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应该有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会把人教废的意识
(2022-09-15 20:24:37)| 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
为什么我们应该有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会把人教废的意识
——关于“为什么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会把人教废”的文稿摘录
2022年9月6日—15日凌晨五时整理完毕
写作笔记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然,这里说的“育人”是把孩子把人往好里育的“育人”,是至少能把绝大多数孩子和公民往好里育的“育人”。
而当教育失去了这种意义的育人本质后,教育会产生什么结果,就不具有确定性了。因为接受过教育的人会成为怎样的人,就完全取决于接受过教育的人,在成年后的自律能力和自律程度了。
当一个社会中所有的人接受的中小学教育都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时,对自律能力强的人来说,他虽然接受的是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但他仍然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好人好公民的。但是对那些自律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或者是被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教成双重人格的人和两面人的人来说,则很难成为好人好公民的,应该是属于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教废了的人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也同样是在“育人”的,是在把人往不具有确定性的方向“育”的,是在把人“育”成双重人格的人和两面人的,是在把人“育”成不合格公民的,是在把人“育”废的。这也就是说,只教知识不育人中的“不育”,实际上也是一种“育”人的方式,是不育中的“育”人,是只能产生负面效果的“育”人。
当我们说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教育时,当我们说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有这害有那害时,可能没有多少人信服,没有多少人在意。那么如果我们提出“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的概念时,当我们用大量的事实证明“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并不只是一个概念、而确实是在把人教废时,那是不是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呢?是不是会促使人把“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这一概念转化为意识呢?是不是会刺激到教育者们的神经呢?是不是会唤醒教育者们的良知呢?是不是会让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既得利益者们、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中的那些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毅然决然地放弃既得利益,而投入于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呢?是不是可以因此而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再成为可以把太多的人教废的教育呢?
如果真的能是这样的,那也不枉我们提出“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这一概念,也就有必要让我们的教育者们知道这一概念,就有必要让我们的教育者把这一概念转化为她(他)们的意识。
但愿如此吧!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如果我们提出“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的概念时,当我们用大量的事实证明“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并不只是一个概念、而确实是在把人教废时,那是不是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呢?是不是会促使人把“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这一概念转化为意识呢?是不是会刺激到教育者们的神经呢?是不是会唤醒教育者们的良知呢?是不是会让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既得利益者们、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中的那些地方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毅然决然地放弃既得利益,而投入于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呢?是不是可以因此而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不再成为可以把太多的人教废的教育呢?】
【 中小学教育不是单向性的一定会把孩子教好的教育,也很可能会是一种在不好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在违背教育本质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在违背教育规律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会产生非常不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是会把人教废的教育】
正文
这里,先让我们看几段关于对教育的评价。
“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工程,教育不是知识的填海工程,教育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分层工程。教育是造就人的工程,教育就是把人造就一样的体现人的本质的工程。教育要么是造就低素质公民的劣质工程,教育要么是造就高素质公民的优质工程。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就是造就低素质公民的劣质工程,真正的育人教育则是造就高素质公民的优质工程。”
摘自《评老师讲教育的<</font>双减”后的第一次学情检测,学霸依然是学霸,学渣却更差了>》
2022年1月10日
“基础教育所学的知识那就是知道了就行了会忘记的知识,对人的人生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试成绩的高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孩子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与基础教育期间的应试成绩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对孩子、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有意义的甚至是有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身体、兴趣爱好、品行、价值观、精神、心理、行为习惯、有助于成为人才的‘后天条件’这些要素。”
“人在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比如是不是好公民、是不是人才,是只有在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后的20年10年后才能显现和确定的,不是在人在未成年时通过接受基础教育就能确定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是把不具有确定性的孩子朝向成为好人好公民和人才的方向引导,以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合格公民,以使更多的人才乃至杰出人才能在所有公民成为好人好公民的基础上不断地涌现。”
如果我们认可以上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那么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小学教育不是单向性的一定会把孩子教好的教育,也很可能会是一种在不好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在违背教育本质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在违背教育规律的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下,会产生非常不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是会把人教废的教育。
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特别是针对我们社会实际存在的那种样子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社会实际存在的中小学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教育,可参见本人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教育》一文),我们真的应该有:“中小学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是会把人教废的”的概念和意识。
如果我们有了关于中小学教育会把人教废的概念,进而能将这一概念转化意识,这或许会让很多人从对教育的迷茫、昏睡、自以为的成就中清醒过来。
这里我们既不专门也不另行地讲中小学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会把人教废的问题。而只是选用一些已有微评或已有文稿中的一些段落,来旁证长达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真的是会把人教废的。
以下即为已有微评或已有文稿中的一些片段。
【一】
评视频《中国大学,是怎么把学生教成废物的?》
2022年8月22日
说大学把学生教成废物,是完全错误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结论。
不是大学把学生教成废物的,是中小学先把孩子教废了的,是中小学无法给大学输送优质生源的,是中小学只能是把废了的孩子输送到大学的。大学对这些已经废了孩子是再也无能为力的了,只能顺其自然——让废了的孩子继续废成大学生——了。
【二】
评“惹怒全网!8名在校大学生被抓”
2022年8月30日
8名在校大学生被抓,这是一个中小学教育把孩子教废了的典型事例。还有,8名未成年人将21岁青年男子打晕后活埋,就更是中小学把孩子教废了的典型事例。
其实,像这样被中小学教废了的孩子无论是在大学中还是在中小学中,多的不计其数,孩子被教废了的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除了这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表现的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外,中学生价值观扭曲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被学习知识的重负压垮了身体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表现出的人格的双重性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中小学生的“自己想思维方式”被灭失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到大学躺平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到大学混日子又何尝不是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大学生表现出的“空心病”又何尝不是中小学把人教废了的表现形式呢?真的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啊!
所以,这中小学教育不变革,一茬一茬一代一代的孩子被中小学教废,是根本无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有中小学教会把孩子会把人教废了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感知中小学的教育变革是多么重要,才会支持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变革。
【三】
答“劳动教育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2022年9月3日
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熏染作用下,在不正确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在名人们的鼓噪作用下,我们民族已经有多少茬人有几代人是一茬比一茬一代比一代更鄙视更厌恶劳动的吗?
知道我们民族现在已经成为了最鄙视最厌恶劳动的民族了吗?
知道我们的孩子鄙视和厌恶劳动到了什么程度了吗?那真的是到了宁可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赚钱,也不愿意通过劳动去安安稳稳地获得心安理得的数量不菲的收入的程度;
知道在劳动问题上,我们的孩子是如何表现人格的双重性的吗?那就是一方面说着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伟大的漂亮话,一方面却是从心底里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拒绝劳动;
知道民族的这种鄙视和厌恶劳动的状况,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多么严重的消极作用吗?
【四】
答“9名博士到广州一中学当老师,是基础教育进步还是浪费人才?”
2022年9月4日
这不仅是9名博士到一个学校当教师的问题,而是很大一个博士群体到中小学当教师的问题。
1、成群的博士到中小学当教师,与基础教育的进步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基础教育是否进步,取决于教育模式的。如果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模式,即便所有的教师都是博士,这教育也不是进步的,而且只能是越来越退步的。因为如此办教育的着眼点不在育人上,只在应试成绩上,只在不断地提高应试成绩上。如此不育人的教育,只能造就低素质的人,因此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教育是育人教育模式,是把着眼点放在育人上的,那么教小学的老师即便都是中等师范出来的老师,教中学的老师即便都是高等师范学校出来的老师,那教育就是进步的,而且会越来越进步。
2、这么多博士涌向中小学去当教师,说明他们的学历虽然很高,但他们对科学是无感的,对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是不感兴趣的。他们自身作为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产物,说明的是应试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即便他们在中小学时是由博士生教出来的,也证明的是应试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师的高帽子改变不了教育的失败。失败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是进步的教育。
3、那么多博士生为什么要涌向中小学去当教师?这是因为相对来说,中小学是一个舒适安逸的地方。这说明的是,这么多博士生之所以选择去中小学当教师,是把找个舒适安逸的地方躺平作为最终目标的。这么多戴着博士帽的人选择的最终目标是找个舒适安逸的地方躺平,这再次证明的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而失败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是进步的教育。
在国家急需大量科学和技术研究人员的情况下,这么多的戴博士帽的人表现为对科学和技术的无感,表现为最终目标是选择一个舒适安逸的地方躺平,说明的是这些接受了十几年中小学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人是被教废了的。
【五】
评《清北的抑郁症,原来这么可怕》
2022你9月6日
那么多的清华北大生得了抑郁症,这不仅是抑郁症这种病症的可怕,更是让那么多清华北大生、那么多别的大学的大学生、还有更多的中小学生得抑郁症的原因的可怕。能让这么多的大中小学生得抑郁症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中小学搞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
中小学搞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既让那么多大中小学生得了抑郁症,更是把人教废了的写照。其实,人被中小学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形式是很多的,不只是被废成抑郁症这一种表现形式的。如,中学生价值观扭曲,中小学生被学习知识的重负压垮了身体,大中小学生表现出的人格的双重性,大中小学生的“自己想思维方式”被灭失,大学生到大学躺平,大学生到大学混日子,大学生表现出的“空心病”,大中小学生因为教育原因的自杀,大中小学生做违法犯罪事情,等等,又何尝不是被中小学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形式呢?
【六】
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从哪里产生的》(片段)
2022年8月7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中小学校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因此,从根源上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出自于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的。或者说,作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是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
“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在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那里,是中小学早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使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基础的事情了,是中小学在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做着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事情”
“那么搞应试教育的中小学具有的一大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追逐和实现的眼前目标眼前利益都是些什么呢?如,追逐和实现高分,追逐和实现应试成绩排名靠前,追逐和实现被老师青睐,追逐和实现当“三好学生”,追逐和实现当班干部,追逐和实现当班干部可以带来的好处,追逐和实现上好学校的目标,追逐和实现上优质高中的目标,追逐和实现考大学的目标,追逐和实现考重点大学的目标,追逐和实现好工作和高收入的利益,追逐和实现进入上层社会的目标,等等,等等。
想想吧,当一个孩子在其接受只教知识不育人教育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这样地在寻求着确立着追逐着实现着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时,十几年的时间能不让孩子养成‘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吗?人一旦养成了这种“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后,就必然表现为:凡是想问题,皆习惯于从私利出发;凡是做事,皆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难道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好了的根基吗?一个成年人表现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就是他们在孩子时期一直在进行着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成人版吗?!
当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青年带着这种惯性进入大学,然后从大学出来,并最终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那到底是大学的‘功劳’呢,还是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打基础的‘功劳’呢?当然应该是搞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打基础的‘功劳’了。因为中小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孩子们的身上打好了使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基后,从大学出来的青年才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七】
《再说高考制度改革》(片段)
2022年8月4日—10日
再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价值观、对社会的认知,那就如我在《关于大学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中所说的那样,是有着太多的负面意识、负面存在、负面惯性的,是连“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这样的问题都没有基本辨识能力的,那就更别说高层次的爱国意识和浓厚的民族情怀了;是如《昨天又和女儿吵了一架,这才初三孩子,价值观竟扭曲成这样”》中的那位父亲说的那样,是价值观极度扭曲的;亦如我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从哪里产生的?》中所说的那样,是打好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根基的。当这样的中学生作为高考生源,即便他们的高考成绩再好,也不是大学的优质生源。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却又恰恰是只将好的高考成绩作为优质生源的衡量标准的,这应该是最大的认知错误。
衡水中学是把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当作优质生源的,可这些学生认准的道理和行为的范式就只是干掉他人的丛林法则,他们作为“优质生源”优质在哪?北京大学是把所谓的“高考状元”一类的高分考生作为优质生源的,可太多的北大生最终是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那么这些曾经的“优质生源”优质在哪?清华也是把所谓的“高考状元”一类的高分考生作为优质生源的,可那么多的清华生却脱国而去,那么这些曾经的“优质生源”优质在哪?
所以,在什么是优质生源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以综合素质来衡量,不能再犯以应试成绩作为衡量优质生源标准的低级的、幼稚的、愚蠢的错误了。
【八】
《教育领域扭曲的政绩观也该拨乱反正了,也该终结了》(片段)
2022年8月18日—24日
“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会把孩子教废了呢?除了中小学通行的只教知识不育人这一原因外,再就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被异化为了‘政绩教育’,被造化成了‘折腾教育’,是地方上的管教育的官员和作为校长的官员把心思、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追逐政绩上了,放在折腾教育上了。当教育成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时,当教育成为‘政绩教育’时,当教育成为‘折腾教育’时,当学校成为地方的管教育的官员和作为官员的校长创造‘政绩’和折腾的地方时,当学校成了进行‘团体赛’的‘运动队’时,当学校成为了教育者们的‘角斗场’时,当教育者人人成为参与‘学术研究’、比赛、评比、竞赛、研讨、交流中的‘运动员’时,被无视被边缘化的孩子怎能不被教废了呢?!”
【九】
《我们社会独特的教育景象》(片段)
2022年8月23日—9月3日
“这就是我们社会现在独有的教育景象。这种教育景象与我们上述的教育景象相比,应该是一种完全不正常不合理不现代的教育景象。而这样的教育景象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有一种似曾相见的感觉。噢,原来这种教育景象就跟竞技体育运动中的竞技景象一样。教育被搞成由所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竞技体育那样的竞技运动,而且是长达十几年的竞技运动,这就使教育景象表现为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不现代的教育景象了。
而这样的教育景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结果——把孩子教废的结果——呢?!
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出的——原本有着的“自己想思维方式”被完全地排挤没了,价值观扭曲,存在着的负面意识负面惯性,垮了的身体,因为心理和精神的被摧残而凋谢和萎靡,因为打击和羞辱而没有了人格和尊严,人格的双重性,因为学习的压力因为心理和精神的被摧残因为人格尊严的被羞辱而夭折,学坏,等等,不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终点,到大学歇脚,到大学躺平,到大学混日子,自杀,缺失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存在状态开始发作(即对前途的迷茫),对科学无感,进入社会后找个舒适安逸的地方继续躺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上歧途,不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在公民身上表现出的——道德水平的滑坡,国民素质一代更比一代低,一代更比一代厌恶劳动,不走正道不把智慧用在正向正事正道上的人越来越多,等等,不也都是被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废的表现吗!”
【10】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片段)
2022年9月4日
在孩子没有形成好的品行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情况下,却背会了很多的大道理,也很会讲大道理,孩子就容易成为双重人格的人的和两面人,甚至会成为虚伪的人。这对孩子和社会来说,更不是一种好事。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和是两面人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如那些贪官,没有不是双重人格的人和两面人的。他们在说大道理时,那是比谁说的都好听,可他们的人品却是极差的,他们的行为则是没有底线的。这些贪官并不是开始贪腐后,才成为双重人格的人和两面人的,而是还在他们是平民时,甚至是在他们的学生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人格的双重性和两面人的伏笔的。所以,在我们的平民中是不乏双重人格的人和是两面人的。这就应该与教育缺失人品教育、缺失行为习惯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了(当然也与社会环境有关。关于“两面人”,可参见张志坤的《各种类型的“两面人”现象面面观》一文)。
【十一】
答“年轻人为什么躺平?”(片段)
2022年9月7日
第一种躺平的年轻人,是那些考上了大学的青年。由于他们在竞技体育式的教育赛场上“跑”了十几年,“跑”的太疲惫了,“跑”的太艰辛了,“跑”的太苦了,所以在他们“跑”到考上大学这个终点后,就在大学里以累倒累趴的方式躺平了。
第二种躺平的年轻人,是那些在竞技体育式的教育赛场上“赛跑”时,因为在十几年的“赛跑”过程中,只有考上大学这唯一的目标,所以在他们考上大学后,就再没有方向了,就再没有目标了,就迷茫了,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就只能以混吃混喝混日子、睡大觉打游戏看潮剧的方式躺平了。
第三种躺平的年轻人是一些从大学毕业的、有了高学历身份的、戴上了高学历“帽子”的年轻人。他们之所以选择躺平,一是因为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培育起他们哪怕是简朴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二是因为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教育,使他们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三是因为他们在十几年中小学的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过程中,养成了追逐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只对眼前利益感兴趣,而对科学和技术是无感的,是不感兴趣的;四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使他们认定躺平是最好的也是最终的可以选择可以追逐可以实现的眼前目标眼前利益;五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高学历身份、高学历“帽子”是可以躺平的条件和资本;六是因为社会也为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可以躺平的机会——只看学历和“帽子”,而不看实际需要和个人能力。所以很多有高学历身份的和戴高学历“帽子”的年轻人,就会因为这些原因,就依据这样的可以躺平的条件和资本,去找一个舒适安逸的地方——如中小学,如金融领域,如公务机构——躺平了,是以不会做事业不想做事业只能做事的方式躺平的。
从根源上说,一些大学生和高学历年轻人选择躺平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接受的那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应试教育,是十几年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应试教育把人教废了的原因。
【十二】
最后,在这里引用一则新闻报道
“自今年4月开始,全国组织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今天,记者从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山东全省共立案2479起,破案2264起,打掉犯罪团伙4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388名”。
这还只说的是养老诈骗。除了养老诈骗外,还有电信诈骗、电话诈骗、网络诈骗、金融诈骗、投资诈骗、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合同诈骗等等。
除了诈骗犯罪外,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犯罪。
上述报道还只说的是山东一个省就养老诈骗“打掉犯罪团伙4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388名”。那么在其它类型的犯罪上,山东省又打掉多少犯罪团伙呢?又抓获多少犯罪嫌疑人呢?那么全国呢?对此我们不能不问:这么多的违法犯罪者难道不都是接受过短至九年、长达十几年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被短至九年、长达十几年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教废的人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