构,看了老半天,都没有搞明白,当年,它是防御哪一方面的?

上图: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
告诉你吧!在山顶上,有好这样人工雕琢的石坑,做什么用呢?原来是牧羊人琢的,这样可以在雨天接满水,羊渴的时候,就跑到这里喝水,可见牧羊人的目光长远,事情考虑周到,工作做的有备无患。

上图:郑重感谢——我的同事兼向导张青山同志。

上图:非常感谢——这根“龙头拐杖”,它为我登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下山后,我都舍不得扔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