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4月10日

(2022-04-10 03:19:28)
分类: 随便科学

解析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

2022年2月21日—4月6日(凌晨4时整理和校对完毕)

    

写作笔记

 

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以下简称为《宇宙最高温》)是发表于网上的一篇介绍宇宙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文章。至于宇宙为什么会出现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原因,这篇文章是这么说的。

 

在进行了多次推导和计算之后,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最高温度为1.4亿亿亿亿度,它的出现时间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这也是理论上宇宙的最高温度。

 

温度从微观上来看实际上就是物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宇宙的最高温度是1.4亿亿亿亿度,最低温却只有-273.15,上限和下限的差距如此巨大,其实完全是因为温度本身就与物质分子运动的速度有关。像宇宙大爆炸初期,所有物质都处在快速运动当中,因此摩擦力就强,产生的热量多,温度自然就高。但是最低温,就要求物质的运动趋于静止状态,或者说是物质运动速度最小的时候,这时测得的温度为-273.15,这一温度一直以来也被称为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这一概念与物质本身是相关的,如果温度达到了-273.15,那么物质的体积也消失了,没有物质的存在温度也不会再存在了

 

这里,作者把存在于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产生的原因归因于“宇宙大爆炸”“物质分子运动”“摩擦力”“物质的体积也消失了没有物质的存在。那么用这样的理论和这样的观点解释宇宙中存在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现象,能让人明白缘由吗?能让人思路清晰吗?不能。

 

显然,把宇宙中温度的存在归因于这些原因,应该是作者对传统知识的介绍,或者是作者自己从传统知识中引申出来的观点。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与宇宙温度相关的传统理论和传统观点呢?

 

对我自己来说,我是否定热现象的产生是“物质分子运动”“摩擦力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或理论的。

 

对于《宇宙最高温一文中所说的最高温度产生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原因,从理论上完全可以这么说。但是,由于宇宙大爆炸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应该是产生于能够形成新的恒星和恒星系的黑洞最终大爆炸的。我这里说的只是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应该是产生于黑洞最终大爆炸的。而实际上,在黑洞未发生最终大爆炸之前,黑洞就一直是一个天然的高温体,而且是长的越大温度就越高的天然高温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由黑洞独特的物质成分决定的。组成黑洞的这个独特的物质就是热粒子,是以一粒一粒独立形态存在的独立态热粒子。(热粒子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是“聚合态热粒子”,也即万物)

 

对于《宇宙最高温一文中所说的最低温度的产生是因为没有物质的存在”的观点,我认为既对也不对。说这一观点不对,是因为从理论上说,任何物质只要处在最低温度的环境中时,它都可以达到或接近最低温度的,而且也可以通过人工作用的方式让任何物质达到最低或接近于最低温度的,但这个物质还仍然是存在的,是不会因为达到了或接近于最低温度就不存在了的。说这一观点对,是因为温度之所以能达到最低温度,确实是与一种物质的不存在相关的,但这种物质只能是特定物质,而不是所有的物质。也就是说,只有这种特定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在它“寄生”的物质中不存在了,这个特定的环境和这个特定物质“寄生”的物质才能达到最低或接近于最低温度

 

其实,宇宙中的所有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所有温度——的存在,都是与这一特定物质相关的。那么这种特定物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独立态热粒子。也就是说,是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在实际地决定着任何环境任何物质的温度和温度的高低的。我之所以能写出这篇关于温度的长文,就是基于热粒子和它的两种存在形态——聚合态热粒子和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基础之上的,也是用热粒子和它的两种存在形态来说明热粒子是如何决定着宇宙中温度的存在的。那么我的这种基于“热粒子”这种特定物质基础上的关于宇宙温度的分析和说明,又是不是比传统知识传统理论更符合逻辑更合理更科学呢?显然,这需要读者去自己做出判断,更需要时间来进行判定的。我相信,时间所做的判定,一定是肯定的。

 

据此可以说,这是一篇对我自己所说的热粒子进行的一次更深入探讨的文稿,是一篇对热和温度的本质做了更好说明的文稿。就我自己来看,这应该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稿。当然,别人或许并不这么看。而且,我的这篇自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稿,则又会成为那些正义感特别强的人们讽刺嘲讽挖苦谩骂攻击的对象的,因为它所包含的观点确实不是绝对真理,因为它所包含的观点确实是颠覆了传统理论传统知识的,因为它所包含的观点确实是对绝对真理的否定的,这应该是那些正义感特别强的人们所不能容忍的。

 

由于本文较长,有18000余字,再加上标注的“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就长达两万余字了。于是决定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发表”出来。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

 

天然热天体】

【自热天体】

【独立态热粒子=热】

【聚合态热粒子≠热】

【黑洞体】

宇宙中的所有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所有温度——的存在,都是与这一特定物质相关的。那么这种特定物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态热粒子,也就是说,是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在实际地决定着任何环境任何物质的温度和温度的高低的】

【在黑洞未发生最终大爆炸之前,黑洞就一直是一个天然的高温体,而且是长的越大温度就越高的天然高温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由黑洞独特的物质成分决定的。这个独特的物质就是热粒子,是以一粒一粒独立形态存在的独立态热粒子】

只有这种特定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在它“寄生”的物质中不存在了,这个特定的环境和这个特定物质“寄生”的物质才能达到最低或接近于最低温度】

【宇宙中的所有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所有温度——的存在,都是与这一特定物质相关的。也就是说,是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在实际地决定着任何环境、任何物质的温度和温度的高低的】

宇宙中所有显示出温度\热现象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都存在着热粒子的一种形态——独立态热粒子】

当热粒子以聚合的形态存在时,它表现为万物;当热粒子以独立的形态存在时,它表现为温度和热现象】

【对宇宙来说,黑洞与星系的关系真的有点像地球上的生命与有机物的关系一样。在地球环境中,生命死亡后,变成了离散的有机物。而离散的有机物则会成为新的生命的营养成分。而对宇宙来说,黑洞死亡后,会变成新的恒星和恒星系。而恒星和恒星系产生的独立态热粒子、光粒子、射线粒子、以及恒星死亡和恒星系解体后形成的自由天体又会成为新的黑洞产生、长大、成熟的条件和营养物质】

【黑洞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组成的一种独特的天体】

【既然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是由热和温度来体现的,那么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组成的黑洞当然也就是天然的“热天体”了。而且可以是因为没有可燃烧物质燃烧就可以成为的“热天体”】

黑洞之所以是“天然热天体”,是因为黑洞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由热体现其存在的粒子物质构成的,是自热天体,是不需要外来热源的天体。所以黑洞是天然热天体】

【黑洞是因为温度越来越高而改变了“胃口”和“营养”来源的天体黑洞的改变“胃口”和“营养”真的有点像哺乳动物在婴儿时期以母乳为营养来源然后改变为以食物为营养来源一样

星系之所以解体和死亡,是因为星系中的恒星温度降低到一个临界点后,便不再具有分解恒星中物质如氢这种物质)的功能了,也就不会再产生能够形成引力场的粒子物质了。于是恒星引力场的强度也就会不断地减弱并最终消失。恒星引力场强度的减弱和消失,也就失去了对其行星的控制力。于是行星就会脱离恒星的控制而成为自由天体

像土星环中的那些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碎石块也会最终因为恒星引力场的消失和行星自身引力场的减弱和消失而成为自由天体的

在宇宙中,像恒星系解体后而成为自由天体的恒星、固态物质行星、液化为固态物质的行星、气态物质行星、碎石块那样的微天体那简直是太多太多了。这些自由天体是没有了引力控制状态下随机游弋在宇宙中的它们是随时可能会进入其它星系中的

自由天体在进入其它星系中后,要么成为其它星系中的一个成员,要么在恒星引力的作用下被恒星所吞噬太阳这样的恒星所出现的耀斑、黑子很可能就是恒星吞噬了大小不等的自由天体所产生的现象】

这些自由天体也有可能自己撞击进黑洞中去的。正是存在着这种宇宙现象,所以那些长大了的黑洞就不再只是以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为“营养”来源了,也会以那些自由天体为“营养”来源的,黑洞就是这样表现为改变“胃口”的】

当宇宙中那些较小的自由天体自投罗网式的撞击进黑洞后在瞬间被黑洞中的高温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而成为黑洞的“营养”的,成为可以使黑洞不断长大的“营养”的,成为黑洞温度越来越高的物质来源的】

那么“万物归一物”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温度,就是一瞬间在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高温】

【形成于黑洞中的向心压力、膨胀压力、扭力、以及黑洞最终大爆炸时产生的更大的膨胀压力将黑洞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先是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然后再将电子\质子\中子挤压成万物的。这表现的是什么呢?是一定数量的独立态热粒子的体积被压缩-缩小的过程和现象】

电子\质子\中子在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时,是会产生体积膨胀现象的。正是这种体积膨胀构成了力,一种作用于其它物质的力。宇宙中的所有的力都是这么产生的,都是这么表现的,都是这么作用于其它物质的】

就是这样的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并在黑洞高温作用下的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而引发的最终大爆炸导致黑洞的死亡的,并同时产生一个新的恒星和恒星系的】

当一个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进入黑洞并被黑洞的高温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且这些分解为的独立态热粒子还没有膨胀扩散的瞬间,黑洞此时此处的温度也就是最高的。因为黑洞中的此时此处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是最多的密度是最大的。或许,这就是黑洞最终大爆炸会产生宇宙最高温度的原因之一所在】

【当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分解还原为的独立态热粒子在黑洞中开始膨胀扩散的瞬间,又会对黑洞中原有的独立态热粒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受到这些压力作用的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同样会在瞬间大幅度地增加,于是黑洞的这些区域的温度也会在瞬间增加到最高程度。或许,这就是黑洞最终大爆炸会产生宇宙最高温度的又一原因】

【在黑洞大爆炸中心产生的由突然增加的独立态热粒子形成的膨胀压力会像波一样外延并趋于减小,由此表现为膨胀压力递减的趋势】

由黑洞最终大爆炸突然增加的独立态热粒子所形成的巨大膨胀压力和所表现的膨胀压力的递减趋势,既与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元素和物质密切相关,也与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宇宙最高温度在10-32秒后明显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宇宙中的物质又之所以表现为是化学元素周期表所显示的那么复杂的物质成分,则完全是由黑洞最终大爆炸所形成的膨胀压力和膨胀压力的递减趋势相关的】

【在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最大膨胀压力区域,这一区域中的最大膨胀压力能把最多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在一起形成质量最大的聚合态热粒子。这种质量最大的聚合态热粒子也就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

【这种相关关系还表现为:在黑洞黑终大爆炸表现的膨胀压力递减趋势中,递减的膨胀压力与原子核的质量是形成了对应关系的。拿人们最熟悉的金、银、铜、铁、铝、碳、硅、氧、氢这些化学元素来说,它们在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膨胀压力的作用下由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它们时,一定对应的是一定强度的膨胀压力的。宇宙中的不同物质元素是这么产生的

【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膨胀压力在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的同时,也会把挤压成的化学元素进一步挤压在一起形成物质的。宇宙中的万物就是这么产生的,宇宙万物的质量就是这么形成的】

在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后,温度是必然会从最高温度往下降的,而且也确实是急速下降的。那么为什么黑洞最终大爆炸后,温度会急速降低呢?这与组成黑洞的单一物质——热粒子,由独立态热粒子转化为聚合态热粒子密切相关。与独立态热粒子和聚合态热粒子的本质区别相关】

【当独立态热粒子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时,由它体现着宇宙空间的温度;当独立态热粒子存在于任何物质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中时,由它体现着物质的温度。所以,凡是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空间和物质中,就都存在着独立态热粒子并由独立态热粒子表示着空间和物质的温度】

当热粒子以另一种形态——聚合态——存在时,它就是体现物质和物质的质量的,就不可再体现温度了】

整个宇宙只存在一种物质——热粒子,和热粒子的两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和聚合态热粒子】

对任何物质来说,虽然它的内在成分是热粒子,但它是热粒子的一种聚合态,它本身是不能表现热和温度的。能够使它表现热和温度的,是存在于构成它的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

【热和温度现象其实是独立态热粒子的胀力现象,是热粒子在以独立态存在时可以作用于相邻物质的膨胀压力作用】

独立态热粒子表现出的这种数量可多可少和密度可大可小的现象说明,独立态热粒子是具有流动性、离散性和聚合性的】

【当独立态热粒子因为流动性特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而不是被挤压)在一起时,会因为空间和物质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的增加而表现为热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当独立态热粒子因为流动性特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离散时,会因为空间和物质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的减少而表现为热量的减少和温度的降低】

空间和物质的热和温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所具有的流动性、离散性、聚合性特征和实际发生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聚合、离散决定的

当独立态热粒子在黑洞中或在黑洞的最终大爆炸中被挤压成聚合态——万物——时,就不再是一粒一粒独立的可离可聚的状态了,而是热粒子的不可离不可散的密实体和固态体了。热粒子就失去了独立态热粒子所具有的流动性和由流动性所决定的离散性和聚合性,就不再具有了胀力现象和作用于相邻物质的膨胀压力作用,所以就不再能表现为热和温度了】

对温度在100的水来说,它实际上是包括两种物质成分的。一种物质成分是聚合态热粒子——水;另一种物质成分是独立态热粒子,即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表现温度为100的独立态热粒子】

【对宇宙中的任何空间和物质来说,决定它们温度的,不是热粒子的聚合态——物质,而只能是具有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的独立态热粒子,是独立态热粒子在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作用下的数量和密度】

【独立态热粒子一旦在黑洞中被挤压成聚合态——粒子物质和物质,就失去了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了,就与热现象无关了】

【我们可以以“独立态热粒子=热”和“聚合态热粒子≠热”这样的公式表示热粒子与热的关系。这两个公式可以说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定律】

在黑洞最终大爆炸发生之时和黑洞最终大爆炸结束之前,黑洞已不再是纯粹的黑洞,却也还没有完全转变为新的星系,而是处在由黑洞向星系转变的时间和过程中。因此,最终大爆炸时的黑洞表现为是由黑洞向星系过渡的一种特别的形态。这时的黑洞即为“黑洞体”】

对空间和物质来说,有热源存在,空间和物质的温度就会在绝对零度以上。没有热源存在,空间和物质的温度就只能是绝对零度】

【热源就是能够产生独立态热粒子和输送独立态热粒子的出处,就是独立态热粒子本身】

【物质的燃烧过程就是产生独立态热粒子的过程。也因此,燃烧的物质和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独立态热粒子就是一种热源】

【温度高的物体向与它相邻的温度低的物体传输温度的本质,是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输独立态热粒子。因此,相对温度低的物体来说,温度高的物体就是与它相邻的温度低的物体的热源】

【对于远离热源而其最底温度为-273.15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元素构成的物质的宇宙空间来说,因为没有热源来给这一空间增加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使这一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存量等于0或接近于0的话,于是这一空间的温度就只能是绝对零度了】

任何物体温度的降低和增加,与温度降低或增加的物体本身无关,而只与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特定的粒子物质有关,与“寄生”在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空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相关】

 

正文

 

宇宙最高温一文说:其实温度本身是一种物理量 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最高温度为1.4亿亿亿亿度 大爆炸发生的10-32秒后,温度就降到了1亿亿亿度。

 

这里,我们分四个部分来对宇宙最高温这篇文章所提问题和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 关于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不是1.4亿亿亿亿度,这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宇宙中是一定存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那么温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应该是比宇宙最高温度是不是1.4亿亿亿亿度更有意义的问题。

 

正如我在对这篇文章的评论说的那样:“基点错了,建立在这一基点上的理论也就是不成立的”。在温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问题上,似乎存在的就是这么一个基点正确与否的问题。那么这个错了的基点是什么呢?就是物理学家认为温度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热运动的物理量”。

 

温度,或者说热,是物质的存在现象。也就是说,有温度\热这种现象存在,就一定有由能使这种现象表现的物质存在。也正如我在《网友的“请用你的理论解释一下什么是温度”一问题的答复》中所说的“有物质存在,就必然有表现这种物质的现象存在;有现象存在,就必然有可以表现这种现象的物质存在。同理,对宇宙和自然来说,是不可能存在‘有现象无物质’和‘有物质无现象’这种矛盾状态的。”那样。那么这种由温度\热现象表现的物质是什么呢?或者说温度\热现象是基于在什么物质之上才得以表现出来的呢?没有别的,也不是什么“物质热运动”,而就是“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

 

热粒子是宇宙中存在的唯一物质,是可以组成万物的物质。宇宙中万物的内在成分都是热粒子。因此,宇宙中的万物也就都是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聚合态热粒子,也即由数量不同的热粒子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宇宙中所有显示出温度\热现象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都存在着热粒子的一种形态——独立态热粒子。

 

所以,温度\热现象不是什么“物质热运动”,而就是热粒子在以一粒一粒独立的形态存在时的表现。

 

这说明的是,当热粒子以聚合的形态存在时,它表现为万物;当热粒子以独立的形态存在时,它表现为温度和热现象

 

我们认可宇宙中有最高温度存在,那么宇宙中的最高温度的存在说明的是什么呢?根据以上分析,宇宙中的最高温度的存在说明的是:在这个表现为宇宙最高温度的空间或天体中,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是最多的密度是最大的。因为在单位体积中,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最多密度最大,所以这个空间或天体的温度也就是最高的。

 

同样,我们认可宇宙中有最低温度存在,那么宇宙中的最低温度说明的是什么呢?说明的是在这个表现为宇宙最低温度的空间、物质、天体中,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是最少的密度是最小的,少和小到接近于不存在独立态热粒子的程度。因为在单位体积中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处于最小的程度,数量处于几乎不存在不存在的程度,所以这个空间这个物质这个天体的温度也就是最低的。

 

这里,我们可以把上述的分析归纳为:

 

温度和热这种现象,热和温度的程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物质的数量和密度决定的。

 

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由空间、物质、天体中的单位体积存在着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决定的。

 

以上就是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本质,和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存在的真实且客观的原因。

 

在确立了“温度和热这种现象,热和温度的程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物质的数量和密度决定的”的基本原理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一原理对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一文中所说的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做一下具体的分析。

 

第二部分 关于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

 

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一文说:宇宙中的1.4亿亿亿亿度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这也是理论上宇宙的最高温度”。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大爆炸的那一刻”,这一判断应该是对的。但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出现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还是出现在“黑洞最终大爆炸的那一刻”这是需要说明的。

 

固然,宇宙形成于“奇点”的大爆炸,这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统治科学的结论,但也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一个还不能形成最终定论的问题。

 

不过,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黑洞,这却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既然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黑洞,那么就有形成黑洞的原因和机理。有已经存在着的无数的黑洞,有黑洞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就一定会有无数个黑洞正在形成和“长大”,也就会有无数个黑洞在发生最终大爆炸而死亡。否则,宇宙就只存在黑洞了。因为黑洞的“长大”是以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为“营养”的。这里所说的可以作为黑洞“长大的营养物质”包括独立态热粒子、光粒子、射线粒子、大大小小的自由天体,等等。(可参见本人的相关文稿)。如果宇宙中只存在黑洞,而黑洞又是以“吃”宇宙中的其它物质、天体为“营养”的。如果黑洞只有长大和存在,而没有死亡的话,那么在黑洞“吃”完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天体后,宇宙中就只有黑洞存在了。应该说,宇宙的这种结局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宇宙中,黑洞既是在不断新生着的,是在不断长大着的,也是在不断“死亡”着的。那么“死亡”黑洞的结局是什么呢?不是死亡的黑洞连同构成它的物质灭失了无有了,而是转化为了新的恒星和恒星系了。也就是说,黑洞最终大爆炸虽然让黑洞“死亡”了,但却新生了一个恒星和恒星系。说真的,对宇宙来说,黑洞与星系的关系真的有点像地球上的生命与有机物的关系一样。在地球环境中,生命死亡后,变成了离散的有机物。而离散的有机物则会成为新的生命的营养成分。而对宇宙来说,黑洞死亡后,会变成新的恒星和恒星系。而恒星和恒星系产生的独立态热粒子、光粒子、射线粒子、以及恒星死亡和恒星系解体后形成的自由天体又会成为新的黑洞产生、长大、成熟的条件和营养物质。

 

那么黑洞的最终大爆炸与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与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一文所说的:宇宙中的1.4亿亿亿亿度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相关。

 

因为我们还不确定宇宙是否就是由塌陷成的“奇点”大爆炸产生的,因为我们也不能确定宇宙中的最高温度就一定是1.4亿亿亿亿度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可以产生于黑洞最终大爆炸的那一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这与构成黑洞的物质成分相关。二是,这与宇宙中的万物的组成成分相关。

 

那么构成黑洞的物质是什么呢?就是由温度现象\热现象体现其存在的独立态热粒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组成黑洞的物质既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也不是光粒子、射线粒子、电粒子、原子核、原子、物质分子这一类粒子物质,而就是可以组成所有粒子物质的、可以组成万物的独立态热粒子这种宇宙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最原始的粒子物质。因此,黑洞就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组成的一种独特的天体

 

我们已经分析过,当热粒子以独立的形态存在时,它的存在现象就是温度和热。我们也已知,黑洞就是一种高温天体,而黑洞内是没有可燃烧物质的。那黑洞何以成为高温天体的呢?原因只有唯一,那就是构成黑洞的物质就是由热体现其存在的独立态热粒子。也就是说,因为黑洞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而独立态热粒子就是由热现象和温度来表现的,所以黑洞才能够是高温天体。而宇宙空间中存在着的独立态热粒子正是黑洞可以形成的“原材料”。(至于宇宙中存在的独立态热粒子是如何集聚在一起构成黑洞的,至于黑洞是如何吸收独立态热粒子和其它物质为“营养”而“长大”的,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可以参见本人的相关系列文稿。)

 

既然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是由热和温度来体现的,那么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组成的黑洞当然也就是天然的“热天体”了。而且可以是因为没有可燃烧物质燃烧就可以成为的“热天体”

 

黑洞因为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天然热天体,那么黑洞的大小也就是由构成黑洞的独立态热粒子的量决定的。因此,初始的黑洞因为内含的独立态热粒子的量很少,所以黑洞也就很小。因为黑洞是在不断地以吸收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这种“原料”为“营养”的,所以黑洞就一直是在长大着的。

 

(这里,让我们就黑洞是一种“天然热天体”这一自然现象作一点解释。我们应该知道,在宇宙中,在自然中,任何空间和物质如果要表现出热现象和温度的话,那是需要往它们的内在中注入独立态热粒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表现出热现象和温度的空间和物质是只有在存在外来的热源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热现象和温度的。对任何空间和物质来说,如果没有外来的热源往其内在中注入独立态热粒子,或是在其内在中没有可燃烧爆炸的物质作为热源产生独立态热粒子,那这样的空间和物质的温度只能表现为是绝对零度的,是不会表现热现象的。而黑洞之所以是“天然热天体”,是因为黑洞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由热体现其存在的粒子物质构成的,是自热天体,是不需要外来热源的天体。所以黑洞是天然热天体。)

 

那么“长大”了的黑洞是个什么状态呢?那就是一种体积庞大的天体,是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天体,高速旋转着的天体(至于黑洞何以是高速旋转的天体,可参见本人的系列文稿),因为高速旋转而使独立态热粒子密度越来越大的天体,是因为独立态热粒子密度越来越大而温度越来越高的天体,是因为温度越来越高而改变了“胃口”和“营养”来源的天体黑洞的改变“胃口”和“营养”真的有点像哺乳动物在婴儿时期以母乳为营养来源然后改变为以食物为营养来源一样。那么黑洞是如何改变“胃口”和“营养”来源的呢?

 

这又得从星系的解体和万物的分解还原说起。

 

在浩瀚的宇宙中,不仅每时每刻有黑洞在形成长大,有黑洞在发生最终大爆炸,有新的恒星系因为黑洞的最终大爆炸而形成,也有星系在解体死亡

 

星系之所以解体和死亡,是因为星系中的恒星温度降低到一个临界点后,便不再具有分解恒星中物质如氢这种物质)的功能了,也就不会再产生能够形成引力场的粒子物质了。于是恒星引力场的强度也就会不断地减弱并最终消失。恒星引力场强度的减弱和消失,也就失去了对其行星的控制力。于是行星就会脱离恒星的控制而成为自由天体。而像土星环中的那些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碎石块也会最终因为恒星引力场的消失和行星自身引力场的减弱和消失而成为自由天体的关于星系的解体,可参见本人的相关文稿)。甚至,恒星自己也成为了自由天体。说实在的,在宇宙中,像恒星系解体后而成为自由天体的恒星、固态物质行星、液化为固态物质的行星、气态物质行星、碎石块那样的微天体那简直是太多太多了。这些自由天体是没有了引力控制状态下随机游弋在宇宙中的它们是随时可能会进入其它星系中的这些自由天体在进入其它星系中后,要么成为其它星系中的一个成员,要么在恒星引力的作用下被恒星所吞噬太阳这样的恒星所出现的耀斑、黑子很可能就是恒星吞噬了大小不等的自由天体所产生的现象。(其实,发生在太阳这样的恒星中的耀斑、黑子现象,我们也可以在沸腾的钢水中模拟出来的)

 

同样,这些自由天体也有可能自己撞击进黑洞中去的。正是存在着这种宇宙现象,所以那些长大了的黑洞就不再只是以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为“营养”来源了,也会以那些自由天体为“营养”来源的,黑洞就是这样表现为改变“胃口”

 

那么宇宙中的自由天体是如何成为黑洞的“营养”——独立态热粒子——的呢?

 

这就与物质的本质相关了。宇宙的最基本定律是“一物生万物 万物归一物”。也就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物质——热粒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组成万物,万物也就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还原为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现热现象表现的。

 

当宇宙中那些较小的自由天体自投罗网式的撞击进黑洞后之所以说自由天体是以自投罗网方式的撞击进黑洞因为黑洞是没有引力的天体。至于黑洞为什么是没有引力的天体,是因为没有粒子物质可以逃出黑洞,也就形不成能够产生引力作用的引力场。没有由粒子物质构成引力场的任何天体和物质,也就没有引力。所以黑洞是没有引力的),在瞬间被黑洞中的高温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而成为黑洞的“营养”的,成为可以使黑洞不断长大的“营养”的,成为黑洞温度越来越高的物质来源的

 

在黑洞通过不断地吸收“营养”长大的同时,还因为黑洞高速旋转这一特定因素的存在,会在黑洞中形成越来越大的向心压力,这会导致黑洞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不断地增大,所以黑洞这种天然热天体的温度也是在不断升高的。因此,黑洞的温度可以达到上亿度。

 

那么,当我在这里说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可以产生于黑洞最终大爆炸的那一刻时,这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呢?这就与星系的演化和宇宙万物的一种特性相关了。

 

我们已经分析过星系的演化过程。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星系演化的最终结局就是恒星系的解体,是因为恒星系的解体而产生了太多太多的自由天体。

 

宇宙万物的特性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一物生万物”外,再就是“万物归一物”。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还原为组成它们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的。那么“万物归一物”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温度,就是一瞬间在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高温。我们如何理解“一瞬间在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高温”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用火柴点燃一张纸,那么在这张纸的某个原子部位就会在一瞬间产生几千度上万度甚至是更高温度的温度。那么这个在一瞬间产生几千度上万度甚至是更高的温度的温度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问题。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热粒子构成的,是由形成于黑洞中的向心压力、膨胀压力、扭力、以及黑洞最终大爆炸时产生的更大的膨胀压力将黑洞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先是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然后再将电子\质子\中子挤压成万物的。这表现的是什么呢?是一定数量的独立态热粒子的体积被压缩-缩小的过程和现象。比如,当一百万个热粒子以一粒一粒独立的状态存在时,它的单位体积或因为外界条件的原因而有大有小,但都绝对是远远大于一个电子的体积的。但是,当一百万个独立态热粒子在被黑洞中的向心压力、膨胀压力、扭力、以及黑洞最终大爆炸时产生的更大的膨胀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成一个电子时,一个电子的体积相对于一百万个以独立状态存在的热粒子的单位体积来说,那就是没法比的了。而一个质子的质量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按照一个电子是由100万个热粒子组成的来计算的话,那么一个质子就应该是由1836x100万个热粒子组成的。1836x100万个热粒子在以独立状态存在时,它的单位体积会是多大呢?而当1836x100万个热粒子被挤压成一个质子时,它的体积又是多大呢,那就更没法比了。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当一个电子在瞬间被分解还原为100万个独立态热粒子时,当一个质子在瞬间被分解还原为1836x100万个独立态热粒子时,当温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来决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在我们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时,这张纸的某个原子部位会在一瞬间产生几千度上万度甚至是更高温度的原因所在了。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在这张纸的某个原子部位,因为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在分解还原为了独立态热粒子时,在分解还原成的独立态热粒子的体积还没有膨胀扩散的一瞬间,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是处于最高状态的,这也就表现为这张被点燃的纸的某个原子部位的瞬间温度是最高的。(这里,我们还要顺便提及的是,无论是一个电子一个质子还是一个中子在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时,既产生的是温度,也会产生力。因为电子\质子\中子在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时,是会产生体积膨胀现象的。正是这种体积膨胀构成了力,一种作用于其它物质的力。宇宙中的所有的力都是这么产生的,都是这么表现的,都是这么作用于其它物质的。)

 

其实,我们这里说的用火柴点燃一张纸会在这张纸的某个原子部位于一瞬间产生几千度上万度甚至是更高的温度的道理,也是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黑洞在其最终大爆炸的一瞬间会产生最高温度这一现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我们应该先行确定的是,一个以独立态热粒子为单一物质成分的“长大”“成熟”了的黑洞,其内在温度是高达上亿度的。如果是一些直径很小(比如几十厘米、几米、几十米、几百米)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后,会在高温的作用下于瞬间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而成为黑洞的“营养”的。这些自由天体在瞬间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后,固然会在黑洞的局部范围内产生体积膨胀现象,和黑洞内在压力增强的现象(同时,也如我之前已经分析过的那样,在黑洞的这种内在压力增强的作用下,黑洞中的很小一部分独立态热粒子会被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像氢元素那样的简单物质的,但又会在高温的作用下于瞬间再度将其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的。当在黑洞中的局部范围内发生的这种表现为独立态热粒子被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像氢元素那样的简单物质时,会表现出黑洞体积的局部收缩。而当被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乃至像氢元素那样的简单物质被再度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时,又会使黑洞中的局部区域产生体积膨胀作用。发生在黑洞中的这种因为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导致的局部范围内的体积收缩和体积膨胀交替现象,就是外国科学家们发现的黑洞“呼吸”现象。可参见《黑洞的心跳被发现,科学界为之疯狂,这隐藏着什么信息?本人的《也说“黑洞的心跳’被发现,科学界为之疯狂,这隐藏着什么信息?”),但对体积庞大的黑洞来说,应该是没有大的影响作用和破坏力的,是不会引发黑洞的最终大爆炸的。

 

但是,如果有一个像地球这么大体积的自由天体、或者是更大体积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并在瞬间被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时,那么在黑洞内由自由天体分解还原为的独立态热粒子产生的体积膨胀作用就是不可想象的了。打个比方,这样的体积膨胀作用就像炸弹中的引信会引发炸弹爆炸一样,会引发黑洞的最终大爆炸的。或者说,也就是这样的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并在黑洞高温作用下的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而引发的最终大爆炸导致黑洞的死亡的,并同时产生一个新的恒星和恒星系的。

 

让我们从这里回到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最高温度的问题上来。当一个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后,就会在黑洞的高温作用下于瞬间熔化、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当一个电子和质子在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的瞬间时,在分解还原为的独立态热粒子还没有膨胀扩散的那一瞬间时,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是最高的,因此这个原子部位的温度也就是最高的。同样,当一个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进入黑洞并被黑洞的高温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且这些分解为的独立态热粒子还没有膨胀扩散的瞬间,黑洞此时此处的温度也就是最高的。因为黑洞中的此时此处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是最多的密度是最大的。或许,这就是黑洞最终大爆炸会产生宇宙最高温度的原因之一所在

 

当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分解还原为的独立态热粒子在黑洞中开始膨胀扩散的瞬间,又会对黑洞中原有的独立态热粒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受到这些压力作用的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同样会在瞬间大幅度地增加,于是黑洞的这些区域的温度也会在瞬间增加到最高程度。或许,这就是黑洞最终大爆炸会产生宇宙最高温度的又一原因

 

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撞击进黑洞并导致黑洞最终大爆炸的产生,和由此导致的产生于黑洞内的巨大膨胀压力现象都是发生于瞬间的。那么在这个瞬间过后,会表现为怎样一种自然现象呢?表现为的应该是一种连锁反应和压力的递减过程。也就是在黑洞大爆炸中心产生的由突然增加的独立态热粒子形成的膨胀压力会像波一样外延并趋于减小,由此表现为膨胀压力递减的趋势

 

由黑洞最终大爆炸突然增加的独立态热粒子所形成的巨大膨胀压力和所表现的膨胀压力的递减趋势,既与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元素和物质密切相关,也与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宇宙最高温度在10-32秒后明显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下面要分析的问题。

 

这里,我们先说说黑洞最终大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和表现出的膨胀压力的递减趋势,与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元素和物质密切相关的问题。

 

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怎么形成的?物质的内在成分是什么?宇宙中的物质就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聚合态热粒子——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除了热粒子本身外,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热粒子构成的,宇宙中万物的内在成分都是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热粒子的聚合态。因此,宇宙中的万物就都是聚合态热粒子。

 

那么热粒子是如何形成聚合态(即万物)的呢?这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是在黑洞最终大爆炸形成的巨大膨胀压力的作用下,将组成黑洞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热粒子的聚合态——万物——的。比如,将100万个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一个电子。比如将1836x100万个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一个质子。而宇宙中的物质又之所以表现为是化学元素周期表所显示的那么复杂的物质成分,则完全是由黑洞最终大爆炸所形成的膨胀压力和膨胀压力的递减趋势相关的。那么这种相关关系是如何表现的呢?

 

这种相关关系表现为:在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最大膨胀压力区域,这一区域中的最大膨胀压力能把最多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在一起形成质量最大的聚合态热粒子。这种质量最大的聚合态热粒子也就是质量最大的原子核,如铀原子核那样的原子核。也可以据此说,质量最大的原子核中内含的热粒子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就意味着,物质的质量是由物质内在中的热粒子的存量决定的。

 

这种相关关系还表现为:在黑洞黑终大爆炸表现的膨胀压力递减趋势中,递减的膨胀压力与原子核的质量是形成了对应关系的。拿人们最熟悉的金、银、铜、铁、铝、碳、硅、氧、氢这些化学元素来说,它们在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膨胀压力的作用下由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它们时,一定对应的是一定强度的膨胀压力的。而且表现为,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金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一定是大于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铜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的;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铜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一定是大于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铁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的……;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氧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一定是大于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氢元素的膨胀压力强度的。宇宙中的不同物质元素是这么产生的。当然了,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膨胀压力在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的同时,也会把挤压成的化学元素进一步挤压在一起形成物质的。宇宙中的万物就是这么产生的,宇宙万物的质量就是这么形成的

 

第三部分  关于为什么大爆炸发生的10-32秒后,温度就降到了1亿亿亿度。

 

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为何最低温度仅为-273.15?》一文中所说的宇宙最高温可达1.4亿亿亿亿度应该是说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宇宙最高温度。这个宇宙最高温度是不是就是1.4亿亿亿亿度,这我们不知道。宇宙中的最高温度是不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我们也不知道。至于宇宙大爆炸后温度由最高的1.4亿亿亿亿度降到1亿亿亿度发生在10-32秒后,这我们还是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后(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黑洞最终大爆炸),温度是必然会从最高温度往下降的,而且也确实是急速下降的。那么为什么黑洞最终大爆炸后,温度会急速降低呢?

 

这与组成黑洞的单一物质——热粒子,由独立态热粒子转化为聚合态热粒子密切相关。与独立态热粒子和聚合态热粒子的本质区别相关。

 

当热粒子以独立态存在时,它的存在是由热来体现的,是由表现热度的温度来体现的。因此,可以说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表现就是热和温度。由于热粒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物质,因此,当热粒子以一粒一粒独立的状态存在时,它既可以存在于宇宙空间中,也可以存在于任何物质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中。于是,当独立态热粒子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时,由它体现着宇宙空间的温度;当独立态热粒子存在于任何物质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中时,由它体现着物质的温度。所以,凡是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空间和物质中,就都存在着独立态热粒子并由独立态热粒子表示着空间和物质的温度。

 

但是,当热粒子以另一种形态——聚合态——存在时,它就是体现物质和物质的质量的,就不可再体现温度了。那么什么是热粒子的聚合态呢?根据宇宙中“一物生万物”的原理,可以生万物的一物就是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热粒子以一粒一粒独立存在的状态存在时,它是可以生万物的一物。当独立态热粒子生成万物时,这生成的万物就是热粒子的聚合态。所以,整个宇宙只存在一种物质——热粒子,和热粒子的两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和聚合态热粒子。

 

我们已经说过,热粒子在以独立态存在时,它是由热现象(即温度)来表现的。所以,凡是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空间和物质中,就都是存在这独立态热粒子的。那么当热粒子以聚合态(也即万物)状态存在时,它还能像独立态那样表现为热和温度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就是说,表现为聚合态热粒子的万物可以表现其内在中存在的热粒子的数量和由热粒子的数量决定的物质的质量,但却是不能表现热和温度现象的。对此,我们作何理解呢?

 

这就是说,对任何物质来说,虽然它的内在成分是热粒子,但它是热粒子的一种聚合态,它本身是不能表现热和温度的。能够使它表现热和温度的,是存在于构成它的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

 

那么,为什么是独立态热粒子可以表现热和温度,而聚合态热粒子却不可以表现热和温度呢。这是因为,热和温度现象其实是独立态热粒子的胀力现象,是热粒子在以独立态存在时可以作用于相邻物质的膨胀压力作用。比如,当独立态热粒子在物质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存在数量很少密度很小的情况下,独立态热粒子作用于电子和原子核的膨胀压力是很小的,此时表现为热量很小温度很低。当独立态热粒子在物质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存在数量很多密度很大的情况下,独立态热粒子作用于电子和原子核的膨胀压力则是很大的,此时表现的热量很大温度很高。

 

独立态热粒子表现出的这种数量可多可少和密度可大可小的现象说明,独立态热粒子是具有流动性、离散性和聚合性的。显然,热和温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具有的流动性、离散性和聚合性决定的。因为独立态热粒子所具有的流动性,决定着独立态热粒子是可以时聚时散的。这也就意味着是独立态热粒子具有的流动性以及由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性所决定的独立态热粒子的离散性和聚合性在决定着热量的多与少和温度的高、低及变化的。可以这么说吧,当独立态热粒子因为流动性特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而不是被挤压)在一起时,会因为空间和物质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的增加而表现为热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当独立态热粒子因为流动性特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离散时,会因为空间和物质单位体积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的减少而表现为热量的减少和温度的降低。所以,空间和物质的热和温度是由独立态热粒子所具有的流动性、离散性、聚合性特征和实际发生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聚合、离散决定的。

 

当独立态热粒子在黑洞中或在黑洞的最终大爆炸中被挤压成聚合态——万物——时,热粒子就失去了独立态热粒子所具有的流动性和由流动性所决定的离散性和聚合性,就不再具有了胀力现象和作用于相邻物质的膨胀压力作用,所以就不再能表现为热和温度了。比如,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就都是热粒子的聚合态,是一定数量的独立态热粒子被黑洞中形成的宇宙力和黑洞最终大爆炸产生的膨胀压力挤压在一起而形成的。此时电子和原子核中的热粒子就不再是一粒一粒独立的可离可聚的状态了,而是热粒子的不可离不可散的密实体和固态体了,是不再具有独立态热粒子具有的那种流动性和由流动性决定的离散性和聚合性了,是形成不了胀力的,是不能再像独立态热粒子那样可以对相邻物质构成膨胀压力作用的。所以,作为热粒子聚合态的电子和原子核就无从表现热和温度了。而能够表现热和温度的就是存在于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随便选择一种物质并对这一物质进行不断地降温来加以验证。我们以水为例。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无论是氢原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还是氧原子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它们都是由热粒子组成的,因此它们都是热粒子的聚合态。这样,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物质——水——也是热粒子的聚合态。那么作为聚合态热粒子的水可以像独立态热粒子那样表现热和温度现象吗?不能。因为组成水的热粒子已经被挤压成氢原子\氧原子这种聚合态了,已经没有了热粒子在独立状态时具有的流动性、离散性、聚合性特征了,就只能以坚实的聚合态为表现,而不能以流动性和时聚时散来表现热和温度了。

 

我们知道,水的温度是可以由100降到0的。如果作为聚合态热粒子的水可以像独立态热粒子那样表现温度的话,那么它的初始温度是多少,那就始终还应该是多少。而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当水的温度由100降到0,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这样假设(其实,这不是假设,而就是实际的客观存在),对温度在100的水来说,它实际上是包括两种物质成分的。一种物质成分是聚合态热粒子——水;另一种物质成分是独立态热粒子,即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使温度达到100的独立态热粒子。因此,水的温度是由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具有流动性\聚合性特征的独立态热粒子来表现的,而不是由聚合态热粒子的水表现的。当100水中的存在于水的氢原子\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在流动性和离散性的作用下不断地从水中散失时,水的温度也就会不断地降低。当水中的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散失到使水的温度表现为0时,水的温度即为0。在这三种情况下,水本身和组成水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没有丝毫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这说明的就是,决定水的温度的不是聚合态热粒子——水,而是存在于水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有着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的独立态热粒子。这一原理适用于宇宙中的任何空间和物质的温度现象。也就是说,对宇宙中的任何空间和物质来说,决定它们温度的,不是热粒子的聚合态——物质,而只能是具有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的独立态热粒子,是独立态热粒子在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作用下的数量和密度

 

把这一原理用在黑洞上,我们就应该知道,独立态热粒子一旦在黑洞中被挤压成聚合态——粒子物质和物质,就失去了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了,就与热现象无关了,热就只能是热粒子在以独立态状态存在时表现出的现象,是由独立态热粒子的流动性\聚合性\离散性特征决定的现象我们可以以“独立态热粒子=热”和“聚合态热粒子≠热”这样的公式表示热粒子与热的关系。这两个公式可以说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定律

 

知道了宇宙中存在着的这一基本事实以及“独立态热粒子=热”和“聚合态热粒子≠热”这一定律,我们就可以解释大爆炸发生的10-32秒后,温度就降到了1亿亿亿度”、也即我所说的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后,温度为什么会骤然急速降低的问题了。

 

这是因为,在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的瞬间,黑洞内形成了极强的膨胀压力,正是这种极强的膨胀压力于瞬间把大量的本来表现热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了不再与热发生关系的聚合态热粒子——物质(即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些物质)。当大量的独立态热粒子被挤压成聚合态热粒子——物质——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使表现热的独立态热粒子数量的大量减少,是表现热的独立态热粒子密度的急剧降低。当表现温度的两个条件——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发生这样的改变后,也就表现为最终大爆炸的黑洞体温度的骤然降低。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黑洞以黑洞的形态存在时,因为它的内在物质成分几乎100%是独立态热粒子而表现为温度是一亿度的话,那么在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后的一段时间里,有50%的独立态热粒子被挤压成了聚合态热粒子——物质(即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些物质),这不仅减少了50%的可以表现热现象的独立态热粒子,而且使独立态热粒子的密度也相应地减少了50%,那么黑洞体的温度也必然随之由一亿降低到5000万左右(也就是一个恒星内部的温度)。

 

这就是黑洞最终大爆炸时的黑洞体温度会大幅度降低的原因。

 

(这里,让我们就什么是“黑洞体”作一点说明。黑洞在没有发生最终大爆炸时,它就是纯粹的黑洞,是由单一的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组成的黑洞。但在黑洞发生最终大爆炸的那一时刻,黑洞将发生质的改变,黑洞将因为它内在中的大量独立态热粒子被挤压成物质而改变性质。在黑洞最终大爆炸之初,黑洞将因为大量的独立态热粒子被挤压成聚合态热粒子——物质——而不再是纯粹的黑洞。在黑洞最终大爆炸结束之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星系雏形。于是,在黑洞最终大爆炸发生之时和黑洞最终大爆炸结束之前,黑洞已不再是纯粹的黑洞,却也还没有完全转变为新的星系,而是处在由黑洞向星系转变的时间和过程中。因此,最终大爆炸时的黑洞表现为是由黑洞向星系过渡的一种特别的形态。这时的黑洞即为“黑洞体”)。

 

第四部分  为什么宇宙中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

 

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独立态热粒子=热”“聚合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来说明“为什么宇宙中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这个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对任何空间(如宇宙空间、地球空间、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间”)来说,还是对任何物质来说,它们的温度都是取决于热源的。对空间和物质来说,有热源存在,空间和物质的温度就会在绝对零度以上。没有热源存在,空间和物质的温度就只能是绝对零度。那么什么是热源呢?热源就是能够产生独立态热粒子和输送独立态热粒子的出处,就是独立态热粒子本身。比如,物质的燃烧,就是物质中的电子、质子、中子分解的表现。物质中的电子、质子、中子在分解的过程中既会产生光,也会产生热。燃烧产生的热就是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体现。因此物质的燃烧过程就是产生独立态热粒子的过程。也因此,燃烧的物质和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独立态热粒子就是一种热源。再比如,温度高的物体,是会向与它相邻的温度低的物体传输温度的,是会让相邻物体的温度升高的。那么温度的这种传输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是温度高的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多于温度低的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因此,温度高的物体向与它相邻的温度低的物体传输温度的本质,是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输独立态热粒子。因此,相对温度低的物体来说,温度高的物体就是与它相邻的温度低的物体的热源

 

下面,我们来看看热源是如何决定空间和物质(物体)的温度的。

 

宇宙中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状态,既可以体现在宇宙空间那里,也可以体现在物质那里。

 

比如,对一处远离热源的宇宙空间来说,它的最底温度就有可能为-273.15

 

比如,对于处在最底温度为-273.15空间中、且难以被大量的光照射的天体和物质来说,它的最底温度也应该是接近于-273.15的。

 

比如,对地球上的通过人工降温的物体来说,它的最底温度也有可能是接近于-273.15的。

 

为什么会有这三种最底温度的状态出现呢?这就与“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一公式相关了。

 

比如,对于远离热源而其最底温度为-273.15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元素构成的物质的宇宙空间来说,因为没有热源来给这一空间增加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使这一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存量等于0或接近于0的话,于是这一空间的温度就只能是绝对零度—— -273.15——了。这说明的是什么呢?说明的是,对宇宙中的这一空间来说,是只存在这一“宇宙空间”的,是不存在独立态热粒子的。所以,决定这一宇宙空间温度为绝对零度或接近于绝对零度的,不是化学周期表中的任何物质,而是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特定物质,是这种特定物质在某一宇宙空间中为0了,才使这一宇宙空间的温度为绝对零度的。显然,在这里,是“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一公式在起作用的。

 

比如,对于处在最底温度为-273.15空间中的且难以被大量的光照射的天体和物质来说,它的温度也会同样会是-273.15的,或是接近于-273.15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聚合态热粒子≠热”的公式和“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是在同时起作用的。温度为-273.15空间之所以温度为-273.15,是因为这一宇宙空间中是没有独立态热粒子的,是因为独立态热粒子的存量为0的,于是表现为“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个公式在起作用的。那么存在于这一宇宙空间中的天体或物质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中也必然是没有可以表现温度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是独立态热粒子的存量为0的,所以它的温度也只能是-273.15。这说明的是什么呢?说明的是,对这个温度为-273.15天体或物质来说,只有这个天体或物质存在,而没有独立态热粒子“寄生”在这个天体或物质中的。虽然在这一宇宙空间中有表现为聚合态热粒子的天体和物质的存在,但它们作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质是不表现温度的。于是,在这里是“聚合态热粒子≠热”的公式在起作用,同时也是“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一公式在起作用当然,也可能的是,对存在于这一宇宙空间中的天体和物质有光照的那一面来说,会因为光粒子的撞击和分解产生独立态热粒子而成为这个天体和物质的一种热源,而使这一天体和物质存在着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

 

比如,对地球上的通过人工降温的方式使物体的最底温度接近于-273.15这种现象来说,在这一物体没有被降温之前,它的温度应该是与它存在的环境中的温度相同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对这一物体来说,除了这种物体本身的存在外,在这种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间隙中是存在着一定数量和一定密度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是有一定数量的独立态热粒子“寄生”在这种物体中的。正是这些“寄生”在这个降温目标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一定数量和一定密度的独立态热粒子决定着这个将被降温的物体的温度是与它存在的环境中的温度是相同的。那么人工降温对这个物体意味着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我在《<</span>没有人比我更懂电流,今天带你重新认识电流>中所说的那样,是将“寄生”在被降温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排出降温物质的体外。这样一来,也就表现为“寄生”在降温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被排出降温物体的体外越多,降温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也就越少和密度也就越低,相应的就是这个被降温物体的温度也就越低。在这个物体降温的过程中,被降温物体的温度虽然仍然存在,但它的温度却是越来越低的。从理论上来说,如果通过人工作用将“寄生”在被降温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全部排出其体外的话,那么这个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间隙中也就没有了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这个被降温物质的温度也就为绝对零度了。但是,这个被降温度的物体始终是存在的,是以聚合态热粒子的形态存在的,组成这个物体的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是一点也没有减少的,还是原来那么多的,这个物体中的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的运动虽然会有变化但变化不会很大,但它的温度却是在降温过程中不断减少的。这说明的就是,这个被降温物体的温度不是由这个物质本身和它自身的运动决定的,而是由“寄生”在其体内的独立态热粒子数量的多少和密度的大小决定的,是由“聚合态热粒子≠热”和“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宇宙中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原因所在。原因就是在“聚合态热粒子≠热”和“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的作用下,在宇宙中最底温度仅为-273.15空间和物体中,是不存在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粒子物质的。

 

除了可以通过给物体降低温度说明“聚合态热粒子≠热”和“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的客观性外,也还可以通过给物体增加温度的方式来说明“聚合态热粒子≠热”和“独立态热粒子=热”这两个公式的客观性的。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给物体降低温度的实质,是把“寄生”在物体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空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排出物质体外的表现。那么给物质增加温度的实质是什么呢?又正如我在《网友的“请用你的理论解释一下什么是温度”一问题的答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往物质体内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中注入独立态热粒子,是让注入到物体中的独立态热粒子“寄生”在这个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之中。所以,任何物体温度的降低和增加,与温度降低或增加的物体本身无关,而只与独立态热粒子这种特定的粒子物质有关,与“寄生”在物体中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空隙中的独立态热粒子的数量和密度相关

 

最后,让我们对“为什么宇宙中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的原因再作一次概括,那就是:

 

无论是宇宙空间表现为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还是宇宙中的某些物体表现为的最底温度仅为-273.15”,皆是因为在它们的体内(即空间体内和物体体内)独立态热粒子的存在数量为0或接近于0的缘故。除此以外,别无他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