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远离坏人----这个答案也许你想不到
(2017-11-24 19:18:02)
标签:
育儿 |
分类: 小水滴 |
还有一个问题想和耘妮老师探讨 我记得你和我说过 要给孩子安全感 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够的 比如妹妹有的足够妹妹需要的
哥哥有的足够哥哥需要的 让他们有安全感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告诉他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坏人
他们无处不在呢
教育怎么让孩子真的安全呢?当他们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他们怎么知道远离危险?怎么能够不被坏人所害?
深一点说,人们的所有境遇都与自我成长有关。说到底,人们都想遇到好事儿,不想遇到坏事儿,最根本的还是得致力于自我成长,因为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与这个自我成长的情况配套的。
不管我们现在的处境舒适不舒适,看上去好还是不好,最好都别忘记发展和提高自己。
如果我们对未来或孩子的未来有一些担忧,不如选择义无反顾地成长自己,一天也不懈怠地成长自己。
浅一点说,在十二感官中有一个感官叫嗅觉。
最基本的嗅觉就是闻味,辨别香臭,由此发展,高级的嗅觉是这样一种能力:就是闻出道德的味道,现在我们正在一种善的气氛中还是恶的气氛中?对面的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的教育要帮助孩子发展出良好的嗅觉,他们需要在幼年时发展四种基本感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生命觉。----以为将来高级嗅觉的发展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在幼儿身边创造良好的嗅觉成长的氛围,让他们处在自然的环境中,闻到有生命的味道,而不是化学的香气。身为成人,我们正直,诚实,在孩子面前不搞那些让孩子迷惑的东西(就是简单父母经上提到的滤掉成人世界)
史代纳先生提到一个词“道德酸性物质”---就是说我们真的有道德感,不做假人,不要做象岳不群那样的伪君子,跟孩子相处时,也是这样,比方说我们教孩子礼貌,不要只是说:孩子,你要有礼貌。说叔叔好,嗯真是个好孩子。
真正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内心确实有敬意或者问候。
着重点在人与人的心之间流淌了什么,而不是人们之间说了什么。
如果我们太看重形式了,会有个什么结果呢?
有一天,我问孩子早上好,她妈妈对孩子说,耘妮老师真有礼貌,(大概是赞成礼貌,引导孩子学着有礼貌的意思)孩子问:那大赫老师没有礼貌是吗?
孩子是一点也不“酸”的,她们很直接。
其实我们两位老师对孩子的迎接是一样有情感的。这个对形式的看重会搞得孩子很迷惑。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学会了看重形式,或者学会了用形式评价人。这不是孩子的错,她们这么做,是因为她们被这么评价。
女性怎么看透一个男性?他是有诚意的,还是恶意的?
别被男性的“形式”迷惑。
嗅觉就是这样一种直觉,凭借它,你可以闻出坏人,闻出危险。
培养它需要真东西,要是老给孩子假东西,形式化的东西,孩子的嗅觉会被破坏。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告诉他们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坏人 他们无处不在呢
在6岁之前肯定不要,这种无处不在,不知道啥时候会来的不确定性,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他应付不了的焦虑,一个在焦虑中的人怎么能发展好自己呢?顾不上。
曾经班里有一个小朋友,妈妈讲了很多安全知识,他跟我们一起走到小区里,就会说,小心上面,有可能窗户会有电视掉下来,看到狗就说,小心流浪狗,有可能是有病毒的。如果一个人连走路都没法好好走,谈什么玩耍,谈什么发展?
这样的孩子真的会有保护他自己的能力吗?
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
幼年时期的孩子,父母要把孩子交给任何人,都得先发挥自己的嗅觉,多相处,多交流,好好的了解一下对方。不要把孩子放在一个形式上看上去不错的地方。
咱们要求孩子自己辨别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自己想策略避开危险,他们的成熟度不不够。
怎么让我们自己的嗅觉敏锐,说到底,还是自我成长的问题,自我成长的好,十二个感官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好吧,车轱辘话我又说回来了,但确实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