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的微技术--案例分析连载
(2014-08-23 14:38:02)
标签:
育儿 |
分类: 案例分析 |
耘妮:亲爱的同学们,就7月12号小水滴互助会家长们写的观察笔记,一位妈妈把我在互助会的微信群语音回答,全部整理成了文字。感动之余觉得还是要分享给大家,才不辜负付出的人们,因为太长,我将全部发在耘妮新浪博客里,小水滴公众微信每天发布一段。
另外,接下来7月19的音乐活动,部分记录人参加了,她们看到大宝的状态很好,不是她们7天之前看到的样子。
1.从保护到破坏到回归
早上刚来的时候,孩子还不多,孩子们还在游荡,成成妈带来了一桶贝壳,立刻吸引了孩子们。么么和花味开始用贝壳当碗,开始做起饭来。我则开始跟她们一起,想做一个土灶。大宝和成成帮忙运来大大的土块,一次又一次。由于孩子们没见过土灶,我就用大宝和成成运来的大土块做烤羊肉串的架子,我想孩子们应该知道这个的。
摆了两排土块后,我找来小木棍,有些穿了树叶开始烤。留出位置,让运土块的大宝和成成可以接着往后搭。慢慢摆出长长的两排。
大宝开始用很大的力气扔过来大土块。
我说可以轻轻的放在旁边或者放在我手上。
过了一会儿,大宝过来踩坏我们搭的烤架。
我发现得有点晚了,来不及制止,然后说,我们可以重新做一个。
(疑问: 耘妮,这个时候我其实不太知道怎么办?有点放任孩子们)
(耘妮回复:大宝是很需要成人的爱的孩子,需要很多情感滋养,当没有获得时会表现得很硬。对于大宝这样的孩子,不是坚持原则就可以搞定的。带领的成人需要散发出爱的气息,当成人的爱足够并与之建立链接后,她就会软下来。
上文中大宝用很大的力气扔来石头,成人引导可以轻轻的放在手上,这是很正宗的引导,但是没有效果。说明成人与孩子沟通失败。最好的做法是,在这个时候跟孩子在情感上瞬间建立链接,让孩子知道你跟她是心心相印的。然后再坚持原则都是可以的。如果不能达到这样,最起码也是要有规则的。带领人当时是没有办法的,连孩子都看得出来。
当孩子们破坏时,老师要很明确的告诉孩子哪些是不可以的,需要老师坚持原则,给孩子一个界限。老师说重新做一个很不好,很软。孩子还会再试探。所以后来,孩子们又去了。)
第二次,大宝又来了,这次么么离大宝很近,隐约听见么么说:“大宝,不可以这样”,么么还向前阻止大宝的行动。
后来阿峰和叶子来了,大宝兴奋的去迎接。
大宝和阿峰开始一起来破坏,么么也加入了,大声嚷嚷要破坏,三个孩子是一个小团体,喊着,用小铲子和小耙子把烤架弄散了。
(疑问:耘妮,在不经意间么么从一个保护者变成了一个破坏者,让我有些吃惊。我采取了消极应对,当看不见,不理会,坏了,我就再修。只是注意着别伤着人。我仔细观察了拿着耙子的阿峰,他有时扬沙,有时用耙子拆我们搭的东西,但是没有伤人的意思。么么也是很轻的动作。我稍有安心。但是我仍然不知道怎么办?唯独比较好是,我今天比较放松,潜意识里总觉得没关系的。也不总想着去改变什么。)
(耘妮回复:有些大孩子平时熟悉规则和界限了,知道原则是怎么回事,她会帮助老师,告诉搞破坏的孩子“不可以”。这时候如果老师能给一个坚定的回应,孩子们就知道这个房间的墙在哪里?他们就会安静定下来。如果老师说,我们大家都来建设一个东西。如果弄坏了大家都会不舒服。如果老师会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可能会对于孩子有帮助。但是为什么后来么么也加入了那个破坏的团队呢,就是因为这个老师他始终没有表现出你是到底是支持是善的还是支持恶的。所以孩子是知道你就是软的。孩子们心里面是没有什么善恶的,他们这个时候发现破坏更有趣。
事实上,当我们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于老师带领我们去做的一些建设性的事情充满了渴望,我们非常喜欢、非常享受去探索新知识。然后去学习新知识,新行为。我们其实并不喜欢班里闹哄哄的,大家一起搞破坏那种的感觉并不好。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引导者带领我们去那个新的世界。如果引导者不带我们去,而我们又不会,那就怎么办呢,那我们会的是破坏,破坏也有趣,比原来有趣多了。)
花味正有些要伤心的时候,叶子送给花味一个她搓了很久很圆的泥球。花味再没有为他们的破坏难过了,后来也没有。(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小插曲)。
(耘妮回复:群体中总会有一些孩子,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参加破坏的。比方说像这个花味,她还是希望能够建设出一些东西来的。所以当她的这个正在建设的东西被一场破坏给破坏了,她就会伤心的。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的这种伤心是由于成人的引导不当,从而导致了这个整个班风就歪了。然后接下来叶子送给的花味一个做了很久的很圆的球。这个行为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行为,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我们人类向往这种美好的事情。他们并不愿意真的去搞破坏,每次搞破坏的时候都是他们想要一些新的东西,而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的时候欺负成人也能得到一种快感,因为长久以来他作为一个小孩,是一个弱者。然后,强者永远是比他高又大的成人。所以有时孩子会体验到一种平衡感。我们可以做这个倾听游戏,但是绝对不能在我们真的失衡状态下做。就是这是我们在平衡状态中的时候,假装我们是一个弱者让孩子来跟我们玩儿。就像我上次在读书会里举的那个例子,我们让孩子坐在秋千上,我们在他对面然后他荡秋千的时候我们假装他马上就要撞到我们了,他就会哈哈大笑,因为他扮演了一次强者,我们扮演了一次弱者,他会得到释放,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是在成人清醒平衡的状态下,没有混乱的情况下进行的。)
我有些来不及阻止,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将他们带出那样的游戏。
在一次他们弄坏土块桥时(原来的烤架破坏后,我随便堆修了一下,孩子们说是桥,并上去走。几个孩子在上面摇摇晃晃的走着,我都想上去走了。孩子们真的很有想象力,玩耍又如此简单。又一个让我觉得幸福的小插曲。),我说:“谢谢你们,我正要把这个桥拆了。”(我重复了几次)
(耘妮回复:就是这个为什么要谢谢他们,有的时候老师不要太给孩子太多的东西。谢谢是需要理由的。这样说好像是一种你对孩子的讨好,这种情况下引导者还是显得没有力量。
而且为什么要说后面那句话,我也要把这个桥拆了。是不是因为之前大家的那种坏行为让老师心里面并不舒服,或者是反感,所以会说。你们不是要破坏吗?我也要破坏,我并不在乎破坏。然后我现在就破坏,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可能是老师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说这样一句话,一定有原因的,我还没有看懂。感觉不是特别的精妙。
花味妈反馈:当时我说谢谢你们这句话的时候,是想着孩子们可能是在逆反,故意这样说的,我说要拆。孩子们不是要破坏吗?就要反着做,或许他们就不拆了。说谢谢其实是想用这样的词控制孩子,我都说谢谢了,你还来破坏。然而,这些话的后果是,让孩子们更迷惑了。当时我没有坚持原则和规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对于这个界限还真不太清楚。同时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我想要留下空间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冲突。他们三个的破坏主要是叫嚷(这个是否是让别人不舒服了?),踩坏搭建的东西(这个是否是破坏环境了?),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当时没有及时正向的反馈给孩子们。听完耘妮的回复,我现在的理解是,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判断甚至是预判,当出现会影响整个团队氛围的问题或者冲突时,老师要立刻处理引导并维护融合的氛围,并明确给出界限。当只是两个孩子或小范围的问题或者一些冲突,可以给孩子们留出时间和空间自行解决;然后,如果孩子不能解决冲突,冲突还会有升级的可能时,成人就需要出来引导了。
这里花味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给孩子们留出余地让他们自己处理;什么时候该成人出来引导?能否举个例子?)
(耘妮回复:假如你要炒菜,什么时候要放菜,什么时候要等一等?每位厨师是不同的,甚至是中国菜,每位厨师每次又是不一样的,当你还没入门,你就会问这个问题,但是师傅会对你说,你要炒一次试试,你炒了之后第一次放晚了,第二次放早了,然后终于有一次你放的合适了,这个中间,你做了什么?你关注了那道菜最后呈现的味道与你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我们带孩子也是如此简单,你要听得出孩子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所反应出的他的心灵的味道。你说的话做的事将是调料,你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做将是火候。练习感受和了解孩子是我们要做的,在一次次的模拟和实践中,我们都有做好厨师的天赋。)
阿峰马上说:“我要把它修好”
(耘妮回复:阿峰说要修好时,这个孩子状态特别好,对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的事物。也就是说他这个小桥非常爱,那时要看到他心中的这种兴趣和爱。
花味妈反馈:我当时的感觉,阿峰只是想跟我对着干,挑战我,并不是真的要修好。但是当我整理耘妮的回复“我们首先要爱孩子,然后再有引导”。(耘妮补充:因为爱的时候,人就在平衡的状态,在平衡状态时你才能帮助别人回复平衡)突然觉得,如果我是真心爱阿峰的,我看待孩子的这句话就会不同了。如果场景再来一次,当阿峰说这句话做这个事的时候,可以由衷的谢谢他了,或许就变成了一个机会,把破坏行为变成一个修桥的建设性行为了。)
么么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
大宝还是有踩的动作。
(耘妮答复:大宝还有这样的行为,原因很简单。1.她没有收到成人的爱。2她也没收到原则。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米儿妈:说完那三个原则我立刻就后悔了,其实去实践就行,不应该把这些原则说出来,还有那么多的不能不能。)
比如说小小孩儿玩有危险 禁止小朋友把袋子套在头上,会影响呼吸。“影响呼吸”是孩子可能理解不了,是一个非常术语的词。然后“有危险”就会让孩子有过多的担忧。我们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有危险的东西就不在他生活中出现就可以了。我们尽量不给他说否定句和暗含这种意思的句子。就是危险这个词,非常抽象。孩子不知道,然后还要禁止。其实就是会导致他更想探索,所以我们如果为了达到安全的目的。那我们可以按照他的年龄特点来做符合她年龄特点的事情。
这个年纪的小孩儿,如果我们想让他避开危险,就不提供出现危险的东西在他面前。假如有一个东西,有潜在的危险,又不得不在他面前出现。我们告诉他正确的用法,不跟他说不可以什么,有危险的话也尽量避免跟他说。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回答呢?孩子们问,这个是不允许什么呀?我就会说,不允许套在头上。如果孩子们问为什么呢?我会说,因为会不舒服。就好了。然后他有可能再问下去,为什么不让我不舒服呀!我就可能会回答说,因为我爱你。)
吃完加点后,我开始吹笛子,没有去直接参与带孩子。么么,阿峰,大宝,美美开始围在一起玩泥巴,后来花味,小强也加入了,慢慢的堆出了一个小土堆。远远的看他们在一起合作。
后来,他们说做了一个毒蛋糕。我回答,“哦,做了个蛋糕啊”。
(疑问:耘妮,虽然他们说是做的是毒蛋糕,但是他们一起合作工作的场景我还是觉得是很和谐的一幕。你怎么看?)
(耘妮答复:为什么会做一个都蛋糕呢。有可能就是他们感受到,第一这些成人是安全的,大家都很温和,然后第二,他要试探。试探他和成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会说做了一个毒蛋糕。这是很好的一个跟孩子迅速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机会。你可以说我吃了之后,然后中毒了假装中毒了很悲惨,这个就是大人没有失衡,去倾听孩子,成人扮演弱者。
但是在我们的幼儿之家,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我会觉得可能已经做完了这样的修复,或者说他们没有必要去做这个毒蛋糕让大人狼狈了。
所以当你带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很容易带,因为有的时候你可以将就他,反正也看不出来会给他的个性带来什么影响,有的时候你可以采取非常懒散的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你不知道你对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也不知道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你的孩子会出现一些情况的时候,你才会想起来调整。像我们这样在互助会,大家这些本来就是妈妈出身的人,然后带一群孩子,对带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你带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带一群孩子就困难。
通常游戏的倾听,首先重要的有地方是,就是有用,比如说,荡秋千,我们站在稍远的地方,孩子悠过来的时候,我们假装要被踢到了,孩子们会很开心的大笑。游戏倾听,首先确认他真的需要,然后我们就专门为他做这样的事情,不是滥用,也不是随手都用。在群体中如果一个老师带一群孩子一般的不需要做这种额外的倾听,他们特别容易成为一种惯性,老师就容易拽不回来了。)
(疑问:花味妈反思,觉得阿峰是有些逆反,大宝是想获取成人的注意,么么不知道怎么就被拐跑了,不知道是不是做那些破坏行为只是为了证明他们三个是一个小团体。么么的破坏行为是最温柔的。成成妈说花味面对冲突的反应,采用哭来获得成人帮助;成成是通过打回去或欺负弱小来进行反抗。我的疑问是,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耘妮答复:如果你能看清楚一群孩子,那你们家那一个孩子那点问题简直就小菜一碟啦!所以当花味面对冲突的反应就是哭,成成面对挫折的反应就打回去或者是欺负弱小,当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引导整个团队,如果整个团队的氛围好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会就少了。再出现了这种问题,就不是因为团队造成的。我们就能更好的针对个体,进行帮助啦!)
吃完加点,孩子们自己越玩越进入状态了。我也更放松了。
么么发现了我带来的戏剧节绘本,很感兴趣,我一时兴起说,我给你讲故事吧。
花味也发现了,过来直接拿过绘本,有些小情绪,说“怎么没有叫我来听呢?”。
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突发事件让我有点蒙了。我不确定花味愿意给我绘本。
米儿妈和成成妈给大家张罗过来听故事。
大家围做一圈,可是花味拿着绘本不肯给我,我也不想硬抢。我试着说了两句,没有效果,就也在圆圈里僵持着。
孩子们急,花味首先说:“不同意小强和成成听”(之前小强扬了花味一头的沙,我没看见过程,只是帮花味处理了头上的沙。成成是什么原因,可以请成成妈补充下)
后来花味又说:“跟我一起玩的才可以听。”
么么,大宝 ,阿峰立刻说,我们跟你一起玩,小强也表示要一起玩。就只有成成不同意。
花味又说:“要一起玩泥巴才可以”
然后快速离开到另一个地方,孩子们也跟着去了,除了小强和成成。
在那里,花味给他们看了绘本。
看完后,花味带着绘本过来了,小强还很渴望看,花味说我给你翻一页看吧。
我拿着绘本,发现有沙,于是开始一页一页的擦沙,小强得以多看几页,米儿也来看了。
我一边翻,一边擦,一边谢谢所有来看的小朋友,“谢谢来帮我们擦沙”
看完我就收起来了。
(疑问:耘妮,事件开始后,我就发现这个事情没有准备,要坏。除了之前的准备外,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该怎么办呢?我今天先劝诱花味给我绘本,不成功,就消极应对了,把一部分主动权交给孩子们了。作为主班肯定是不合适的,主班需要掌控全局,不会让一个孩子拿走教具。作为主班,怎么做?作为父母,可以怎么处理?)
(耘妮回复:为什么在音乐活动以及互助会的小树林活动规定孩子不拿别的东西,一旦拿了别的东西,就有了很多种可能性。所以我们在幼儿园的环境是要准备好的。不然串门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准备好的环境,就能帮助带好孩子,能够去应付一些意外情况。现在我们的本领是还不能够应付最基本的情况时候,就先不带那么多的干扰。事实上在幼儿园里,我们一般也没有别的干扰。这个小树林里面有丰富的工作材料,像泥土呀!草呀!铲子呀!树枝呀!石头呀!这些工作材料是无穷无尽的不需要再带别的,带了别的就会干扰。
老师也不随意的讲故事,而且即便是讲,也是有用意的,是为了使这个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好。即便这样我们也不会坐下来说,孩子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我们就直接开始说了,说这个故事完全是因为老师想要引导某种氛围或某种冲突才说的。
绘本是花味家里,是私人物品。我们不带会干扰我们的东西来这里。有这种所属权纠纷的更不应该带过来。因为带过来就可能会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当是私有权出现的时候,竞争和排斥就出现了,这是很不利于团队成长的一些因素。
所以老师面对这个能做的事,第一不让这种东西出现在范围里边,第二,假如已经出现了,立刻把这个私有权隐藏起来,就是说,这个东西我们要先放起来,暂时不能用。假如东西已经在那了,有孩子想听,然后就和那个孩子商量,想听的话就是大家一起听,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和大家一起听,就放起来。
老师做的工作是弱化个人的所有权,在这个团队里,如果有一个人有一个宝贝,然后大家都会不平衡起来了,这个团队的氛围就全搞砸了。
所以后面这些都不太好,他说跟我一起玩才能看,要一起玩泥巴的才可以看,然后迅速离开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有几个小孩跟过去看的绘本这个特别不好,很糟糕,很破坏孩子的关系。
然后下面老师一边擦沙一边说谢谢,他们没有帮你擦沙,结果你还要谢谢他们,我觉得这个完全是不对头的,我们不要老这么讨好孩子,而且是不真实的感谢。
作为主班永远要做的事情就是我刚才说的,让这个教具为大家所用,如果没有准备好的,就把它放起来。
作为父母,那你就一定要给别人留出空间来,你来参加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你加入一个什么团队,你首先要去理解这个团队在干什么,然后你要给怎样帮助。然后需要服从这个团队的规则。
在活动时,带来私人物品的东西就是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当老师的能力还不能解决时,最好是不要带。一个群体的活动,团队的氛围是最重要的,带领的成人需要把分裂引向和谐。当花味说有一起玩的人才能看,就产生的分裂,当拿到别的地方去看时,这样就更不好了。整个团队的氛围就被破坏了。所以这后面的一段,老师的处理都是不太好。
如果我是带孩子的人,当出现了私有物品,首先是收起来,收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然后活动结束后再还给那个孩子。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我会首先了解我们参加的是怎样一个团体,参加的是怎样的活动,需要做的是给这个活动留出空间。)
叶子来了后,脱了鞋子坐到土地上,自己拿小铲子安静的铲土,成成妈弄了泥巴后,我捏了一块泥巴半成品递给她,叶子干土配合,搓了一个很圆的球,递给我看,我说:很圆,她们再搭炉子,你想送过去么?叶子走过去递给了花味(跟花味妈看到的连上了),叶子在做第二个圆球的时候搓了半天递给我说:有裂缝。我向成成妈讨了些水,把泥巴球再加工了下递给叶子
(请问耘妮:叶子自己在专注的工作,我们有必要邀请她加入大家的团队合作么?我们三个都没邀请,叶子自己一直在专注的玩着土和泥巴,直到要拉臭臭。)
(耘妮答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叶子的特点就是她跟这个物质世界联系的挺紧密的,她就总是在自己玩儿,然后做一些物质上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但是,她跟别人建立关系起来就稍微困难点。所以作为成人要看到他需要往哪方面走。如果他总是跟别人相处有困难,他就退回到个人世界里,这个时候如果发生了他跟他人相处的情况,我们就会感到挺高兴的。因为他就往前走了一步。老师就会给她创造一些条件帮助他推动他。
所以当叶子自己专注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邀请他加入大家的团队合作。这样的孩子你是邀请不来的,你只有等待一个契机,那就是教机,如果你心里面有这个主题思想,你知道这个孩子的来龙去脉,那你就会在必要的时候巧妙地推动一下,谁都没有发现。
米儿妈的这个处理很好。如果说,“他们在生炉子,需要圆圆的煤球”,就更有想象力了。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试一试。
关于叶子做的第二个圆球,他说有裂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会帮助她,我不是很确定。因为你知道吗,就是叶子这种孩子的特点,它本身就是非常完美,非常精细,这时候要糙一点。他是可以自己去努力争取的。但是,大人不要再帮助他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完美了,那就强化了他的这种气质。)
米儿有妈妈陪伴,每次米儿刚来的时候,么么都会主动跑来和米儿互动一下,么么拿贝壳在我胸前比划,说这个贝壳很好看。么么用贝壳摆了一个蝴蝶,米儿还是看完就把蝴蝶给拆了。米儿发现了个矿泉水瓶瓶子,就拿地上的小土块塞进瓶子,摇一摇,继续塞,塞了倒出来再塞进去,玩了半个多小时,后来又在圆坑里摆石头。我尝试问她:哥哥姐姐在那边忙什么呢,想去看看不,米儿看了看没有往前凑,自己在继续玩土。(请问耘妮:米儿这个年龄17个月是还没有明显的社交需要,对么?自己专注的工作就好)
(米儿妈疑问是:这些专注工作的孩子,我们是不是暗中关注就好?米儿这么大17个月,社交的需求还不明显吧)
(耘妮答复:米儿这个年龄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米儿她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也就是蒙氏上讲的那个空间呀什么之类的。我们还是可以帮助他跟那些大孩子产生一些新的链接的,就是给他解释哥哥和姐姐他们正在干什么、扮演什么、假装什么,让他能够更明白别人在做什么事情,他才能够有意愿加入。小孩可能剧情没有看懂,你要解说是一些场景画面的东西。
把问句和邀请变成陈述句。我看见哥哥姐姐在那边做饭,我看见哥哥姐姐在那里煮石头汤,这都是可以的。跑过去,闻一下,然后说,好香啊。然后尝一尝,吧唧吧唧嘴,说,哎呀我觉得有一股香菜味儿。就是你要玩儿,然后孩子就跟着你玩儿了。不是说你要去迫使他有什么社交需要,而是你得会玩儿,然后孩子就会跟着你,你先跟别人建立联系。他就会模仿你。我们幼儿之家的最小的小宝宝,他也不满两岁,但是他就是跟别的孩子已经产生了一些关系。他能跟孩子们玩到一堆,不找妈妈。)
我和成成带着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贝壳来到小树林,花味、大宝、二宝、么么、小强已经到了,我们拿出贝壳后孩子们很感兴趣。么么说这是盛食物的碗,于是开始往贝壳里放土,别的小朋友也开始模仿,不过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从这上面转移到大宝带来的塑料制荷花上,但是大宝一直拿着不放手,当别的小朋友试图靠近时她会把荷花变成打人工具,所以后来小朋友都放弃了,当后来大宝搬土块需要双手用力时,家长提议给她保管,然后这个荷花玩具就一上午束之高阁了。
感想与疑惑:大宝的力量似乎很强大,而她从一开始传递给我的就是满满的负能量。以前没有和大宝有太多的接触,但是我预感他和成成如果在一起会有很多冲突,因为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不会化解冲突的孩子,甚至会使冲突激化,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有点想躲避她的趋势。
(耘妮答复:这个大宝的力量非常强大,这段话非常真实,做老师的有时侯,就会遇到非常挑战的孩子,然后你就是会有这种沉甸甸的感觉,你会预感到他会有冲突,然后你有时真的会想躲避他。这就特别像我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在饭店里面卖包子,那个蒸笼一打开的时候特别烫,所以我就躲的远远的,然后呢别人都笑话我,说这个卖包子的不拾包子跑走了。
所以真正作为职业的老师或者职业的引导者,你不能有这种想要躲避他的趋势。就是你必须使自己爱上他,然后才能引导他。爱是第一位的,引导是第二位的。
华德福里有一种方法有帮助。就是晚上你把今天发生的事情都回想一遍,特别是那个有挑战的孩子,向他的守护天使祈祷,跟守护天使沟通,问他有什么建议,然后跟他建立链接。说实话,很多时候,一旦建立了链接,就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了。
阿峰一来就跟成成不是很友好,大家不要去看上次的事。可能就是这两个孩子都不怎么跟新的人相处。就在现在这个时间来解决。孩子比我们更在当下,之前的事孩子很容易就过去了。可以在新的关系里有新的相处。
成人要做的事情是找到原因。阿峰做什么事情让成成不高兴,成成的什么表现让阿峰不舒服,他们怎么玩不到到一起,找到这个原因。然后帮助孩子去做一些能够跟别人建立关系的事情,交给他怎么说,然后怎么去跟别人玩?
关于那个荷花的处理挺好的,就是当大宝搬土块需要用双手的时候,家长提议给他保管,把那个荷花放的高高的地方。)
成成拿着铲子在旁边铲土,花味妈带着花味在用土块好像盖房子什么的,因为大宝总是试图来破坏,所以花味妈就提议让她和成成运土块,他们两个很高兴的接受了任务,但是在运的过程中,大宝扔土块的动作很大,不太考虑土块会砸到人的危险因素。当土块砸到花味妈的手时,花味妈说这样我会不舒服,提示轻轻的放,不过似乎大宝没听,成成和大宝又开始四处搜集树枝。在这个过程中花味一直陪在妈妈身边,似乎在做助手。
感想与疑惑:花味妈在努力引领孩子们工作,但是似乎花味妈一直在做一个组织者给孩子们分配任务,我想这种以大人为主导的工作方式对于刚开始孩子有接收到这个提示。花味妈把盖房子的创意中途改成了做一个烧烤箱,于是需要一些树枝,这时孩子们没有工作状态的时候可能是个不错的开端和引领。不过面对大宝的手重,花味妈的多次提醒都没有太大效果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耘妮答复:在这种冲突的关系里,这里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不长,还没有融合好,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新的方式里,需要成人维护。孩子是在企图分裂,但是大人要融合。大人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发现不成功了,一定是大人的方法不对,要换个方法,比方说:哎呀,需要扔的是一些混凝土,要放在混凝土的仓库里,我们在这里挖一个洞当混凝土的仓库,一边说着成人一边在不会带来危险的地方挖一个洞,如果孩子再有砸的行为就告诉她混凝土要送去混凝土的仓库。)
6.和泥做巧克力饼干
看到花味妈在引领孩子工作,我自己有点手足无措,这时大赫给大家送来了洗手的水。一向对水感兴趣的成成立马注意到了,就拿过水桶把水倒到我们正在挖的土坑里,这时我就开始用这个土坑和泥巴,中间邀请成成和小强给我送土,他们两个配合的还不错。一会泥巴和成了,我说我要做巧克力饼干喽。大宝在我旁边模仿我做泥巴球,大宝做的球很圆很认真。这时阿峰和叶子也来了,阿峰一来就和大宝么么成为了一个小团体。我听到他们在计划什么,具体内容没注意,不过我听到了大宝提议是对成成做什么,我预测到他们有一起攻击成成的可能。所以这时我就用泥巴团成小球,然后邀请成成拿到太阳下晾晒,成成就一趟趟的给我去晾晒泥巴作品。中间他也会提醒我做九九巧克力形状。美美一家也在这时来到了小树林,于是成成会拿着晾晒过的巧克力饼干去给美美的爸爸吃。这期间小团体有两三次朝向了成成攻击,有一次我没有太干涉,于是成成与他们进行了正面的冲突,成成一个人应对几个很是气势汹汹。其余有冲突苗头我就把成成支开了。这个阶段还算顺利,整个过程小强一直在旁边工作,状态还不错。
感想与疑惑:虽然我在引领孩子工作,不过我的目的越来越变成为了让成成躲避大宝阿峰为首的这个小团体的攻击而给成成分配任务。阿峰一来就对成成不是很友好,我猜想是不是因为上次小树林时成成和阿峰第一次见面发生冲突。
(耘妮答复:这段老师的感觉很真实,有的时候遇到挑战的孩子,真的就是想逃跑。这样的情绪很正常。但是作为老师还得去面对。老师的这种预感是非常有用。老师不能光看到孩子风花雪月的那一方面,要真实的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成成妈妈在没有方法之前要避免冲突就会重在躲避。如果引导孩子进行有想象力的游戏是上上策。会玩想象力游戏的孩子比较容易融入团队。要帮助成成学习玩有想象力的游戏。)
7.二宝的小推车
成成发现停在树下的二宝的小推车后,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个车上。想办法自己坐到车里后,发现前面的车护栏是可以拆卸的,于是开始不厌其烦的拆卸,这时二宝也来加入,二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在看到成成拆卸一次后就开始自己拆卸并成功。一会儿二宝开始不同意成成坐他的车了,成成不同意下来,于是我加入把成成抱下来,然后二宝进去。成成试图推着二宝,但是二宝不同意,外加上地面凹凸不平,在大人的劝阻下成成放弃。
此处暂无疑惑
8.宝石项链与扬土
放弃小推车后,成成发现旁边土坑里有一些圆润的石头,于是他坐到土坑里说他要用石头做一个宝石项链。(耘妮:这是个有想象力的游戏)不一会儿一个用石头围成的圆圈就出来了,这时大宝的那个小团体就来破坏了,(耘妮:要善意的曲解孩子,孩子可能只是想玩,他们破坏或欺负是因为那给他们带来了乐趣,他们真心想要的是乐趣,可不可以开一个宝石店,想要的人来买?)我还是担心成成和他们有冲突,所以我用大人的威力把他们给制止了。他们看到破坏不成就离开了。他们离开后,成成说他们是坏人,说坏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警察打110,。我说是的。这时花味和小强走过来了,对成成说:我们做警察可以吗?成成说:好的。你们来保护我的项链。于是在成成去周边找树叶给项链做装饰的时候,花味和小强就看着土坑和石头。这时我就在旁边,一会成成拿来两个树叶说:妈妈,我们拔河吧。他的意思是我们用树叶的茎交叉扯,谁的断了谁就输。就这样我的每次都断,我就把断后的叶子放到石头上做装饰,成成就不断的去给我找新的树叶,拔河,然后我装饰项链。反复几次后花味和小强应该觉得警察没意思了,他们的确没工作做,所以也就加入了大宝那个正在制作有毒饼干的团体。我和成成又反复拔了几次河后,成成似乎想加入那个团体工作,但是他抓土时站的较高,所以会尘土飞扬,并且小团体好像又在说把有毒饼干给成成吃吧,我怕成成又与他们有冲突,于是借着他扬土的机会引导他去空地,此时美美的哥哥向向(小学一年级)正在空地扬土,于是成成和向向开始一起扬土玩,这个过程俩人玩的很好。
疑惑与感悟:一上午的时间进行到这里几乎接近尾声了,其实我一直在成成的旁边,不断地引导和给他分配任务,虽然成成每次对我分配的任务都很愉快的接受,但是我总觉得我的引导过度,并且我的目的不纯,我就是担心成成会成为大宝小团体攻击的对象,进而担心成成的反攻击行为引起小树林活动更大的风波。还有对于花味和小强的加入,我不知怎么样更加深入引导他们工作,从中得到滋养。
(耘妮答复:当成成说他们是坏人,坏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打110,这个游戏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的游戏一定会使某些孩子受伤害,这种游戏就会玩不到一起去。要创造一个大家都能玩的游戏。可以简单的说,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或者他们都是好的人。
所以这个游戏就会玩不下去,即便成功了也会玩不下去。成成对警察很痴迷,只要你一提这个词,他就会感兴趣,这个游戏有没有那种内容他不管,他只要这样一个身份和一个词儿。这个游戏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没有孩子能把这个游戏玩好,这个游戏对群体没有帮助。)
9.叶子拉粑粑和美美的糖豆瓶
成成扬土工作结束后开始又一次试图加入美美大宝他们的那个有毒饼干的工作中,这次我没有转移壮的注意力,主要是因为看到小强花味等都顺利加入所以我想成成似乎也可以。成成靠近那个团体时发现了美美的糖豆瓶落在地上,美美在忙活着。于是一向对糖感兴趣的成成一把拿起瓶子转过身要打开拿糖吃,我发现后立马过去制止,并且说那是美美的,等活动结束美美答应会再分给大家的。我要求成成还给美美,成成不情愿的放在地上。两分钟不到,美美再一次把瓶子放在旁边置之不理了,成成再一次找到机会拿起瓶子转过身,以最快速度拧开瓶盖,刚要伸手拿糖我就又跑过去制止,并且说美美忘了她的瓶子,你去提醒她保管好可以吗?成成拒绝,但是在我的强硬下成成过去,这时美美比较不友好的说:我就是放在这里的!正在我观察时注意到人群中叶子四处张望小声的说着:我要拉粑粑。于是我把她带到人群外空地,她要求搬着拉,于是我把她搬起来拉了一会,时间比我预想的久了一些,我担心我两个手抓她的腿时间久了会疼,所以花味妈建议给她穿上鞋子让她自己蹲着拉,叶子很顺利的穿上鞋子蹲着拉完。这期间成成花味小强等有过来参观叶子拉臭臭,并且大家提醒不要踩到花味妈埋起来的臭臭。等叶子拉完就开始结束圈,小树林活动结束了。
疑惑与感悟:成成在扎堆时总是对吃的超级感兴趣,可能与我平时控制他吃零食有关系,他对别人的吃的总是很感兴趣,是不是因为我的管制起了反效果?
(耘妮答复:孩子都对零食和糖豆感兴趣,不感兴趣说明孩子在某些感觉有缺失。这个糖豆也是私有权物品,会引起问题,可以请妈妈或爸爸收起来,活动结束后再拿出来。如果父母不在,老师可以先保管。)
(耘妮答复:游戏倾听不是滥用的,也不是随手都用的。针对某个孩子,他有这个需要才用的,要有用。对于一个老师带一群孩子的情况,一般不需要用,孩子们会形成惯性,容易发生老师拽不回来的现象。所以第一,这种游戏倾听是要有用,你真的需要用 然后你才能用。第二就是做游戏倾听的时候,成人要准备好,如果没准备好,因为你会被孩子的声势弄得只能开场不能收场。
在孩子心目中,对于大人其实有一个感觉,他知道谁更懂她,她也知道谁更能把握这个局面,谁是头儿,还能感觉到的谁厉害,所以他服气那些让他服气的人。也与这个群体中间的大部分的大孩子有关。大赫老师已经与大部分的大孩子有了这种固定的关系,所以他是对他们是管用的,而且大赫说的这句话呢,是一个肯定句,一个简单的指示,孩子们也很容易效仿。就是他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非常有用,每个字都有用,然后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这就是说华德福的老师很少跟孩子说话,很少用语言,因为怕打扰孩子。但是一旦用语言,那就一定要有用,有效的。华德福老师的字儿很值钱,非常的有价值,所以孩子容易听到之后,他就容易产生一个效果。
一丁妈反馈:我记得前一次做后勤的时候,小朋友也是捧着土放到我的手上,越放越多,后来到我的胳膊上袖子上,我很不舒服,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大赫告诉她们你不想玩就可以。我认真的说了,果真好了她们停止了。这次我问她们毒蛋糕可以吃吗,她们说不可以,至少没有行动上再“欺负”我,是我们熟悉了么?也许是吧。
耘妮答复:如果成人不让孩子欺负、孩子就不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