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耘妮
耘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201
  • 关注人气:4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感官》小水滴读书会会员第一章读书笔记(附耘妮反馈)

(2015-03-19 22:00:56)
标签: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初稿待修改,请勿转载。
序言:
1、早上用光线、说话声、轻轻摇动叫娃起床的确比闹钟更舒服。
2
、第二段说,有些感官仍在沉睡,比如,心灵的感官需要被唤醒。我对照了第12页的分类,发现心的感官包括听觉,灵的感官包括嗅觉,但是我不认为它们是后天唤醒的。(耘妮的解说:不是这么井水不犯河水的清楚,严格意义上说,十二感官都是心灵感官,当然有些是理性可见的,比方说嗅觉,味觉,但是每一个感官都有它心灵的意义,或者说,有一个普通人理解的层面,还有一个高级的心灵属性的层面,这里说的有些感官仍在沉睡之中,是指的是那个高级的层面一开始还在沉睡,孩子们从低级的感受开始,慢慢地在每一种感官里有了一些高级的感受)
3、人的声音比录音带更好:对。
4
、触觉是让我们感觉到与外界分离:对。
5
、我比较抵触常见感官之外的那些名称,认为划分方式怪怪的。而且书上提到这些感官不可分割,很难单独研究,我就觉得是这套理论对感官的划分有问题,它把不可分割的东西割裂为十二个感官了。既然密不可分,就别分了。
(耘妮的解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仍有人会尝试着说道,但他会一再的请你,不要把他的说当成道,好比有个人想指给你看:月亮。但是你不要把他的手指当成是月亮。所有的划分,只是手指而已,请顺着手指看那手指指给你的东西,不能跟手指较劲说如果你是月亮的话,你就不该出现在地球上。)
6、关于活在当下:看了书上的例子,反倒觉得不可以总是完全活在当下了。因为那样就不能按时进行下一项活动了。如果男孩的身心完全匹配,在骑车时只想着骑车,那么他或许会一路骑车直到骑够了为止,就不能按时赴约了。(耘妮的解说:人们常以为活在当下,就不能对过去做个计划了,不能想象未来了,这是对活在当下的死板的理解,活在当下指的是,你永远根据当下的现实需要做出反应,当下是需要停下的,你当下就会停下,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停下就是当下的需要。男孩期待见到女友,心中充满着欢愉,但如果到了,女友要跟他分手,他又会感觉沮丧,这使骑车变了味。活在当下的意思是,世事如何变迁,我骑车是一样的味,或者即便我有了不同的味,我能看到我的不同的味,而不是完全沉迷没有觉知)
7、反对第6页第一段说的,这些感官其实超乎我们的肉体范围:未必。举例不当,片面地理解眼见为实。眼见的只是人的外貌,但是眼见为实指的也可以是,看见的外貌就是那个人当时真实的样子。眼见为实没有问题,关键是个人对眼之所见是客观地接收眼见的信息,还是把自己对眼之所见的主观解读当做是眼见。这可能造成对眼之所见的误会,但并不等于眼见不为实。(耘妮解读:眼见为实,在感官的初级意思上是看到对方真实的物质体,在感官的高级意思上是说,看到对方真实的心理状况或者是灵性状况)
8
、对人对事失去兴趣源自内心失去温暖:可能吧。

第一章触觉及生命觉
1
、先用整体的方式学习人智学,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就是说人智学很枯燥了?作为家长而非从业教师,不用搞那么专业吧。希望有专业人员能开发面对家长的科普版人智学。
2
、关于漫游式思维:凑合看看吧,最好有人先给整理成有条理的。
3
、第11页第二段,我所谈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从每天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验证:这太绝对了吧?盼验证。
(耘妮解读,这就是电影《超体》里最后的那一句话:我无处不在)
4
、第12页,感官的分类:为什么这样划分?(耘妮有过同感:直接就是结果,没有推论。我们用逻辑脑来读书,期待推论过程,看到这里就会迷糊,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了)
5、第12页最后一段,举例,为什么人能够幻想:这个例子在这里要说明什么?没看懂。这和本段所说的宇宙由十二感官组成,好像没关系。(耘妮解读:意思是:你思考过你为什么会幻想吗?人有想象力,嫦娥生活在月亮上,这是一个画面,人的心灵有形成画面的功能。人们为什么形成了这些画面,因为人们有灵的这一部分,灵这个层面的特点就是用画面,而不是用逻辑推论来运作的。所谓宇宙的概念,很可能是灵的概念。或者说灵的宇宙的概念。如果这样说,只是笼统的,世人谈论灵界,大部分是笼统的,这本书里不是要笼统的说,而是想详细谈谈,透过十二感官的方式,帮助你从十二个侧面理解灵的宇宙)
6
、 第14页,第二段:这个例子也使用了动觉而非单独使用触觉,只靠触觉运作与上一段的提问和本段倒数第三句话自相矛盾。(耘妮解读:这是一个想象中的体验,现实中可能实现不了,所以,作者让你想象自己是一只无壳的虫,软体的虫,而不是人,在物体上爬行。只是触到。每一个前进只是触到,想象自己只剩下了触觉。)
7、第15页,体验到:完全看不懂。(耘妮解读:当你做为一条刚出生的软体蠕虫,接触到第一个物体,在接触中你知道它不是你,而是“它”)
8
、通过触觉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对。
9
、海葵的触觉和虫的触觉能力不同:对。
10
、第17页最后一段的后半段话:绕口令似的,没看懂。
(耘妮解读:这段话的意思是,触觉对我们的意义不是那些皮肤的组成以及特性。而是在一个环境中,我们可以选择触摸或不触摸,这样,我们知道我们是我们,它是它。只有在触觉中,我们体验到我们与它的不同,也了解了自己可以自如的运用自己的边界,在这个环境中好好的生活,而嗅觉呢?在一个环境中,它没什么自主权,这个环境中有什么味,你都得闻着。憋气也不过5分钟,5分钟之后,你还得闻着。在嗅觉中我们体验不到边界,体验到边界,是触觉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灵性意义)
11、第20页,紧张好像可以触摸到:我没有同感。(耘妮解读:举例来说,你进入一个房间,你父母在那里,他们没有说话,但是他们之间有一种氛围,是紧张的,剑拔弩张的感觉。果然你问了一句怎么了,然后他们爆发了争吵。在你进来之前他们本来就不愉快,他们没有告诉你,看上去他们如常,但你好象摸到了那种紧张。假如你不是进到房间来,而只是在外地打了个电话过来,如果他们有意掩饰,不想让你知道,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你不在现场,可能触摸不到那种紧张。这就是触觉比较高级的运用,摸石头,摸一个人的皮肤,现在你来到两个人的面前,你摸到了他们的场)
12、接触的同时,会产生分离与连接两种效果:对。
13
、第23页,跟小孩玩挠痒痒对孩子有益:不能太多吧,否则孩子会感到弱势。
(耘妮解读:在没有读触觉之前,我也是只了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你的后半句,所以我没怎么跟自己的孩子挠过痒痒。倒是孩子的奶奶跟孩子挠过不少,奶奶不知道什么触觉和心理学,不识字,但她很会把握度,从来都是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14、第23页第二段,每天发生的平凡事物都有它深含的意义:(耘妮解读:意思是,每天发生的事物都有灵性意义,比方说一个婴儿用手触碰到自己的床发现坚硬,无法移动,是个阻力,这是对婴儿的意义,随着他长大,他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它,学校规定要穿校服,好象是那个床的感觉,他左右不了学校的规定,也左右不了那个床。他从自己当年与床的相处上学会了后来与学校的规定和平共处。对你而言,身心灵的体系是一种假说,作者后面谈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这个假设中成立的,你要理解就要理解作者的体系,进入他的体系才可以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也许吧。如果人非要追寻事物的意义,它就有意义。如果不那么费心寻求意义,或许更好。(耘妮解读,你说的这段话,是因为你在一个“没有什么真正存在,没有身心灵,谁能证明呢?什么对我更好还不知道呢”的哲学体系中,当你一回到你本来的这个体系中,理解就会变得困难)

15
、第24页,越靠近石头,越感觉分离:没感觉到。不靠近,只是专心去想石头的世界,就会感到更不明白,越想越不明白。

16
、第24页第二段:看不懂。

17
、第25页第一段:看不懂。为什么要去比较谁连结得比较深?不比较就行了。

18
、第25页第一段最后一句:什么秘密?没看懂。

19
、第29页最后一段:什么力量,什么范围,什么本质?没看懂。

20
、第31页,最后一段,你们坐在这里听我演讲,脸上写满了痛苦:太对了,原来作者知道啊。我坐在这里看书,如坐针毡,想逃跑,浑身充满了痛苦。看不下去了啊。

21
、第32页,倒数第二句,邪恶的继母被巨石击中是大快人心的结局吗:是。但是最近接触到的成年人个人成长,使我倾向于认为继母做坏事有她自己的原因,不是针对我的,我可以选择保护好自己,同时不必耗费自己的生命去仇恨她。也没有必要用巨石去打她、消灭她。

22
、第33页,最后一段,关于不作祷告就直接开动吃饭:这几句话,我感觉作者有种优越感,并且不是很容得下与他理念不同的他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先祷告再吃饭,也许并非好事。

23
、第34页,告诉孩子他是送子鸟带来的:我反对。但是可以接受小孩是小星星投胎变的。

24
、第35页:为什么向大自然赎罪?哪种觉悟?不觉悟就有大灾难?这让我感到是以威胁的方式迫使人相信作者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