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华德福的原则解决日常的问题
(2016-03-19 14:04:37)| 分类: 案例分析 |
共三个例子:
第一个
1岁3个月孩子吃饭时,玩食物。
孩子饿了就吃,当他不饿时,还摆在面前的食物,他就用来玩儿。
应用原则---成年人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环境:给孩子合适的食物,比他需要的再少一点,而不是很多,(我们潜意识里总是希望孩子多吃,怕孩子不够,如果让你给孩子盛一口饭,可能你做不到。所以我们为孩子盛的饭量,往往不是孩子需要的量,而是咱们的心理所需要的量。)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厌食的孩子。其实不是孩子厌食,而是我们成人多欲,多欲就会对孩子有多吃的要求,有了这个不适合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厌食。
孩子有没有可能没有吃到真饱就去玩食物了?有可能。
应用原则---成年人为孩子准备合适的节奏:在孩子饿的时候,先给予他不怎么爱吃的但很健康的食物,比方说一点青菜,或者一点汤。最后再给孩子他很爱吃的食物。
如果我们把全部的食物都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会挑他喜欢吃的先吃了,然后他就玩儿剩下的。
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挑食的孩子。
第二个应用原则---帮助平衡感的发展
给孩子他能掌控的东西,他可以应对的局面。如果他无法打理某样东西,而我们由他来打理,最后弄成乱糟糟的,然后成人来收拾残局,这就不利于他的平衡感发展。
1岁3个月的孩子吃饭时,突然要离开餐桌。
应用原则---成年人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环境,孩子要离开有什么原因?是什么吸引了孩子?是爷爷突然开电视了?是哥哥已经去玩儿了?或者孩子突然看到他刚刚玩儿过的玩具在地板上了?
成人要排除以上干扰。
再看看餐桌这个环境怎么了?是不是大人都在说大人话,小孩被吵到了?
餐桌上节奏不对,孩子也会没吃饱就要离开。
小孩子很容易被外在剌激带走,也很容易被有智慧的成人带领回来。
第二个例子
孩子要入园了,要提前跟孩子说他要上幼儿园了吗?
应用原则:当下原则。孩子活在当下。不需要提前跟孩子说。
可以去上亲子班,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不管去做什么,孩子不问,就不需要说。其实他们不知道幼儿园这个名词。
孩子如果问我们干啥去,就说我们玩儿去。对他们来说在哪里都是玩儿。
尤其是新教育的幼儿园,老师们会注意到孩子的状态。总是在孩子熟悉了环境之后才让妈妈离开。不会有生硬带来的伤害。所以,等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就轻松地对孩子说,妈妈下午来接你,再见。
其实分离也不过是当下一秒的事儿,没有提前的渲染,孩子不会觉得太难受。
第三个例子
妈妈当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好吗?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棒的老师就可以当自己孩子的主班。这样的老师非常罕见。
如果在后勤工作没有问题。
应用原则:孩子的图像式思维方式。当下原则。
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包括妈妈,不见到就可以。见到了再禁止,会很有难度,对孩子也不好。
孩子知道自己的妈妈就在自己的幼儿园里上班,他会跟别的小朋友不平等。他也想随时到妈妈办公室里来,打乱了节奏,对他的成长不利。
解决方式:不要让孩子知道你在他的幼儿园工作。让你的同事跟你一起对孩子保密。
当我的孩子小时候,我就在她的幼儿园里当保健医,每天早上我把她交在老师手里,然后,我象别的妈妈一样出门,等她进了班,我就办公室换衣服,给全园的小朋友晨检。
偶尔有几次她在走廊里正好遇到我,实在没处可躲,我就开心的迎上去打招呼,她很惊喜,我也作很惊喜的的样子,一起惊喜的说:我们怎么会刚好遇到?!我说你们园长叫我们来开会,会已经开完了,我现在要离开了,再见。
后来她会问我:你下次什么时候还来开会?我说:不知道,下次园长再叫我的时候。
有一次小朋友告诉她看见了我的事儿。这要一直等到她们很大了,大约5岁才有这个描述的能力,她们说得不会很清楚,我也就简单的回答,是的,我也看见她了。
女儿说,她们说你是保健医,我说是的,我是另一所幼儿园的保健医。
女儿说,她们说在我们幼儿园看到了你。
我说是的,有时候我会来,上次你不是也见到我了吗?
我为她描绘的图像始终是我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上班。
三年的时间,她一直不知道我就在她的幼儿园里工作,事实证明这样对她很好,没有负担。
三年的时间,她一直不知道我就在她的幼儿园里工作,事实证明这样对她很好,没有负担。
前一篇:8岁的孩子说3岁的事儿
后一篇:微妙的界限,微妙的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