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教育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2022-03-19 11:21:07)评《中国教育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2022年3月19日
相关微评
2022年3月19日
据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教学成绩不佳,教师就该上“黑榜”?》一文披露:3月11日,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召开的春季学期教育工作会上,8名教师因其任教学科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排名倒数三名,被给予“黑榜”警告。
这太可怕了。
这再典型不过的反映了管教育的官员的“教育就是只教知识的”教育理念有多么顽固了。在这么顽固的教育理念的统治作用下,育人教育理念如何在管教育的官员那里得到认同和确立?育人教育理念得不到认同和确立,育人教育又怎么能得以进行和推进?
就这一“教学成绩不佳,教师就该上‘黑榜’”事情来说,该上黑榜的应该是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的官员或管教育的官员,应该责令这些教育官员尽快改变教育理念,甚至应该调整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的管教育的官员,以警示所有的管教育的官员和校长。不如此,这育人教育理念真的是确立不起来的,育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真的是推不动的。
正文
我们教育的总症结是:只教知识不育人。
然后是一些具体且严重的症结问题。
如,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原本是育人的,但我们却把教育当作成了培养人才的教育,想要把未来不可知的几岁的十几岁的孩子培养成未来可知的人才。这就使教育发展成为了以培养人才为重,育人为次,甚至育人为无的教育。
如,基础教育中的知识,那就是学过了知道了就行了会忘记的知识。所以,基础教育不能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上,应该放在育人上。但是,在国人的意识中,知识=人才,而且是知识越多就越是人才。于是,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于是就通过教育拼命地往孩子的头脑中灌知识,而把教育的育人功能排挤的无影无踪了。结果产生的是几十年高考考出的3000名脑子里装满了知识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杰出人才这样的很具嘲讽意味的苦果。
如,因为没有教育是育人的教育理念,所以导致不知道育人该育些什么。实际上,“育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可是,由于教育发展成为了“应试教育-极端化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处在了没有人去想“育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处在了不知道育人内涵是什么的状况,处在了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是教知识的专家却又都是育人的教盲的状况,处在了我们的校长个个都是追逐应试成绩的行家却成不了教育家的状况。
如,教育是保护儿童天性和权利的教育。但是在国人的意识中,教育就是只教知识的,孩子就是学习知识的。所以根本就不顾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不顾及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而拼命地逼着少年儿童学知识,以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天才少年”教育大学化的方式逼着少年儿童学知识,掌握应试方式,这就必然地会剥夺少年儿童的天性(如无忧无虑的天性,如玩的天性,如快乐的天性,如自己想问题的天性,如学会自我管理的天性,如学习劳动的天性,等等,等等),就必然地会侵犯少年儿童的权利(如睡眠的权利,如身体健康的权利,如人格尊严不受伤害的权利,如精神健康的权利,如与抑郁和自杀无缘的权利,如有正确价值观的权利,等等,等等)。甚至,在国人的意识中,几乎没有“儿童权利”意识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这导致了和仍然在导致着无数悲剧的发生。
如,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公利,应该是可以让国家让社会让民族获取公利最大化的一项事业。但我们的教育却是被来自家长的私利(如家长的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学校”、考上大学、上上重点大学这样的私利)、来自教育官员的私利(如自己管辖范围内学校的应试成绩最好或靠前、高考录取率高这样的政绩私利)、来自校长的私利(如自己管着的学校的应试成绩在地区范围内的应试成绩最好或靠前、学校能出高考状元、学校的高考一本率高这样的政绩私利)、来自教育者的私利(如教育者的工资外额外利益这样的私利)绑架着的,以至于使教育发展成为了谋取私利最大化的工具。当我们的教育发展成为这样的谋取私利最大化的工具式教育时,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少年儿童、我们的青年。
好在,教育是育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形成,“双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双减”政策长期坚持的意志表达,表明我们的教育正在逐步转向育人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正视到我们这里所说的那些实际存在的症结问题,能解开和消除这些教育症结,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为在朝向育人教育的方向和道路上发展得更好的教育的,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是最有利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少年儿童我们的青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的,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为能够实现公利最大化的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