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时代的孩子接受的是粗暴教育?
(2022-07-01 21:10:35)| 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
哪个时代的孩子接受的是粗暴教育?
——答“为什么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
2022年6月29日—7月2日
写作笔记
本文借助网上的“为什么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一话题,分析了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半期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相比,哪种教育是粗暴教育的问题。结论当然是现在的教育是粗暴教育,是由硬暴力+软暴力构成的粗暴教育,是最粗暴的教育。其实,我的6月12日写的《面对残酷且残忍的应试教育,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到底谁应该考虑谁的感受》,就是讲只教知识不育人应试教育的粗暴的,只是没有用“粗暴”“粗暴教育”这样的词汇。
既然现在的教育是粗暴教育,当然也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甚至是违背人性的教育,也就必然是会产生系列性负面效果的教育了。当我们说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教育时,就包括现在的教育是“硬暴力+软暴力构成的粗暴教育”这一害的,和由这样的粗暴教育构成的对孩子的伤害的。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应试教育中的百害又有多少不与它的粗暴性质相关呢?
既然现在的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是粗暴教育,既然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试教育中的很多有害都与教育的粗暴相关,那就更增加了革应试教育的命的必要性了,就不能再让体现为粗暴教育的应试教育继续存在下去了。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比较有代表性】
【能够产生反人伦社会现象的教育,可想而知其粗暴到了何种程度】
【现在的粗暴教育,不只是局限于家庭教育的,不只是由家长来表现教育粗暴的,而且教育的粗暴已延伸到了学校教育中,也开始由存在着无爱、不爱、有恨的教育者在既表现着教育的硬粗暴,也在表现着教育的软粗暴的】
【现在的中国孩子接受的才是最粗暴的教育,于是产生着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才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通中国历史的人可以说在70岁左右这一代人那里已经基本断档了】
【70岁左右的这一茬人虽然对新中国的历史很清楚,但因为种种原因,也基本是闭口不谈这一段历史的。因此,新中国的历史也很可能随着这一茬人的淡出和逝去而断档】
【社会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现在讲新中国历史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历史的人。由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历史的人讲新中国前期历史(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是充斥于网上的,那只能表现为是违背历史、问题多多、矛盾百出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看看网上,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在中国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是这样一种混乱状况,在理论思想上就更是如此了。难道就这么下去,下去,一直这么下去?】
正文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
一是需要澄清的是,这里说的长辈更应该指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而不应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因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这一代人接受的那种教育既是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教育,也可以代表民国时期的教育,还可以代表世界的具有合理性的近现代教育。
二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相比现在的学校用考试式教育和作业式教育施加给孩子的压力体现的粗暴、相比现在的教育者对孩子表现出的无爱\不爱\有恨所体现的粗暴、相比现在的家长以癫狂和施狠劲的状态逼孩子学应试知识所体现的粗暴、和现在的孩子因为粗暴教育遭受的身体、精神、心理的伤害程度相比,那简直可以说一点也不粗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不仅不粗暴,而且在接受教育时是非常轻松愉快的,是在轻松学习和愉快玩耍的过程中接受教育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为了长辈的人,之所以接受的教育一点也不粗暴,表现在那时教育的以下一些特征上。
一是,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来说,学习就是学习,是没有目的性的,是没有什么想头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学生可不是这样,那可真是被家庭教育被学校教育逼得有了太多太多的想法,简直可以说比成年人都成熟,比成年人都复杂。)
二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上小学时,好像就没有写过作业,也没有什么考试,对知识学习来说,那就是表现为是学过了知道了就行了的。在他们上初中时,虽然有作业,但绝对没有山一样海一样的作业,也没有必须完成必须做对的要求,也没有一定要考高中考大学的压力,更没有给学生应试成绩排名的做法。(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不是这样。)
三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在接受教育时,他们用于学习知识的时间一天也就只有五六个小时,其它时间都是去校外进行“学中玩 玩中学”的、是用来玩的、是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是在带弟弟妹妹的、是去进行玩一样的劳动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可是一天要用十几个小时学应试知识的呀,不要说玩的时间了,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占用了。)
四是,那时学校教育都是简约的,没有管教育的机构给学校搞应试成绩排名、没有学校给老师什么指标,没有校长给老师什么压力,老师也就不会把压力转嫁给学生。所以,没有老师会表现出无爱、不爱、有恨的,没有老师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和精神伤害的。(现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可不是这样的。)
五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他们的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太简单太单一的了。那时的家长是根本不参与学习教育的,是不管孩子的知识学习的。家长就管一件事,那就是只管自己的孩子学会做好人。(而现在的家长,则是对孩子什么都不管,连孩子能不能做好人都不管,就只是以癫狂和施狠劲的状态管孩子只学应试知识,就是以不理性不理智的状态参与学校教育。)
六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他们的家长在教育上表现出的“粗暴”就是严厉管教孩子的不学好行为。(现在的家长则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孩子的身体、人格、尊严、精神、心理进行伤害、打击和摧残)
七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在前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接受那样的教育时,是根本没有遭受什么“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的粗暴的。即便他们偶然遭受到来自父母的“粗暴”,这种“粗暴”就只是管孩子学好的,不是用来管孩子的知识学习的。因为那时的孩子表现出的不学好,对很多孩子来说只是偶然“事件”,因此那时的孩子也就是偶然遭受那么一次两次“粗暴”而已。而大多数孩子可能从来就没有遭受过这样的粗暴(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学习应试知识,几乎天天都要被父母特别是母亲逼着学应试知识做作业,都会因为学应试知识被母亲或父亲吼着、骂着、没有好脸、拍桌子敲脑袋,也就等于几乎天天遭遇着这样的硬暴力和软暴力。)
而且,那时的孩子在遭受过“粗暴”教育后就忘的一干二净的了。然后是该玩照玩,该吃照吃,该睡照睡,该学习照常学习,该帮父母做家务就照常做家务,该带弟弟妹妹就照常带弟弟妹妹,该劳动就照常像玩一样地劳动,哪会产生什么心理问题。他们不仅不会产生心理问题,而且是照样依恋父母的,并且在他们长大后则是孝敬父母的。
而反观现在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父母特别是母亲是以癫狂和施狠劲的状态逼孩子只学应试知识的,是以“笨死了”“烦死了”“白养了”“去死吧”这样的语言软暴力摧残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是用这样的语言软暴力制造如我在《反人伦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中所说的那种“子女憎恨父母特别是子女憎恨母亲、父母憎恨子女特别是母亲憎恨子女、子女与父母相互仇视特别是子女与母亲相互仇视的反人伦社会现象”的。一种能够产生这种反人伦社会现象的教育,可想其粗暴到了何种程度。
现在的粗暴教育,不只是局限于家庭教育的,不只是由家长来表现教育粗暴的,而且教育的粗暴已延伸到了学校教育中,也开始由存在着无爱、不爱、有恨的教育者既在表现着教育的硬粗暴(比如有教师把学生打翻在地然后拖着学生的头发把头皮都拖掉的粗暴,如一副校长框扇一女生三十多个耳光这样的粗暴),也在表现着教育的软粗暴的。(如网上披露的女教师和男教师用恶毒的语言辱骂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践踏学生的尊严、鼓动学生鼓励某个学生的案例。)
相比之下,那到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小时候所受的教育粗暴呢,还是现在的孩子所受的教育粗暴呢?显而易见,当然是现在的孩子受的教育更粗暴,而且是硬粗暴和软粗暴都是倍增的粗暴。
因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成了长辈的人小时候接受的不是粗暴教育,所以没有心理问题。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而中国现在的孩子遭受的是世界罕见的粗暴教育,是能够导致孩子的身体、精神和心理受到摧残的粗暴教育,所以产生厌学、抑郁、自杀、憎恨父母特别是憎恨母亲等等严重心理和精神问题,是一点也不奇怪,是有其必然性。这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这也说明的是,教育与孩子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是有相关性的。即,孩子如若接受的不是粗暴教育,是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孩子如若接受的是粗暴教育,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如若孩子接受的是严重的粗暴教育,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
其实,在“为什么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中,是内含了一个社会学问题的。即在提问者看来:历史的“更为粗暴”的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理问题;现在的不是粗暴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产生了心理问题的。而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的则是,“为什么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中内含的社会学问题是根本不成立的,是把关系搞反了的。
最后,我们就“为什么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个问题作一个最直接最简练的回答,那就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那一代成为了长辈的人,小时候因为接受的不是粗暴的教育,所以没有产生过心理问题。
说“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完全不是事实,因此说接受粗暴教育却没有产生心理问题的逻辑是不成立的。
所以,现在的中国孩子因为接受的是最粗暴的教育,于是产生着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才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那么为什么提问者会提出“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这样的根本违背历史事实的问题的呢?那是因为他是在根本不了解历史根本不了解教育史的状态下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是任凭主观想象得出“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这样的结论的。所以使问题成了违背了历史事实的问题,使问题成了笑话一样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感到担忧,那就是由谁来解析历史和传授历史知识的问题。
随着八十岁以上的文化人和学者自然地退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解析以及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就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还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了(包括中国近代史)。因为现在70岁左右的这一茬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们中通过高等教育的深造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不精不深的。因此,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通中国历史的人可以说在70岁左右这一代人那里已经基本断档了。
70岁左右的这一茬人虽然对新中国的历史很清楚,但因为种种原因,也基本是闭口不谈这一段历史的。因此,新中国的历史也很可能随着这一茬人的淡出和逝去而断档。所以,社会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现在讲新中国历史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历史的人。由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历史的人讲新中国前期历史(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是充斥于网上的,那只能是违背历史、问题多多、矛盾百出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比如,提出“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这种观点的人,很明显地表现出两个缺陷。
一是对“粗暴”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因为在提问者看来,只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的父母出于管孩子学好而偶然对孩子的打骂才是粗暴,而现在的父母几乎天天逼孩子一天十几个小时地学应试知识、对孩子吼、对孩子使用“笨死了”“白养了”“烦死了”“去死吧”这样的语言、因为做作业而敲孩子的桌子拍孩子的脑袋、经常因为应试知识学习不给孩子好脸、从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摧残孩子却不是暴力。
二是对“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的历史显然是一丁点都不了解的,所以才会主观地认为长辈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现在要粗暴许多。
面对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人的断档,面对深知新中国历史的人的断档,面对由不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人讲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状况,面对对新中国历史基本不知的人讲新中国历史的状况,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难道就任由人们去随便说去?难道是谁在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他说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难道是谁在说中国历史,那他说的就是中国历史?难道是谁在说新中国的历史,那他说的就是新中国的历史?
看看网上,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在中国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是这样一种混乱状况,在理论思想上就更是如此了。难道就这么下去,下去,一直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