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
(2020-07-12 08:52:13)分类: 文化 教育 法 爱 |
再谈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
2020年7月9日—7月11日
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个被人们揪住不放的问题。而且,人们在讨论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时,绝大多数人是把责任归咎于清华北大的,归咎于清华北大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出了问题。不过,还是有极少数网友不这么认为。在这极少数人看来,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责任不在清华北大,而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我更是这么认为的。我在《15000赴英小留学生+ ,在说明着什么》的书稿中就专门谈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应该给清华北大“平反”的观点。后来,又就这个问题写了两篇微评。这里,我把自己写的这两篇微评引用过来。微评如下:
回网友对本人的《一个需要国人扭转的习惯性的观念》的“本文的说法不是很客观”的评论
2020年7月4日
是的,给幼儿、给小学生、给初中生讲政治、讲思想、讲道德确实是不适宜这些年龄段的孩子的,给他们讲这些,他们基本是听不懂的,也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对这些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人的道理、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有爱国萌芽(注意:是萌芽,而不是爱国思想)、有民族意识萌芽(注意:是萌芽,而不是民族精神)则是可以养成的,而且必须在这个年龄段养成,否则就晚了。只有当人到了青年阶段时,给他们讲政治、讲思想、讲道德、讲精神才是听得懂的。但是,听得懂是一回事,有没有作用却是另一回事。所以,要想让给青年讲政治、讲思想、讲精神能够发挥作用,则是要取决于他们在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给他们打下的是怎样的基础的。如果他们在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时期没有打下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在大学再给他们讲政治、讲思想、讲道德,讲精神,他们虽然听得懂,但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清华北大生虽然知道那么多政治、知道那么多主义、知道道德是什么、知道爱国主义是什么,知道民族精神是什么,却是没有什么用的,他们还是要脱国而去的。如果他们在幼儿、小学、初中教育阶段打好了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培育起了爱国意识萌芽和民族意识萌芽,在高中教育阶段让这些基础、萌芽得上升为思想和意识并到固化,然后再在大学给他们讲政治、讲主义、讲信仰、讲思想、讲道德、讲精神,他们才会成为坚定的主义者、信仰者、爱国者、民族主义者。所以,不要轻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不能给孩子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识,那是会误事的。
一个需要国人扭转的习惯性的观念
2020年7月4日
人们一谈到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时,就质疑清华北大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以为是清华北大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就认为是清华北大在人才培养上的失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客观的。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确实能够把一个青年造就成有本事的人(当然,有了本事的青年把本事用在何种事情上、用在哪个国家则是另一回事。)但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人,却不是短短几年的大学所能决定的,而是要由长长十几年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所决定所定型的。大学对已经定型的人是基本改变不了的了。所以,大学之前的教育是决定人成为怎样的人的教育,大学则是使人长本事有能力的教育。这体现的就是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所以,把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归因于清华北大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归因于清华北大人才培养的失败,是不准确的,是不客观的。不知道国人何时才能明白这个道理,何时才能把这种习惯性的观念扭转过来,何时才能把对人的培育放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上。只有这样,清华北大接受的青年就是没有为他国效力意识的青年,而是有为国效力意识的青年,清华北大培养出来的有本事有能力的青年才不会批量地流失。
这两天,围绕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问题的讨论、争论仍然停不下来。如:有网友提出了“清华北大成为‘欧美人才基地’,究竟错在何处?”并写成了文章的,还有“面对清华北大人才留学不归的汹汹舆情,清华北大为什么保存沉默?”这样两个问题,着实引起了了太多网友的热情参与。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还会源源不断地被提出来。
对前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本人是一半肯定,一半否定。这篇文章说清华北大成为“欧美人才基地”,错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这是对的。但又把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错归结为快乐学习,这就不符合事实了。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过快乐学习,就是公立学校也没有过真正的快乐学习。那么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错在哪儿呢?错在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教育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识了,不育人了,不对孩子进行打好做好人好公民基础的培育,也就无法给大学输送有爱国精神有民族情怀有远大目标有远大理想的青年,而输送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着各种负面存在的、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青年。所以当这样的青年成为欧美猎取的对象时,他们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就把国家和民族排斥掉了,当然也就不会以国家以民族为中心了,而去欧美就是他们在自我为中心意识作用下的选择,就是在“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推动作用下要寻求要确立要追逐要实现的眼前目标和眼前利益。所以,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错,不是错在还不存在基础教育的快乐学习上,而是错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育人上,错在不育人的教育在无形中让孩子和青年养成了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上。
在人们把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责任推给清华北大而否认责任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有两个理由是“特别充分”的。一是,为什么是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特别严重?二是,如果说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给孩子和青年打好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的话,那为什么去了别的大学而后从这些大学出来的高中生没有像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那样去国外呢?其实,这两个理由是根本不成立的。但它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又确实是最充分的理由。
这里,让我们就这两个“理由”做一些分析。首先可以说,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都是只教知道就行了的知识而不育人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要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以同一的状态存在的,都是在长长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于无形中滋生出了各种负面存在的,是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意识的、是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
而之所以是由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们来表现“人才流失”的,是因为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进的是中国的最一流大学,而没有来表现“人才流失”的高中生们进的是中国的比清华北大层次低一些的大学。
所以,如果把清华北大降格为中国层次低一些的大学,那么那些从上升为中国最一流大学出来的大学生还是会被欧美挖墙脚挖走的。那时,人们指责的就不是层次降低了的清华北大了,而是升格为中国最一流大学的xx大学和xx大学了。而那些进入这样的最一流大学的xx大学的高中生,也就会像现在的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那样是“人才流失”的表现者的。而使他们成为“人才流失”表现者的原因,同样是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养成了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所以,只要是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高中生,只要有机会,就都会成为“人才流失”的表现者的。
那么为什么只有进了像清华北大这样的最一流大学的曾经的高中生会脱国而去,而进入其他大学学习的曾经的高中生们没有脱国而去呢?
这是因为,欧美接受中国人才的能力和职位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接受所有的由中国的大学出来的大学生的。他们当然要把接受中国大学生的有限的能力和职位给予从中国的最一流大学中出来的学生那里,也就是现在的清华北大那里。我们甚至不怀疑,如果欧美有无限的能力和职位接受中国的大学生的话,那么脱国而去就不只是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大学生了,可能中国的大学生都要跑得差不多了。这说明的是什么呢,说明的就是,我们的不是育人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不是只使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在思想上和心灵中没有培育出爱国意识萌芽、民族意识萌芽,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远大目标、越大理想的,而是使几乎所有的高中生们都成为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以自我为中心者的,都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只是进了清华北大的高中生们比进了别的大学的高中生们更有被欧美“挖”走的机会而已,更有脱国的机会而已。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我们所有的高中生都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以自我为中心的,都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养成了“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从大学出来的曾经的高中生们会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做出那么多那么大的成绩呢?
这需要我们把从大学出来的留在国内的曾经的高中生分成三个部分来做分析。
一部分是从大学出来在各个领域做出成绩的曾经的高中生。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是因为环境改变了他们。这个环境就是工作还不错、收入还可以、自己能够发挥作用、能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的环境。如进了航天领域工作的曾经的高中生们,如进了华为工作的曾经的高中生们,等等,等等。正是这样的环境弱化乃至消除了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在无形中滋生的负面存在,弱化乃至消除了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形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弱化乃至消除了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从大学出来的曾经的高中生都能消除乃至弱化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在无形中滋生的负面存在和自我为中心意识呢?是不是都能弱化乃至消除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呢?不是的。这些最终没有弱化乃至消除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在无形中滋生的负面存在、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从大学出来的曾经的高中生,是由两部分人来表现的。
一部分是,虽然进了“单位”,虽然有了好的环境,但他们并不能自觉地去弱化乃至消除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在无形中滋生的负面存在和自我为中心意识,弱化乃至消除了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而是在种种负面存在和自我为中心意识的作用下,在“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惯性”的驱使下,成为在“单位”中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这样的人在“十八大”之前,那简直是太多了。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不少。仅仅看看人们在以怎样的方式获取职称就知道这样的人有多少了,仅仅看看人们是在怎样的玩转潜规则就知道这样的人有多少了。这些人难道不是在把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滋生在他们身上的负面存在、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吗?这样的人如果有脱国的机会他们能不脱国而去吗?这样的人,可以说在我们的各社会阶层中、各行业中、个领域中、各“单位”中都有,而且为数不少。他们的人数,应该远远多于脱国而去的清华北大生们。对这些人的产生,我们应该指责谁呢?也指责大学教育吗?
二是,那些从大学出来的没有进“单位”而是在社会上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也就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曾经的高中生们。他们不是也把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滋生在他们身上的负面存在、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吗?这样的人也同样远远多于脱国而去的清华北大生们。对这些人的产生,我们又应该指责谁呢?难道也指责大学教育吗?
对那些大学出来脱国而去的人们来说,对那些从大学出来在“单位”中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们来说,对那些从大学出来在社会上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们来说,他们不都是接受过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吗?难道支配他们这些行为的负面存在、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不是在长长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时期滋生、养成和固化的,而是在短短的大学时期滋生、养成和固化的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逻辑的。所以,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责任不完全在清华北大,那么多人在“单位”中在社会上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责任不也不完全在大学教育,而主要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所以,要解决清华北大人才批量流失问题,要减少在“单位”中在社会上制造麻烦制造问题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就要把精力放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上。要在这长长的基础教育期间,给孩子打好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要让孩子有爱国的萌芽和爱民族的萌芽。要在高中教育这个青年成熟的特殊时期,让青年把做好人好公民的基础固化了,让青年把爱国的萌芽和爱民族的萌芽上升和固化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要让高中时期的青年确立起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
正如我在《幼教、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在教育中的合理分工》中所分析的那样:
幼儿教育是用强制和责令的方式让没有意识的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让开始形成意识的孩子具备好的意识萌芽的教育;
高中教育是让开始形成成熟意识的青年把在中小学教育中具备的好的意识萌芽上升和固化为成熟意识的教育;
而大学教育是让在身体上意识上已经成熟了的青年长本事的教育。不管青年在进入大学之前成熟了的意识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还是消极的颓废的甚至反社会的(如那些在美国肆意侮辱和辱骂自己国家和自己民族的那些大学生们所表露的思想意识),大学教育都能让他们长本事的,但基本改变不了他们那已经成熟了的意识状态的。如那些在美国肆意侮辱和辱骂自己国家和自己民族的那些大学生们所表露的思想意识,大学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意识状态了吗?没有,也几乎不可能。而他们的这些消极的颓废的反国家反民族的意识是在大学三年、二年、甚至一年(因为他们中间一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一些诬蔑和辱骂国家的人就只是大一的学生)形成的吗?我们的大学没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主义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吗?当然不是,而且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大学做的比大学之前的教育要多得多。可这样的教育对那些已经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已经养成的“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的青年来说还有用吗?基本没有。人们可以用“人才流失”来指责清华北大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失败。那么对那些从别的大学出来的那么多在“单位”中在社会上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那些在国外侮辱辱骂自己国家和自己民族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指责这些大学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失败呢?当然可以,就像指责清华北大那样。但这种指责真的是不正确不客观的。所有的大学都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二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里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把已经在高中时期成熟的青年造就成我们想要的那种人的。
所以,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对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都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特有的教育目标和特有的教育功能的,这些目标和功能不是能由其他教育阶段所替代所取代的。(可参见本人的《幼教、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在教育中的合理分工》一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教育阶段客观存在的教育目标和功能——把孩子的萌芽意识上升和固化为青年的成熟意识——实在是太重要了。
那么,在高中教育阶段可以表现为青年成熟了的固化了的意识都有些什么呢,那可以说的太多也太繁杂了,这里我们难以一一列举。但我们可以把青年在高中教育阶段成熟和固化的意识由两个不同主线来加以概括。
一条是由爱国思想民族情怀、恪守“四守”、泛爱意识、人生目标人生理想为核心的主线,高中生们所具备的与这条主线相关联的意识就是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成熟且固化的意识。
一条是由自我为中心、“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为核心的主线,高中生们内心中所具备的(而不是他们口头说的和应试中写的)与这条主线相关联的意识就是他们消极的颓废的成熟且固化的意识。
那我们现行的高中教育在青年的意识由萌芽状态上升、发展为成熟和固化状态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呢?可以说起着的就是帮助我们的高中生们构成由自我为中心、“寻求-确立-追逐-实现眼前目标眼前利益的惯性”为核心的主线的作用(可参见本人的《15000+赴英小留学生,在说明着什么》的书稿和《关于衡水中学》一文)。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的从清华北大出来后的“优秀人才”脱国而去的结果;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大学生进了“单位”后,在“单位”中制造麻烦制造问题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结果;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在社会中制造麻烦制造问题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结果;才会产生一些大学生在国外肆意侮辱谩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结果。因此,多么希望我们的高中教育参与者们能认识到高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多么希望我们的高中教育参与者们能认识到我们的高中教育真的是在做着这种不该做的事情,多么希望我们的高中教育能改变这种教育状况。(可参见本人的《关于衡水中学》一文)
所以,清华北大的“人才流失”的责任,真的不完全在清华北大,而主要在清华北大之前的高中教育,在清华北大之前的所有教育。
只有这样来认识我们的教育,才找对了清华北大“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决清华北大“人才流失”问题,并一并解决减少在“单位”中在社会上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矛盾制造混乱的人的社会问题,才能解决减少肆意侮辱和谩骂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人的问题。而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也正体现了我对教育所下的一个论断——“教育是最前置的社会管理”这个论断。(可参见本人的《教育是最前置的社会管理》的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