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和小葱没有任何关系,大家不要跟着做发散性八卦哈。
说起销量统计来,我就想起另外一则八卦,我原来公司的平级单位,做某小资杂志,出了以后,每期都给我们发上几箱,发货数以千为单位,完全的超过我们的消化能力。不过,我们也一直没给丫总部结钱,不同月份过期的堆了几千本,也不给丫退。
过了一年,总部突然想起来这一大坨,觉得可以过来要钱了,就说你们把销量算一下,要退的也甭退了,把封面撕下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的销售是走软件的,本来只要调出销售数就行了,可是进货-销售,就是不等于库存。每期的差额大到几百,小到几十,还有差到上千的,那叫一个乱七八糟。本来吧,只要把进数-要退的库存,按那个数结钱就行了,可惜我们尊敬的老总牛起来了,说怎么可能会对不上数?一定要查。我们尊敬的财务一想到要查一年所有的销售单,丫就几乎崩溃,当然就算崩溃也不敢装睡。
你们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多乱。你说杂志社怎么统计每期准确的销售数啊?
话说回来,当然有一个传统的办法,就是看印数。因为杂志主要是赚广告钱。不过呢,对销售终端催数还是会催的,一般是三个月,我们拖上一年之久,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家一个总公司,彼此也不计较。之二呢,是因为我原来那家公司是国资的,亏得起,你们管得着吗?
记得那时候每个月都亏损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但是大家都非常的淡定,老总接过报表来看一眼,眉毛都不动,钱不够了就让总部汇款,日子真得过得非常的淡定。
老总只有一次不淡定了,就是非典那回。
因为我原来那公司的幕后大老板,是hongqiang里的那谁,非典时正好在香港,封了还是怎么回事,不让出来,把我们老总急得啊,几个董事一齐飞去了香港,反正那位出事,什么都完了,于是丫们决心要死一起死。
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啊,让人迎非典而上!我至今仍觉佩服。
要知道当时的香港情况确实挺那啥,奔去香港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所以初听说董事们奔赴香港,我就有单刀赴死只为义(呃…)的感觉,觉得好壮烈啊…于是默默祈祷丫们全军覆没。
好了,不正经完了,补充一下上几篇博客的八卦。
一、爱护动物那篇,莫亲过来给我挑刺,先是说犀牛割了角也能活。我则坚持我看过的记录片中,非洲国家公园的人,射杀犀牛以后,流下眼泪的情景给我印象相当深刻,所以绝对不改。最后莫亲贴了一大堆的犀牛的资料出来,我被整晕以后,只好让步,推测是偷猎的人为了割犀牛角,而把犀牛打伤了,伤势太重,最后保卫人员为了减轻它的痛苦,才不得不把它打死。不过话说回来,偷猎的人为了要割到角,一般是会杀死或重伤牛牛的,大家要爱护牛牛,千万不要买犀角啊。
然后,莫亲又开始和我计算,志愿军买上一百只鸡的钱,通过卖内脏的方式,最后能买到多少只鸡=.=||||||
还有鲨鱼,她坚持称被扔回海里的鲨鱼,那血会招来同类,所以它们不是痛死的,是被同类给吃掉的……
最后我只好装睡觉,不然一定会崩溃。
二、八广告的博里,最爱回复说:这种价也就是那种卖水的企业肯出。
我回答说,一千二百万可不是卖水的白食出的吖。
结果,我现丑了,原来他们业内,爱把卖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等等统称卖水的。丫们行内的黑话真多。郁闷。
不过,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韩星里的一线,的确是非常非常非常之贵的,而且派头与排场是非常非常之大的。连厂商内部的人都非常之不爽,认为不值这个数。其实,比较什么,都要看相对价格。同一个品牌,如果国内港台数一数二的国际影星是八百万,宋啥啥的一千二我是会欣然接受的。可如果是三百对一千二,这个感觉,就不大对头了。我一向比较重视的,不过就是公平二字么。
三、今天那篇销量的博,写完外国的票价、盗版、点对点传播等问题以后,我想了想,捞出一只国外的博士和硕士,让他们帮我核对了一下,答复是基本上没有问题,不过各地的执行情况有不同而已。哼,我冷笑,你们说没问题就好。我也不是真要你们核对,而是预备着莫亲那个学术疯子再来找我麻烦,我就把她踢给你们。让她烦你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