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华德福培训分享之十二感觉  (主讲:张俐 /满陇桂雨幼儿家园)

(2015-03-12 20:44:48)
标签:

转载

满陇桂雨幼儿家园
http://blog.sina.com.cn/hzsmlgyyej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6595c0100cwbj.html
去年11月份在上海参加张俐老师的培训后的手记。
温故而知新,结合开园实践,增加了一些个人感悟。

 

     12感觉是帮助心灵、精神更好地进驻身体,使其更健康。

 

一、12种感觉

高层次感觉:                       1、听觉:聆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对听觉有益。

思考:(人、社会                   2、语言感:{语言文字的感觉;语言下另一层意思的感觉}

和他人的感觉)                     3、思想感:{自我思想;他人思想}

                                  4、自我感:理解、聆听和感受他人的自我(精神体的存在)

 

 

 

中层次感觉:                 5、视觉 ——〉土                 6、温暖感——〉火

情感:对外面世界             向外走,抓取世界                  儿童最需要的感觉

(自然)的感觉              

构建与外界的关系。           7、味觉 ——〉水                  8、嗅觉——〉空气

是对大地的感觉,            另有一层品味的意思                 与记忆有关 

所以内含四个元素:

水、空、土和火

  

                                             9、触觉——〉皮肤

低层次感觉:                                  10、生命感——〉内在器官

身体:(意志力)                               11、运动感——〉四肢                                                                             

(后面有详细介绍)                              12、平衡感——〉耳朵、脑干

 

 

补充:

5、视觉:视网膜在9岁多成熟,视觉还包含洞察力。治疗弱视,可以在宽广的大草原,宽阔的视野可以让人抓得更远。

6、温暖感:物质身体的温暖能引起情感上的温暖,对生命的热情。

8、嗅觉:能通过记忆判断;有对更深层次气息(危险的气息等)敏锐地捕捉。

 

二、低层次感觉的扩展介绍:

9、触觉:本能、意志力;触觉是与其他感觉掺合在一起的(如温暖感等);单纯的触觉只存在于受精卵触碰子宫壁的那一刻——〉我存在了

一)、特点:A、界限:触到身边有不能进入的东西,带来了界限。

      B、与焦虑感结合在一起:良好的触觉能化解或降低焦虑感,而焦虑感和安全感此消彼长。

二)、延伸的概念:焦虑感:是与生俱有的感觉,婴儿一出生离开母体的那一瞬间,焦虑感就出现了,所以婴儿一出生应该马上贴近母体,抱紧他,包裹一月,保护他的触觉。

 

三)、触觉有问题的表现形式:

A、 被破坏:触觉被破坏的孩子行为没有界限。如多动症,多动症是焦虑的表现;如行为被动——〉在界限内通过让孩子多做事来化解;牛奶营养澡。

B、触觉不足:粘父母,——〉需要多触摸这样的孩子,手指游戏,摸手心等。

在触摸孩子的时候,要做到手到心到。

四)、伤害触觉的表现:

A、过度触觉:

1)  如打、暴力、不舒服的拉扯等;2)一直抱,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

B、过少触觉:触觉不足或冷漠地触摸

五)、培养触觉:合适的触摸和被触摸。如果触摸的需求被压抑,触觉就会萎缩。

 

我的感悟:对触觉的感受颇深.首先,触觉是与生俱有的感觉这样的叙说对我来说是崭新的。因此也更理解为何要包裹刚出生的婴儿。其次,要降低焦虑,就要培养良好的触觉,触觉发展得好意味着充足的安全感。最后,我想不仅是对孩子,成人之间也是一样的。合适的被触摸和触摸都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温暖感,尤其是焦虑感深重的人更需要重新找回触觉。

    办园的实践也使我对于12感重的触觉和自我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合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深想后觉得大家触觉都没有发育好所以对界限的感觉不深,没有从内心认识到他人和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导致自我感就偏弱,不能真正感受他人作为独立的精神体的存在。当然,自我感是12种感觉中最高层的感觉了,要使触觉和自我感发展起来,光是和爱人、亲朋好友亲近、拥抱或触摸还是浮在表面的一种改善之道,更根源的改善之道是我们也许需要和孩子一样重新感受生活,活在当下,更贴近大自然,更充实自己的生命力,这样,寻找失去的感觉之路也许就不远了。

 

 

10、生命感:是保护人类的感觉,饿、困、累、病时,生命感出现了。它在死亡要出现的那一刻非常敏感(内部意志力出现),通过生命感我们可以聆听身体的感觉,感受身体是否健康。为了保护生命感,生活要有规律,多与自然界的植物等多相处。

 

*3岁前的孩子在吸取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生命之气,所以累,因此要和自然界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如草等多相处,以滋养自身的生命感。其实,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滋养大人和孩子。

 

*生命感与恐惧感联系在一起。生命感强,恐惧感就弱。生命感越强,越能把握自己的身体、心灵、工作等等。

 

*生命感的缺失、被破坏

A、 生活没有规律

B、成人指责、吵架、打架——〉因为与恐惧感联在一起

C、恐吓、威胁——〉影响肝胆——〉产生恐惧——〉甚至不能消化食物。

D、用脑过度:过早开发智力,让孩子过度选择,提太多问题等等。(比如让孩子过多选择,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感)——〉腹部的生命力过早地提升到了脑部——〉多思伤脾——〉生命感下降。

触觉和生命感都是向内的感觉,紧密联在一起。

 

自己的补充:

    生命感的缺失和被破坏除了上述的内容外,对于成人来说,思想的争斗、各种观点的冲突,矛盾的心态等都是消耗生命感的,这样的消耗往深里想还是和恐惧心有关,如果能抛却恐惧和偏见,平静客观地看待自己、周遭的人和事,内心的冲突消失了,生命感也许会像源远流长的河流一样,恒久弥新。所以生命感不仅仅是表现于外在肉体上的对冷热饥饱病痛的感觉,更是心灵、精神上的。通常,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强大的人生命感会很强。

 

我的感悟:

    12种感觉中生命感是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的,此消彼长。由于无法放下所有的恐惧,目前自己的生命感还是不够强的,所以现在做老师的确太早,需要培养更多的生命感,需要更好地滋养自己,才有可能在未来滋养孩子或他人;3岁以前的孩子不断地在吸取母亲或他人的生命之气,但为什么我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气慢慢开始旺盛起来呢?我考虑,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也在吸取孩子强大的精神力和生命感。他们纯洁可爱的脸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在不断地滋养我们。这是互通的过程,他们也许更多地得到了成长,而我们更多地得到净化。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经历这样美好的过程。

 

 

10、运动感——〉引起思考——〉发展语言

建立在规律作息的基础上的身体在时空上的自由将加强运动感,当然,这样的自由也要有界限。——〉可演化成思想上的自由

一)、运动的演化

动——〉视线的运动——〉行动——〉读写能力

二)、运动的分类

A、有无意识的运动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B、有无规律的运动      孩子需要的是合理规律、有意义的运动。周围的大人是否呈现给

孩子规律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限制时空上的运动的表现

A、帮助孩子运动(如在孩子学爬时在后面帮助推小脚等)

B、过早地要求孩子学习  实际就是在限制孩子在时空上的自由

 

四)、伤害运动感的表现

A、无意义运动  如大人要求孩子做可笑的动作等等无意义的动作——〉华德福园或学校是不设置早操的,因为不希望孩子被迫运动,运动应该是发自内在的需求。

B、过度运动  ——〉导致呼吸不协调不均衡,有害健康。

 

五)运动的治疗作用

对于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如果给予充分时空上的运动——〉将滋养身心,使身体灵活,进而带来心灵的活跃——〉发生治疗作用。

 

六)、延伸的内容

*好的运动需要回到孩子的内在感受,真正发自内生力量的运动才能滋养孩子。

*有意义的活动能让意识更好地进驻身体

*运动与生命节奏连接在一起,就会更健康。

*外在的运动直接影响内在情感活动。

*运动感与平衡感联在一起

 

12、平衡感

一)、平衡感带来运动在时空上的协调与平衡——〉内在心灵情绪的平衡——〉对人和事物高层次认识上的平衡(观点客观)。

 

二)、我们要让孩子自己找到平衡感。如秋千等活动——〉产生平衡愉悦的感受——〉增强掌控自己的身体的能力

 

三)危害平衡感的表现

A、大人情绪起伏过大,变化无常。

B、大人对孩子能力的过度悲观——〉影响孩子的内心——〉容易摔跤和不自信。

C、大人内心和言行举止的矛盾——〉孩子产生不协调的状态,影响孩子身心平衡。

 

四)、延伸的内容

*大人言行举止的和谐恰当有利于平衡感,家庭和谐尤其重要。

*身心平衡的人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感觉之间的联系

1、触觉《————》自我感   之间的联系是界限。

界限不清,触觉被破坏的孩子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

2、生命感《————》思想感   之间的联系是同理心和慈悲心

生命感强烈的人能感受他人思想内在的感觉(如痛处),从而产生同理心等

3、运动感《————》语言感  之间的关系是逻辑

运动感不强烈的人感受不到语言的流动,身体的运动和语言的运动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音语舞:身体的运动通过语言来呈现。

4、平衡感《————》听觉    之间的联系是耳朵

能被聆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聆听他人。

 

学习12感觉的个人想法:

   通过培训更深地理解了12感觉是华德福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虽然一天的学习张老师只能带给我们一个学习的轮廓(张老师说当时她们在国外就12感觉学了近一个月),但已经受益匪浅。

   华德福12感觉中,低层次感觉是和高层次感觉密切相关的。这也意味着在孩童时期发展良好的最初4种感觉将对以后发展高层次感觉产生巨大的正向作用。所以,保护孩子最初的感觉是意义重大的。这也让我更深地理解为何华德福园对室内外环境、玩具、食材如此精心妥贴地安排,以自然、健康、温暖和美好的面貌呈现出来的原因——为了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感觉。

   12感觉发展良好的成人将有强大的觉察力,他(她)们敏感细腻,充满生命力,能平静客观地观察感知宇宙、个人、周遭的人和事之间联系和关系。我想:优秀的华德福老师源自于这些人。

   即使童年时的许多感觉被破坏了,但人有来自天生的独立的谁也无法改变的内生力量,所以有些成人被唤醒后依旧有修复这些感觉的能力。

 

                                                                       老丫 

 

附注:摘录的其他人关于12感觉的培训分享(为的是我们更全面地学习12感觉)

华德福中儿童的12种感觉

关于儿童的12感觉概述
嘟嘟爸爸根据Hans老师讲课整理:

儿童从出生后,会慢慢发展他的12种感觉,这12种感觉伴随我们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有的感觉是明显感受到,有的感觉是会被我们忽略的。我们对12种感觉的体会可以通过“盲人导路”的游戏来体会到。
12种感觉依次如下:
第一阶段:触觉、生命感、运动感、平衡感;
(touch, life, movement, balance)
第二阶段:嗅觉、视觉、味觉、温暖感;
(smell, taste, sight, warmth)
第三阶段:听觉、语言感、思想感、他人的感觉;
(listen, speech, other thought, other person)

对于触觉、味觉、嗅觉、味觉、听觉等都是我们平常比较常用到的感觉;
其他的感受概述如下:
生命感:是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生命体的一种感觉,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一种感受;
运动感:是人的运动过程中的感受;
平衡感:人能够保持自己协调运动的感受;
温暖感:人能够体会到光线变化、冷暖变化的感受;
语言感:人的说话的感受;
思想感:人能够体会他人的思想的一种感受,有点类似电影中的第六感;
他人感:人能够体会其他人的存在的一种感受;

根据人智学的基础,人在一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也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发展的三个阶段,请注意,在每个阶段,12种感觉都会交织在一起发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感觉的培养:

第一阶段:在幼儿园(0~7岁),儿童的发展以第一阶段的四种感觉为主,这一个阶段主要通过运动、做各种事情、触摸感受、自由的发展,让孩子去体会四种感觉。这个阶段的四种感觉是和意志相联系的,这一阶段的感觉重点在于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自己”,体会自我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触觉,包括我们对孩子的接触,声音的接触、眼神的接触、光线的接触都对孩子的生长有影响,举个例子:当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的说话的语气的重轻缓急、是否看着孩子说话,都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影响。(汗!我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差!)这个阶段的感受是以后各阶段的感受的发展基础,如果没有培养好,就会导致后面的感受无法良好的建立。

第二阶段的感觉是和人的情感有关系,儿童会在7~14岁重点发展这些感觉。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感觉让他们开始体会到我和世界的联系,通过这四种感觉去体会到我是怎么和世界联系,我和世界息息相关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换牙,从人智学的角度,这是儿童的新生,他体内的所有的器官都已经完全更新,由于牙齿最硬,所以牙齿是最后换掉,因此,对于一个新生的儿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世界有密切的关系,开始关注起这个世界,感受到世界的温暖。这个阶段可以通过童话故事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世界,通过故事也可以十分方便的让孩子去体会这个世界,包括寓言故事等。

第三阶段的感觉是发展孩子思考能力的感觉,重点在于思考这个世界的事情,而不用总是从我出发来看世界,可以独立的去分析这个世界。同时,对他人的感觉以及对他人思想的感觉能够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人,去感受他人,并能够去理解别人的做法。孩子也可以通过提问、归纳、概况等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而不适轻易的去吸收别人的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各领域中的伟人和名人将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孩子会开始探讨“我是谁”这类深奥的问题,另外宗教将是孩子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