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帖:如何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和配合老师工作”的笔记2
(2014-04-04 05:01:48)
标签:
转载 |
孩子在身体状况不好时,自身也会变得敏感,那么在和孩子交往过程中,同样会变得敏感。
有些小毛病,比如流鼻涕,父母会觉得没有关系,但对孩子来说,这已经让他不舒服了,在幼儿园发生冲突,会让他对当天发生的事情印象很不好,对幼儿园的印象很不好。
有些孩子性格平和或许不计较,但有些会计较,那么他就不想上幼儿园,有时父母无法理解到这点。这时需用老师多做功课,来缓解此类情况的发生。因为家长无法在当下参与,能做得比较有限。
老师要加强观察,尽量创造一个避免冲突的环境,当全班在一起活动时,老师可以通过一起讲故事的方式来告知孩子,引导孩子,有冲突时去“打人”是不对的。
但讲故事时要注意,不直接说实际的人和事件,而是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传达。
当孩子对幼儿园产生不安全感时,孩子需用花很长时间来消除这个感觉。
其间,有家长问:“我有时会通过用食物来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这种方式可以么?”
TAMMY说:不可以用食物来控制孩子,这是对待动物的方式,应该让孩子自己形成独立的人格。
不要让孩子形成“食物和爱”“食物和父母”链接在一起的感觉。
还有家长问:“在中国,有句话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吗?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比如有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家长一般都会去指责和批评打人的孩子,这可以么?”
TAMMY老师说:人打我时,打回去,是肢体的反应,当一个人如果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手,是更有力量的。
如果孩子听力受到影响,语言也受到影响时,也容易打人。
在事件发生时,孩子的情绪爆发时,是无法听从劝告的,应当在孩子平静后,帮助孩子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打人”与“被打”的孩子之间,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打”的孩子身上,“打人”孩子得到关注后,即使是“负面”的关注,也是关注,因为有时“打人”的孩子是缺乏关注的,刚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获得。
成人应该有觉察,做什么事情让孩子有正向的反应。无论在哪里,成人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上了5天学后,回到家中后,应给予孩子一个安宁的环境,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压力和有挑战的环境或者难题。就象成人一样,成人在周末也需用一个休息舒适的环境,需要释放。而孩子会更突出。
现在社会环境竞争压力大,有时父母通过送孩子上兴趣班来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这是同理的。孩子无法在获得休息时间,成人也要忙于送孩子去这去那,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对于零食方面,TAMMY提倡,不用和孩子说零食对身体的危害,容易唤醒孩子,让孩子焦虑。提供一个健康食品的环境,比和孩子如何说零食不好更重要。
对于电视的看法,TAMMY很谦逊地说她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请家长自己可以去网上搜索关于电视的危害,现在有很多的信息都在证明这个理论。
在自己的观察中,发现有些孩子看电视,对孩子的各方面影响不大,而有些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受电视的影响,需要家庭的配合,比如让孩子停止看电视一个月,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就要看看是其他什么方面影响了孩子。
其他提问:
如何帮助孩子在假期后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答: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是很规律,有规则的生活,在孩子度过了一个假期尤其是长假后回到幼儿园,要立即适应还是有困难的,这时需用老师和家庭两方面的协助:
作为幼儿园,可以适当的调整课程,给予一个宽松的课程,和以往不一样,可以不安排那么多的课程,帮助孩子慢慢适应和回到幼儿园的生活。
提问:我的女儿4岁半,发现她很“自我”,比如邻居家的小朋友经常过来串门,那个孩子和我的女儿年龄相当,如果对方想要家里的东西吃或者玩,我的女儿会想办法藏起来,不给对方,比如有一次小朋友过来时,桌上有2瓶酸奶,我的女儿就赶紧把酸奶藏起来,对方找到后,女儿又赶紧藏到另一个地方,对方又找到,女儿又会转移,最后让对方很气馁,使得对方哭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答:这种情况是需用成人来负责主导的,而不是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首先成人要避免这类情况,如果不能在避免的情况下,选择权不要放在孩子那里,因为孩子是活在当下和自我情绪中的,她没有能力和经验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成人此时需用引导,帮助孩子学习正向的交往。