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中的“关系治疗”和“过度社交”
(2016-10-20 10:35:56)分类: 小水滴 |
作者:耘妮,小水滴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个大话题,我尽量说得简单点,让读的人轻松。
健康就是在什么处境下都能自如。
平常生活中,我们渐渐的给自己弄了个舒服区,比方说自己喜欢说了算,找了个什么都听自己的老公。没孩子的时候一切都挺好的,有了孩子,就会把你这个问题暴露出来。孩子是全新的,不带问题的,象一张白纸。他到了你这个隐藏问题的家庭中,把问题全都给你显露出来了。比方说老公是什么都听你的,也什么都听孩子的,把孩子惯得不成样子。你很累。
可见平常生活中不一定是健康的,只是还没有暴露出来。
治疗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从前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从前不能接受的,现在可以接受。
小朋友们在班级里有的很快找到了朋友,有的很慢。或者刚来的小朋友,找朋友会难。
串门是很好的治疗,带着小朋友跟同班同学串上几次门,立竿见影,在班里小朋友跟串门的朋友关系就近了。
对于普通的孩子,我甚至还找到了一个最佳节奏,四个周,每个周的同一天,同一时间,串四次门。间隔着,去你家一次,去我家一次。没有不奏效的。任何两个不同的孩子经过这样的串门,在班里都变得很亲密。不管这两个孩子差别有多大。
对成人也是很好的治疗,好象是次旅行,原来你没发现的,有关自己的,在串门中发现了。
我们的家庭好象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串门好象是外面的世界,也许你在内心觉得已经修行的很好了,看看在外面你可以行走自如了吗?所谓内外兼修。
平衡是最好的。在世间的一切探索,都是为了让我们找到真正的平衡。
成人的真正平衡对孩子是好的。成人得到了治疗的同时,孩子也自然得到了治疗,我们已经见过了很多家长在学习,孩子在教室里改变的事例,有的是参加了一个课程,有的学习国学,或者在宗教中修习,有的在学太极拳,有的在学习当华德福老师,有的什么也没做,只是在生活中认真的改变了自己。如果可以在成人身上下工夫,都不怎么用调整孩子。
“过度社交”对孩子不好,这是另一种不平衡。
比方说:什么时候串门,到谁家串门,孩子说了算,孩子一闹要去谁家玩儿,就去了。
到了人家家里,把什么玩具都拿出来,把什么都当玩具,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大声尖叫,吵闹,打扰了家中其它成人的休息。吃东西时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自己碗里的饭吃不完。吃完不收拾洗碗。
玩玩具时参预,收拾玩具时,孩子们全都说:我不收。
怎么叫也不走,老说再玩儿一回儿。回家晚了,上床了也晚了。
大人孩子都弄得筋疲力尽。
总是一大群孩子在一起,与哪个人之间都没有密切的交往,看上去在交往,其实跟哪个人也没深入,还是孤单着,在人群中孤单着。
成年人不好意思跟别人串门,跟不好意思(在不方便的时候)拒绝别人提出串门的请求,是一回事儿。---都是“面子”比“成长”更重要。
虚荣比真实需要更重要吗?
表达真实的需要又真的会伤害对方吗?
肯定不。
还有:
当习惯了这种热闹与享乐,变得不习惯家里的简单生活。
只有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各种别扭,不顺利----然后变得依赖串门。
以上还是不平衡的,象文初所说,还是不健康的。
所以:什么时候串门,到谁家串门,什么时候回家,决定权在成人手里,成人要有节奏。
不管孩子到谁家串门,谁家的成人就要制定节奏,可以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玩儿的,哪些不拿出来。
可以要求:声音不能吵到奶奶。对阿姨讲话要让阿姨舒服。
可以规定:现在是收拾时间,每个人现在都收拾。
可以跟对方家长约定接孩子的时间,在对方家长来之前,带着所有孩子把环境收拾好。穿戴好,坐在椅子上等家长来接。
还有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大家有个认识:玩儿就是对孩子好的,吃得好就是对孩子好的,干活就是对孩子不好的?
谁说串门就是邀请孩子来享乐的?为什么不可以是邀请小伙伴把咱们家一起收拾干净?
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感到太震惊了,也可以不要一下子就这么夸张,也许串门时间有一部分用来玩儿,有一部分用来收拾比较好。
好象一条马路,有向前去的车,也有从前面过来的车。两个行道。这是平衡的。
如果只有一条享乐的来路,而没有建设维护的去路,那我们把孩子置身在一条享乐的单行线上,不管我们用什么高妙的方式,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得到成长。
而如果我们已经平衡了,可能什么方式也没用,孩子也成长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