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时候,你才懂慈悲?

(2010-10-12 10:26:59)

  看到科学松鼠会的专栏,企图用科学方法解释人类的心理问题,标题就叫“年轻时我们不懂慈悲”。

  其实光这标题就错了。

  体谅与关怀并不会随着年纪增加而增长,有些人很小就很会为别人着想,而有些人活了几十岁越老越不是东西。

  这是修养,更是天赋。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人:自己被人攻击就如丧考妣祥林嫂,转个头却得意洋洋刻薄的攻击别人。仿佛别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痛苦,他再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会令他感到一丝内疚。而更多的其实是这种人:他首先攻击别人,引来了别人的反击,遂如丧考妣祥林嫂,觉得你们真不是东西,这样攻击我。全然忘了,他攻击别人时,别人感到的痛苦并不比他少。

  以上两种人,是人群中的常态,网上和现实中都多见,从十几岁到几十岁各个年龄阶层的都有。不知道会不会随着年龄增加而痊愈,我没有做过定点追踪,只知道很多人年轻时是这样,到死都还是这样,好也好不了多少。

  所以李宇春那样的性格是极少的。

  记者们似乎很热衷于中间传话以引起掐架,但每每到她这儿铩羽而归。前辈歌手攻击她,她会说他是个很有才华的歌手。长辈歌手说不喜欢她的专辑,她说我要更加努力。网络上的恶搞,她会说这只是娱乐。颁奖礼拿她恶炒,她也只是含着眼泪感谢歌迷。好象她不但不反击,反而还要操心起替对方消除良心负担的事情。

  其实她的这种风格,和我在论坛上比如天涯那儿混的时候,初看起来是有点象的。有人进来踢场子,我会亲切的迎来送往:好好好,我知道您的心情了。千万别掐架,影响和谐生活。码字也挺累的,不管怎样都要谢谢您顶帖。进我帖子就是缘份,来,给我笑一个,要不,我给您笑一个?

  但其实本质的分别还是非常不一样。

  我只是比较了解人性,知道怎么说话,效果最好。知道怎么骂人,不带脏字。知道怎么反击,对方无法回话,知道怎么调侃,路人爱看。知道怎么不搭理,有助于心情健康。我不是慈悲,我是腹黑。油盐不进,轻易不会受伤。

  而且我只是在网上这样,现实里谁敢这么惹我,我泼他一脸热茶。可能因为现实太毛燥,网络互补。

  而她,却是真的“慈悲”。

  不是不会受伤,只是心底温柔,无私坦荡。

 

  那些年轻时不懂慈悲的,到老到死到烂都不一定会懂。

  问他们什么时候谈慈悲,当然是别人攻击他们的时候。

  

  所以,我倒更喜欢阿加莎小说《杀人不难》中的这段话,更为浅显,也更为深刻。

  魏克先生难过地摇摇头,“可是你知道,亲爱的康威小姐,有时候往往因为想象力不成熟,所以才会造成残酷的个性。我相信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残忍、愚蠢的行为,都是由于某些地方不够成熟造成的。人实在应该抛开孩子气的事情——”他摇摇头,一摊双手。

  布丽姬忽然用嘶哑的声音说:“你说得对,我懂你的意思。对,一个像小孩子一样的大人,实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松鼠科学会专栏的原文片段节选:

 

  两个快乐活泼的年轻人能做出这样毫不体谅别人的心情的残忍举动吗?很遗憾,完全可能。

  体会别人的心情被称为“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遗憾的是,人类通常从五岁才逐渐开始获得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可能要到将近三十岁才能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的研究者布莱克·莫尔就发现,青少年们的脑部活动与成年人相当不同。有时候青少年的举动缺乏对他人的体谅,非他们不为也,是不能也。

  布莱克·莫尔通过监测脑部活动发现,决策过程中青少年大脑里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更为活跃;而成年人更多地使用大脑负责高层次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质)。这意味着青少年只会简单地问“我要怎么做”,而成年人则会三思而后行。

  雪上加霜的是,青少年的这种“缺乏同理心”倾向还有恶化的趋势。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康拉斯与奥布赖恩研究了一万多名青少年后发现,如今的青少年比起二十年前的同龄人,同理心足足下降了40%。奥布赖恩猜测这种倾向与如今流行的社交网络或许也有关联,在社会网络中,青少年可以轻松地对网上朋友的困境熟视无睹。

 

 

  最后附上我家小莲花的经典评论:个人感觉,一个领域里越是顶尖的人反而越是有慈悲心,因为以己及人和举一反三是差不多的能力。大慈悲的人必定有大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