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生育
(2022-06-29 20:21:42)道德与生育
——答“没有孩子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吗?”
2022年6月29日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如有雷同,如有涉嫌抄袭,请予指正)
【“没有孩子”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因子,可以使人和社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为了事业而不生育孩子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不生育孩子的人,几乎都是由自我为中心意识导致的】
【社会的道德水平与“有没有孩子”没有关联性,而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教育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育时,当应试教育更是趋于极端化应试教育的发展时,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低素质的国民,是素质越来越低的国民,低素质的国民只能使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相互洇染的作用下一降再降】
【由于育人教育的本质、宗旨、功能就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因此育人教育会使社会的道德表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必然会使社会的基础道德得到普及;二是在基础道德普及的基础上,使上层道德不断地扩大范围,和使上层道德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正文
这里说的“没有孩子”应该是指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因为决定不生育而形成的没有孩子的现象。否则,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来探讨一下“没有孩子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吗?”这个问题。
从长远来看,“没有孩子”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因子,可以影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可以使人和社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不生育孩子,这导致人口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少,导致有生育能力的人越来越少;而不要孩子的社会影响因子则会使不断减少的人口中又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不生育孩子,这会加快人口减少的速度。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什么呢?至少是民族的灭绝。一个民族灭绝了,你跟谁讲道德,你去提高谁的道德?即便道德提高了,又有什么意义?没有人存在了,道德何以附身?道德何以存在?
从短期来看,人之所以不要孩子,是基于两种观念和意识基础之上的。
一个基础是不要孩子的人是为了事业的。这个事业当然是有益于国家、民族、人类的公利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至上的观念,当然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这与有没有孩子无关。对这类人来说,有孩子,他的至上观念是坚定不移的,他的道德仍然是如此高尚的;没有孩子,他的至上观念依然如故,他的道德仍然是高尚的,但他的高尚道德不是由“没有孩子”这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至上观念决定的。
另一个基础是“自我为中心意识”,即不要孩子的人是完全围绕自我这个中心的,是从自我出发而选择不生育孩子的,是完全为了自己的私利的,这个私利就是只为自己过得更好。当一个人是自我为中心者时,难道自我为中心不是一种道德表现吗?你又能让这样的人的道德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说,当一个人是因为为了自我的一己之私而选择不生育孩子时,他的自我为中心的道德状态、他的只为一己之私的意识难道不会体现在其他方面吗?他的道德水平又能高到什么程度呢?
就目前来看,为了事业而不生育孩子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不生育孩子的人,几乎都是由自我为中心意识导致的。被自我为中心意识控制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吗?
所以,社会的道德水平与“有没有孩子”没有关联性,应该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教育是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教育时,当应试教育更是趋于极端化应试教育的发展时,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低素质的国民,是素质越来越低的国民,低素质的国民只能使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相互洇染的作用下一降再降。
当教育是真正的育人教育时,由于育人教育的本质、宗旨、功能就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因此育人教育会使社会的道德表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必然会使社会的基础道德得到普及,普及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二是在基础道德普及的基础上,使上层道德不断地扩大范围,和使上层道德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在由育人教育造就的这样的普及的基础道德+提升的高尚道德的道德状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把道德体现在生育上的,是会为了民族而选择生育孩子的,会以生育孩子为荣的。国家也会对生育孩子的女性和家庭赋予荣誉和奖励的,甚至国家会承担起养育孩子的社会责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好的道德状况,反倒是会让家庭和女性有孩子的,是有益于民族繁衍的。
看看,在“自我为中心”这样的道德基础上,产生的是家庭的没有孩子这样一种社会状况,甚至产生的是不婚不育的社会状况,产生的是民族繁衍危机的社会状况;而在由育人教育造就的好的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在国家承担养育孩子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家庭和女性生育孩子和代为国家养育孩子这样一种社会状况。
那么这两种社会状况哪种更符合道德与生育的良性关系呢?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