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为什么受尊重(阿甘的文学课之五)

(2017-09-29 21:30:34)
标签:

屈原

诗歌是宗教

诗歌是灵魂

分类: 阿甘的文学课
http://s1/mw690/001lR4dAzy7eCIz2fM400&690

屈原为什么受尊重

(阿甘的文学课之五) 

 

开了“阿甘先生的文学课”后,围观的人慢慢增加,却不像预想中的热闹。可能是这个博客开得太晚,阿甘先生想,博客只火了几个年头,微博时代来了。人们潮水一样涌向那里,读着只有一百多字的博文,这合乎他们越来越浮躁的心情。接着是微信时代,大部分网民从公众圈子退回朋友圈,翻看那些心灵鸡汤一样的图文,嘴角上挂满了轻轻的、浅薄的笑。

“人们与公众交流的愿望,就这样淡漠了,淡漠了。”阿甘先生心里在感叹,口中说了出来。他有微信却从不发表图文,有几个朋友群却很少说话。他觉得,他不适合那上面的语言风格,或者没话找话,自言自语;或者故作惊悚,引人注意;或者转来转去,谣传很多。

不过,端午节的微信热潮还是打动了他。端午节被许多人称为诗人节,那是因为传说中它与屈原的关系。每到这个时节,想起诗人屈原的太多了,年复一年,都是这样。阿甘先生就想,应该写一写屈原了,角度宽泛,多些思索,或许能帮“小青和小作”那样的青年打开眼界。

“屈原,每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的名字,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明亮,而且响亮。”他开篇写道,“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由诗歌的集体写作转向个人写作的开始,让诗人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凸现,有了独立价值。”

“在他之前,中国有一部《诗经》,三百多篇诗歌,写了五百年间的事情,它的大部分作者隐藏在民间。每当春天到来,天气暖了,有负责收集诗歌的周朝官员,摇着温和悦耳的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时代再前进一步,屈原就出现了。有人说到了他的意义:从屈原开始,诗人才真正像一位诗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的情感,或者激烈或者温和。”

写到这里,阿甘先生有些担心,下面的话会不会贬低了屈原。

他想说,他读中文系时读过《诗经》和屈原的诗,也作了一些比较,觉得民间诗人里确实有一批高手,与屈原一样,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们之中,有的诗意盎然,有的语言清新,有的体验独特,有的情感生动,有的思想深沉,一个诗人群体的力量,必定会强于同时代的某一诗人。这样的一个事实,不会贬低屈原的形象,可是人们愿意接受吗?

“人们喜爱屈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民族的诗人能像屈原那样,受到这样真诚的、长久的喜爱。比如,早在屈原写诗和投江而死的几百年前,端午节就有了包粽子的习俗,但有了屈原之后,人们愿意把包粽子说成是对屈原的纪念,并且深信不疑。在长江流域,民众建了很多屈原的庙宇。这一种福气,没有第二个文学家能够赶得上。”阿甘先生写道,“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诗歌的独特喜爱。有位中国作家林语堂曾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诗歌是中国人的灵魂。他们两人的比喻都很生动,都很深入。其实在我看来,诗歌是宗教也是灵魂——初级意义是宗教,之上的意义是灵魂。屈原是留下名字的第一个中国诗人,他作为开宗立派的教父,应该得到特别的尊重和喜爱。”

阿甘先生想了想,接着写道:“屈原建立的诗人形象,矗立了二十多个世纪。如果再稍加修改与补充,便是诗人的标准化形象了。在我的归纳里,以下的几个方面,在屈原那里表现突出,其排名亦不分先后。”

接下来,阿甘先生归纳出五个方面:

第一,人的一生长路漫漫,屈原上下求索,抵达远方;

第二,人的品质需要提升,屈原自我珍惜,仿佛香草;

第三,人不可以醉生梦死,屈原保持人格,唯我独醒;

第四,身边环境污浊丑陋,屈原给予批判,拒绝同流;

第五,民众生活充满艰难,屈原为此哀伤,充满悲悯。

这五个方面,成了屈原为后世诗人树立的榜样,也成了中国人评价诗人优劣的一些主要标准。

屈原本身就非常优秀,但也有一种可能,人们在屈原身上附会了更多的优秀的成分,把诗人应有的好品质都集中到一人身上。阿甘先生还记得一个有趣的名词,是学者胡适自创的,叫做箭垛式人物。

他写道,“箭垛式人物也叫箭垛效应。指的是如果某人具备某个特性,则人们会将无主的许多类似事件(大部分是好的),都归于这人身上。这个名词源于小说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时用的草人,身上刺猬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伤不了皮肉,还因此立功扬名。”

“胡适觉得屈原像是箭垛式人物,是后人根据需要塑造的传说。因为屈原对昏庸君王不离不弃,报以忠诚,是一个理想化的忠臣,而这种君臣观念不会出现在周代的分封制度,只能出现在秦代以后,是专制年月的需要。而对屈原的历史记载,在周代没有,秦代也没有,一二百年后才在汉代一部史书中出现,就有可能被后世作出修改。”阿甘先生微微点了点头,继续写道,“胡适不是研究屈原的专家,说的未必准确,但是能启发你从常识出发的思考。当然,如果你过多相信我的或别人的观点,很少从常识出发想出自己的答案,你的智慧会被蒙蔽,很难发挥作用。”

阿甘先生还想说,重要的是,你要根据你越来越多的读书经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常识,不断解读你心目中的屈原,渐渐丰富和完整,又保持着新鲜感觉。这也是阿甘先生自己的过程,许多年里,他无数次想到屈原,有对屈原纯洁品质的敬仰,有对屈原不朽诗篇的欣赏,有对屈原艰难身世的同情,有对屈原悲喜心情的感受。现在,更多的是对一位诗人的深入理解:一旦选择了当一位诗人,也就选择了这一切。他以前在几篇文章里说过屈原,但都不像现在。现在的语气平淡了许多,说出来的却更有力度。

他把这些想说的也写了进去,一篇博文就这样成了。

两天之后,他看到了网友的评论,“小青和小作”说很抱歉,因为平时课程很多,星期六才能上网,所以刚读了阿甘先生前一篇博文,知道了戏剧是世界上最早成熟的文学样式,还知道了伟大的索福克勒斯。现在端午节刚过,还有些同学在谈论屈原和屈原的诗歌,很热的话题还在继续,这篇新发的博文是有用的文章。

阿甘先生微微笑了,心里有了一些安慰。

 

http://s6/mw690/001lR4dAzy7eCIChCp785&690

延伸阅读

《九歌》的传说和神话

  

现在的人欣赏屈原的作品,隔着一层语言的障碍,不能径直抵达。他使用的那些句式和词语,大部分缺失了生命活力,现在不再使用,像一条路荒废了没人行走。如果将屈原使用的古代语言译成现代语言,则会丢失太多的诗意,像是散文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关注与怀疑神话和历史的《天问》,有追溯家族历史、自叙身世的《离骚》,有为原始祭祀仪典写成的《九歌》。有一位后世诗人形象地比喻说,这三部作品构成了屈原诗歌建筑的支柱,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屈原的作品选题很少重复,显示了他写作的视野和能力。

尤其是他的《九歌》,在我看来,其选题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成就,不仅在他的其余作品之上,也是出于诗人自觉写作的世界上第一部伟大作品。比他更早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可惜她的诗只流传下来一两首,没有伟大作品传世。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多数描写神灵之间、神人之间的眷恋,表现出真挚深切的思念,未达心愿的伤感,但在结尾之前,有一篇赞颂战死将士的魂魄。 

在屈原写作《九歌》组诗之前的许多岁月,《九歌》就已经存在了,是一首天上的乐曲。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在屈原写作组诗之前,有个叫赵简子的人在梦中升到天国,看到了神仙们的一场舞蹈,为他们伴奏的音乐就是《九歌》。

在赵简子梦中听到它之前,还有更早的一个传说:有一个不寻常的人,乘着两条龙拉的车子,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他就是启。据说他是天帝派到人间来治洪水的大神禹和人间女子所生的儿子。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石头,那块石头破裂开来生下了他,所以名字叫“启”。大禹死去三年后,启开始执掌天子之位。从神族的谱系算起来,启还是天帝黄帝的玄孙。因为他与天神血脉相连,所以他曾三次上天做客,并借机把天乐《九歌》带到了人间。这件事还有一个说法,是夏后启把神乐《九歌》偷到人间的。

据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看法,《九歌》是一场祭神娱神的大型歌舞。而我愿意相信,到了周代末期,加上了屈原为此写出的诗篇,《九歌》成了集诗歌、音乐、舞蹈、歌唱、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演出的总汇。

台湾诗人蒋勋解读说,《九歌》的原始信仰里有初民的崇敬、感谢、怀念与爱恋。

神话是初民生存中对一切神秘力量的敬与畏,他们向往创造力,向往原始生命的永恒壮大力量,他们向着天空或初升的太阳唱出了“东君”;他们尊敬崇拜天空的云,因此歌咏出了自由活泼的“云中君”;他们在河流边行走,歌唱对岸美丽的男子或女子,那歌声便流传成了“湘君”、“湘夫人”;他们在幽暗隐蔽的角落感觉到孤独忧愁,叹息和吟咏变成了山林水畔精灵的“山鬼”;他们在冥冥中探索着不可知的主宰生死的力量,因此悲歌出沉重的“大司命”与“少司命”;他们相信每一次战争之后,空中便弥漫着飘零的魂魄,他们要引领那些魂魄回家,予以安葬,因此唱出了“国殇”。

《九歌》有一个好处,它彻头彻尾是一篇神话。神话不管再古老,永远都具备着最现代也最新的解读可能。

http://s8/mw690/001lR4dAzy7eCIH3DLha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