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从哪里产生的
(2022-08-07 03:06:53)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从哪里产生的
——答“为何某些名校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22年8月7日凌晨三时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中小学校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因此,从根源上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出自于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的。或者说,作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是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
【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在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那里,是中小学早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使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基础的事情了,是中小学在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做着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事情】
正文
名校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人们看到的假象。
之所以说名校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种假象,是基于以下原因。
人们之所以认为名校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因为名校更招人注目,是因为从名校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被人关注,自然也就对从一般大学中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这些大学不太关注了,就以为一般大学是不会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几乎在每个大大小小的社会单位中都有那么几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几乎都是从大学出来的。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总数是远远超过从名校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数的。所以,除了某些名校外,更多的一般大学也是会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也是不少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高学历者,高学历者又都是从大学出来的。于是,人们就根据这种相关关系作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产生于大学的结论。同时,由于人们更关注的是名校和名校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是又得出了“某些名校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结论。而这两个结论又似乎是具有必然性的,是无懈可击的。因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毕竟是从大学出来的,是从一些名校出来的。
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准确地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中小学校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因此,从根源上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出自于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的。或者说,作为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基地的中小学是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
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当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因为中小学的教育对象都是孩子,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成年人,所以中小学中的孩子是不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但是,如果人们知道了搞应试教育的中小学具有的一大功能,可能就会相信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在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了。
那么搞应试教育的中小学具有的一大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追逐和实现的眼前目标眼前利益都是些什么呢?如,追逐和实现高分,追逐和实现应试成绩排名靠前,追逐和实现被老师青睐,追逐和实现当“三好学生”,追逐和实现当班干部,追逐和实现当班干部可以带来的好处,追逐和实现上好学校的目标,追逐和实现上优质高中的目标,追逐和实现考大学的目标,追逐和实现考重点大学的目标,追逐和实现好工作和高收入的利益,追逐和实现进入上层社会的目标,等等,等等。
(其实,只教知识不育人的中小学不仅在做着培养孩子养成“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事情,还会在无形中做着让孩子产生很多负面意识负面存在的事情。如:自我为中心意识、缺失基础道德、丧失辨别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本性和能力、绝对自由、心智不成熟、人格的两面性等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想想吧,当一个孩子在其接受只教知识不育人教育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这样地在寻求着确立着追逐着实现着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时,十几年的时间能不让孩子养成“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吗?人一旦养成了这种“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后,就必然表现为:凡是想问题,皆习惯于从私利出发;凡是做事,皆为了一己私利。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难道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好了的根基吗?一个成年人表现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行为,不就是他们在孩子时期一直在进行着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成人版吗?!
当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青年带着这种惯性进入大学,然后从大学出来,并最终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那到底是大学的“功劳”呢,还是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打基础的“功劳”呢?当然应该是搞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打基础的“功劳”了。因为中小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孩子们的身上打好了使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基后,从大学出来的青年才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如果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孩子,根本没有养成“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没有形成为了私利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还都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是洁白无瑕的孩子,是简单单纯的孩子,是价值观正确的孩子,然后在大学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几乎在一瞬间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这种时间必然性吗?这能符合逻辑吗?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三四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让一个天真无邪的、洁白无瑕的、简单单纯的、价值观正确的青年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
所以,大学把人造就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说名校是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的观点,是根据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结论。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在搞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那里,是中小学早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使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打基础的事情了,是中小学在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做着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事情。
所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再把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问题推给大学了,而要从中小学那里找问题查根源。
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看到了问题所在,查到了根源所在,才能感知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有多么有害,才能感知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有多大,才能感知育人教育是多么重要,才能感知到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多么有必要,才会去致力于把应试教育改变为育人教育的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