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的关于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的看法
(2022-03-12 10:01:35)| 分类: 随便科学 |
一种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的关于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的看法
评《中子星物质已经很难用元素诠释,那么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
2022年3月11日
本文提出的新术语新观点
【整个黑洞自始至终都会是由厚实的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天体,是不会有空洞的】
【太阳只会表现为质量的不断减少和散失,太阳是不会“坍缩”形成什么白矮星的】
【黑洞的客观存在与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理论是难以吻合的】
【组成黑洞的是独立态热粒子,是与黑洞直径一样厚实且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是越接近黑洞中心密度越大的独立态热粒子。所以,对于充满了既厚实又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的黑洞来说,只有黑洞外层与黑洞中心之间的独立态热粒子密实程度的差异,而没有什么“奇点”的】
正文
对于中子星、白矮星,还有红巨星、褐矮星什么的,我是早在四十多年前就知道了的。那时对中子星和白矮星是处在一种知道了就行了的状态的,是没有什么想法的。但是,随着自己有了关于宇宙、物质和黑洞等等想法后,就形成自己的思路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质疑过去知道的一些传统知识了,去否定过去知道的一些传统知识了,去反驳过去知道的一些传统知识了。
这里,再就《中子星物质已经很难用元素诠释,那么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一文,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自己对《中子星物质已经很难用元素诠释,那么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中的一些文摘内容的评析。
文摘:【所谓的“无限大”只是黑洞中心的奇点,并不是指黑洞本身】
评析:
黑洞是在不断地吸收“营养”的。黑洞在形成的初始,它吸收的“营养”只是弥漫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是由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至少三个相邻恒星发射出的运动轨迹有曲率的射线粒子将独立态热粒子驱赶在一起而形成黑洞的。由于独立态热粒子是由热现象来表现的。所以,黑洞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一个炽热天体。随着黑洞吸收的独立态热粒子越来越多,黑洞也就成为了一种高温和极高温的天体。
初时的黑洞真的像一个胚胎那样是一个点,但不是“奇点”。随着黑洞的不断长大,黑洞可以吸收的“营养”开始改变,开始多样化。除了继续吸收弥漫于宇宙空间的独立态热粒子外,宇宙中小一些的自由天体也会成为黑洞的“营养”来源。黑洞是通过它的高温把进入它的那些自由天体完全彻底地通过熔化、分解、还原为独立态热粒子的方式增加“营养”并不断长大的。
如果黑洞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最终的大爆炸(最终大爆炸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恒星系),黑洞是会通过不断地吸收“营养”而不断长大的。所以,科学家们才会推论或观察到超级黑洞的存在。
由于黑洞是被至少三个相邻恒星发射出的运行轨迹有曲率的射线粒子像鞭子抽打陀螺那样把独立态热粒子驱赶在一起而形成的,所以黑洞从形成一始,它也是一种高速旋转的天体。因为黑洞是高速旋转的,所以在黑洞内部会形成向心压力和扭力。而且是,越接近黑洞中心,向心压力就越大,大到能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原子核、氢元素的程度。但整个黑洞自始至终都是由厚实的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天体,是不会有空洞的,是不会形成什么“奇点”的。
文摘:【太阳最终会变成白矮星,白矮星就是太阳死亡过程中向内急剧坍缩形成的】
评析:
太阳燃烧的是氢,太阳燃烧氢的过程,就是太阳质量减少的过程。当太阳在燃烧到生成的能组成引力场的射线粒子少于失去的射线粒子的临界点后,会出现两种状态。
一是太阳引力场强度降低,这会最终导致太阳系的解体。于是太阳和它的行星都会成为自由天体。所有的成为了自由天体的行星都会像地外行星那样成为冷星体。
二是成为自由天体的太阳自身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朝向冷星体或冷氢球方向发展,并在存在于宇宙中的各种射线粒子的冲击下,不断地失去氢分子,由此形成一种氢分子带。这种氢分子带的宇宙现象已经由外国科学家发现。这说明的是成为了自由天体后的太阳,其质量是以氢分子大量散失的方式减少的。
其实,宇宙中所有的恒星系都是会经历这样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的。
因此,太阳死亡的过程表现为:自身成为了自由天体→演变为冷星体或冷氢球→氢分子不断丢失→或最终解体而死亡,或被其它恒星吞噬或撞击进黑洞而消失。所以,太阳只会表现为质量的不断减少和散失,是不会“坍缩”形成什么白矮星的。
文摘:【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要大得多,每立方厘米达到十亿吨,简直无法想象!】
评析:
对于物质能“每立方厘米达到十亿吨”这样的理论,早在几十年前就不太相信。现在就更是不相信了。根据本人上述的关于太阳星系(也应该是所有的恒星系)的演化规律,太阳只能演化为冷星体或冷氢球,只会密度越来越小,是不可能坍缩成什么白矮星的,又怎么会变成密度每立方厘米达到十亿吨的中子星呢?至于中子星是不是存在,中子星的密度是不是达到每立方厘米十亿吨,等到成为确定无疑的事实后再去相信或否定吧。
文摘:【如果中子星质量增大,达到奥本海默极限(三个太阳质量以上),中子简并压再也地方不住引力,中子星就会继续向内塌陷。于是,黑洞便诞生了!】
评析: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中子简并压再也地方不住引力”这句话中的“地方”是不是“提防”?
“中子星就会继续向内塌陷。于是,黑洞便诞生了!”。这意味着,组成黑洞的“原材料”是中子星中的中子?那黑洞到底是中子星还是“塌陷”成的中子密度更大的中子星呢?
而我的观点是,组成黑洞的“原材料”是弥漫于宇宙空间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是被至少三个相邻恒星发射出的运行轨迹有曲率的射线粒子把独立态热粒子像鞭子抽打陀螺那样驱赶在一起而形成的,是可以由小长大的,是可以“长”到极致大的。这是与黑洞既是高温天体又是高速旋转的天体相吻合的。
那么黑洞是高温天体、是高速旋转的天体、是可以不断“长大”的天体这些客观现象,能与黑洞是由中子星塌陷形成的理论相吻合吗?如果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那岂不是意味着黑洞的大小是定型了的?那黑洞可以继续“长大”吗?可以“长大”到科学家们发现的超级黑洞那么大吗?可以是高温天体吗?可以是高速旋转的天体吗?所以,黑洞的客观存在与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理论是难以吻合的。
文摘:【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黑洞并不一定非得是中子星产生的,如果一个恒星质量巨大(通常达到8倍太阳质量),恒星在死亡之后也会坍缩为一个黑洞】
评析:
一会说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一会又说“恒星在死亡之后也会坍缩为一个黑洞”,这难道不自相矛盾吗?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条件的确定性和结果的必然性。自相矛盾的说法能符合规律体现的条件的确定性和结果的必然性吗?所以,要么是“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的结论去否定“恒星在死亡之后也会坍缩为一个黑洞”的结论;要么是“恒星在死亡之后也会坍缩为一个黑洞”的结论去否定“黑洞是中子星塌陷而成的”的结论,要么是这两种理论都是不成立的。
文摘:【恒星在氢燃料耗尽之后,核心会继续发生聚变,氦聚变,然后是碳,氧等。大质量恒星甚至能一直聚变到铁元素,然后就停止了】
评析:
“一直聚变到铁元素,然后就停止了”,那我们要问了,聚变到铁元素就停止了,那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还有那么多物质元素又从何而来?
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那样,当太阳在燃烧到生成的能组成引力场的射线粒子少于失去的射线粒子的临界点后,它自身就会逐渐演化为一种冷星体或冷氢球,它的氢分子是会不断地丢失的,是以氢分子丢失的状态解体和死亡的。是不会发生什么“氦聚变”,“然后是碳,氧等”,是“大质量恒星甚至能一直聚变到铁元素,然后就停止了”的。恒星中的氢自始至终是以氢的形态存在的。趋于死亡的恒星的氢密度是越来越小的,是趋于冷星体或冷氢球状态发展的,是不可能发生什么“氦聚变”的,是不可能聚变成碳、氧、铁的。
这里既然说到碳、氧、铁这样的物质。那我们就来说说宇宙中的物质是如何产生的。根据“一物生万物 万物归一物”的定律,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热粒子这种宇宙中最小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粒子组成的,万物的内在成分都是这种热粒子。那么热粒子是如何形成万物的呢?我们已经说过,热粒子的一种存在形态——独立态热粒子——是组成黑洞的物质。黑洞又具有高温、高速旋转的特性。黑洞的高速旋转会在黑洞中产生三种力——向心压力,物质在高温作用下分解时产生的膨胀压力,扭力。当一个体积庞大的自由天体撞进黑洞后,会被黑洞的高温熔化爆炸,并引发黑洞自身的最终大爆炸。正是黑洞的这种最终大爆炸把黑洞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化学周期表中所有的物质元素的,是把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万物的,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恒星系的。黑洞最终大爆炸中的作为由氢元素构成的主体部分成为了恒星,而被挤压成的由更多元素组成的物质被抛射了出去,而成为了恒星系中未来的行星。这才是化学周期表中的所有物质元素和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牵强附会的什么死亡恒星发生“氦聚变”,然后产生碳、氧、铁什么的。
文摘:【超大质量恒星在向内坍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能量,让铁元素继续聚变成更重的元素,然后发生剧烈爆炸,这就是所谓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把外层物质喷洒到浩瀚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行星的原材料,最后剩下一个黑洞或者中子星】
评析:
再怎么大的恒星经历的也是燃烧→质量减少→成为自由天体→衰败为冷星体或冷氢球→死亡消失这样的过程。质量不断减少的恒星是不可能产生“向内坍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能量,让铁元素继续聚变成更重的元素,然后发生剧烈爆炸”这种状况的。
关于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应该存在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人类观察到的确实是一个曾经观察到的有亮度的星星发生的爆炸,这可以视为是超新星爆发。
另一种情形是:“超新星爆发”是发生在一个人类观察到的没有星星存在的“空寂”宇宙空间中的,那这样的超新星爆发就应该是黑洞的最终大爆炸,因为黑洞正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人类却看不到的天体。正是这样的表现为超新星爆发的黑洞最终大爆炸,把黑洞中的独立态热粒子挤压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物质元素的,而不是什么“铁元素继续聚变成更重的元素”的。
如果“超新星爆发”实际上是黑洞的最终大爆炸的话,那么“把外层物质喷洒到浩瀚星际空间”成为下一代行星的原材料是对的,但说“最后剩下一个黑洞或者中子星”应该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是:最后剩下的是由氢元素+独立态热粒子构成的炽热的恒星。于是,“喷洒”出去的各种物质与剩下的恒星组成了一个新的星系。
文摘:【中子星物质的密度已经大得让我们无法描述了,那么组成黑洞奇点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评析:
存不存在中子星是未知的,中子星内的物质是什么是未知的,中子星物质的密度有多大是未知的。
但组成黑洞的是独立态热粒子,是与黑洞直径一样厚实且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是越接近黑洞中心密度越大的独立态热粒子。所以,对于充满了既厚实又密实的独立态热粒子的黑洞来说,只有黑洞外层与黑洞中心之间的独立态热粒子密实程度的差异,而没有什么“奇点”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